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3-10-11 13:16 编辑
以下文章来源于APS麻醉与围术期科学 ,作者刘天柱 1、近年来,筋膜间平面阻滞(IFPB)的类型及相关的研究快速增加;
2、IFPB使围术期镇痛、慢性疼痛治疗有了新的选择;
3、IFPB便捷性、安全性使其有望部分替代传统的神经根、丛、支的阻滞方式。
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外周神经阻滞技术从“摸着打”逐渐发展为“看着打”。然而,一些细小的神经分支在超声下并不可见,“看着打”遇到了阻碍。人们依靠外周神经在筋膜间隙的走行特点,利用超声引导的方式将局麻药注射进筋膜间隙内,阻滞走行其内的神经分支。把寻找“看不见的神经”巧妙地转变成寻找“看得见的筋膜间隙”,进而通过局麻药扩散的方式达到阻滞目的,称为筋膜间平面阻滞(IFPB),其技术安全性好、操作简单。
近年来,筋膜间平面阻滞(IFPB)的研究迅速增加(图1),新的IFPB阻滞类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截止目前,IFPB已被成功用于各种类型围手术期疼痛和慢性疼痛。超声可视化提高了筋膜间隙的可视性,加速了IFPB的发展。
筋膜间平面通常被认为是两层深筋膜之间的空隙,其内部填充了大量的脂肪、弹性蛋白和网状胶原纤维束(图2)。在筋膜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时,筋膜本身的本体感觉、伤害性感觉纤维及走行于筋膜间隙的神经末梢因此受到炎症、牵拉、压迫等刺激而产生疼痛或不适。筋膜间隙内注射局麻药,可以阻断这些神经纤维的信号传递,起到镇痛、缓解不适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筋膜间平面是不均一的,其阻滞效果易受肌肉张力、体位和呼吸运动等影响。有经验的操作者常采用多点阻滞确保效果。此外,采用超声引导能准确定位目标筋膜,避免重要神经、血管和器官的损伤。
根据IFPB注射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一、颈筋膜阻滞;适用于胸锁乳突切开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甲状腺切除术、锁骨、肩、上臂手术等;其阻滞的神经包含颈丛或高位臂丛的分支。二、胸壁阻滞;包括锁骨筋膜平面阻滞(CFPB)、胸神经Ⅰ或Ⅱ型(PECS Ⅰ or PECS Ⅱ)阻滞、前锯肌平面阻滞(SPB)、椎板后阻滞(RLB)、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适用于锁骨、胸锁关节或肩锁关节、胸椎、胸壁、腹壁前外侧手术,其阻滞的神经包含锁骨上神经、锁骨下神经、胸内外侧神经、肋间神经、脊神经背侧支。三、腹壁阻滞;包括ESPB、腰方肌阻滞(QLB)、腹横肌平面阻滞(TAP)、髂筋膜阻滞(IFB);应用于腰椎、腹壁、髋关节手术,其阻滞的神经包含胸腰段脊神经背支及其肋间神经支。最近发现髂腰肌和髂骨骨膜之间的IFPB可通过阻滞髋关节的神经分支产生镇痛作用,包括髂腰肌阻滞及髋关节囊周阻滞。
IFPB解决内脏疼痛的效果并不确切,因此在涉及内脏神经的心肺、肝胆和胃肠手术中,其常作为全身麻醉的辅助镇痛方法。与全麻、椎管内和神经丛阻滞相比,IFPB具有以下优点:(1)操作简单,对凝血要求低;(2)穿刺并发症少;(3)路径选择多;(4)筋膜间隙结缔组织疏松,有利于局麻药扩散。研究显示,即使未记录到皮肤的痛觉减退,患者的疼痛评分和阿片类消耗仍然显著降低。因此,IFPB后进行平面测量是不必要的。
超声容易获取筋膜的图像,但由于穿刺针的直径常超过筋膜间隙宽度,因此需要使用水分离技术确保正确的注射层次。IFPB的局麻药容量较大,存在中毒风险,应避免血管内注射。未来需进一步研究IFPB的临床效果,以更好地适应舒适化医疗的迫切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