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主任、党支部书记,重庆医科大学麻醉系副主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重庆市医院协会麻醉管理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学会麻醉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疼痛分会常委,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理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常务委员,重庆市解剖学会常务理事等。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卓越团队负责人,哈佛医学院博士后等。《局解与手术学杂志》副主编,《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编委,《Anesthesiology and Perioperative Science》学术编委,《Autophagy》、《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中华医学杂志》等科技期刊审稿人。从事围术期器官保护机制、生物节律与疼痛、线粒体质量平衡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IF>10分4篇,单篇最高34.915分。
舒仕瑜,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重医附二院“宽仁英才”骨干人才,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麻醉学管理学院第二期学员。从事麻醉工作20年,擅长小儿和高龄以及危重患者手术的麻醉,研究方向为:未成熟大脑创伤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与防治、围术期脑保护、脓毒性休克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现任第14届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生理与生命科学学组委员,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学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儿科学组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4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4篇。申请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与《Smith Pediatric Anesthesia》、《Quality and safety in anesthesia and perioperative care》、《Gregory Pediatric Anesthesia》等多部麻醉学专著的编译。曾在世界神经科学大会(华盛顿)和澳大利亚新西兰麻醉年会(墨尔本)上作大会发言。目前在读研究生8名,两名获得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段晨阳,副研究员,特聘副教授,学术型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长期从事围术期器官保护与线粒体质量控制相关工作。基础研究重点探究休克、脓毒症、缺血再灌注等围术期常见危重症心、脑、肺等重要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特征机制,寻找线粒体质量控制新靶点和新药物;临床研究重点推进围术期器官功能监测设备模块化、诊疗一体化,构建“大循环-微循环-线粒体稳态”联合监测体系,开展围术期常用药物线粒体质量评测,从线粒体层面评估麻醉药物安全性及对患者代谢和预后的影响。先后获得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中青年卓越团队学术骨干,“博新计划”获得者,“重庆英才”待遇,教育部“万人·青拔计划”提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川渝科技学术论文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医科大学“揭榜挂帅”重大科技人才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8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dv Sci、Ann Oncol、Military Med Res、Redox Biol、Cell Death Di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论文7篇,最高影响因子34.92分。担任APS、MILITARY MED RES、CVIA等多本SCI期刊青年编委。
鞠大鹏,副研究员,学术型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近十年聚焦生物节律机制研究,研究方向:1. 利用单细胞筛选、组学分析和生化手段研究生物钟新的转录调控机制;2. 开发神经环路研究工具,探索哺乳动物中枢生物钟输出机体生理节律的神经调控规律;3. 结合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节律规律,开展时辰治疗研究。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论文3篇,并以独立通讯作者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1篇,获批国际专利1项。主持国家面上项目1项,中国细胞生物学会节律分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