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5-3-11 23:28 编辑
气胸是指气体异常地进入胸膜腔(肺和胸壁之间的空隙),导致肺部部分或全部塌陷,影响呼吸功能。
气胸分类
原发性:无明显肺部疾病,常见于瘦高体型、吸烟者或年轻人(因肺尖部先天薄弱形成肺大泡)。 继发性:由基础疾病引起,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结核、肺癌或肺纤维化。 2.创伤性气胸:胸部受外力损伤(如车祸、刀伤)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 3.医源性气胸:医疗操作(如胸腔穿刺、机械通气)意外引发。
常见症状 1.突发单侧胸痛(尖锐刺痛或压榨感,深呼吸时加重);2.呼吸困难或急促;3.气短、咳嗽;4.心慌、头晕(严重时可能出现休克)。
气胸的诊治流程
气胸的恢复机制 从病理生理及细胞学角度,气胸的恢复涉及气体清除、肺复张和组织修复三个核心机制: (1)压力梯度驱动气体吸收 胸腔-血液气体分压差:胸膜腔内的气体(主要为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胸膜毛细血管网吸收。 O₂和CO₂:因溶解度较高,可快速被血液吸收(O₂分压降低后通过血红蛋白运输,CO₂直接溶于血浆)。 氮气(N₂):溶解度低,吸收速度最慢(占空气78%),是气胸吸收的主要限速因素。 高流量吸氧的加速作用:提高肺泡氧浓度(FiO₂>21%)可降低血液氮气分压,增大胸膜腔与血液间的氮气分压梯度,加速氮气吸收(根据Fick扩散定律)。
(2)淋巴系统参与 胸膜下淋巴管通过负压吸引少量气体分子,但作用较弱,主要针对微小气胸。
(1)胸腔负压恢复 胸腔引流通过负压吸引(通常-10~-20cmH₂O)抵消胸膜腔内正压,促使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重新贴合。 呼吸运动的辅助:吸气时膈肌下移、肋间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胸膜腔负压增大→肺组织被动扩张。 深呼吸训练可增强这一效应,促进萎陷肺泡重新开放。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 Ⅱ型肺泡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如磷脂、SP-A蛋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复张后肺泡再次塌陷(减少剪切力损伤)。
(1)炎症反应与纤维蛋白沉积 急性期(24-72小时):气胸导致胸膜损伤,释放炎症介质(IL-6、TNF-α),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迁移至损伤部位,清除坏死组织和红细胞。凝血系统激活,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网状结构覆盖创面。 亚急性期(3-7天):成纤维细胞浸润,分泌胶原蛋白(Ⅰ型、Ⅲ型),与纤维蛋白共同构成临时基质。
(2)间皮细胞再生 胸膜间皮细胞(单层扁平上皮)通过增殖和迁移覆盖缺损区域,恢复胸膜完整性(约需7-14天)。 修复障碍:若炎症持续(如感染或持续漏气),间皮细胞再生受阻,导致纤维化粘连或胸膜增厚。
(3)纤维蛋白溶解与瘢痕重塑 纤溶酶原激活物(如tPA)逐步降解纤维蛋白,防止过度粘连。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调控胶原降解,最终形成轻度瘢痕(部分患者遗留胸膜肥厚)。
不同类型气胸的恢复差异
1.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多见于年轻、无肺病患者,胸膜破口较小,间皮细胞再生能力强,气体吸收快(3-5天)。
2. 继发性气胸:基础肺疾病(如COPD、肺大疱)导致肺泡结构破坏,修复能力差,漏气时间长,易需手术干预。
3. 创伤性/医源性气胸 :外力或操作损伤胸膜,修复依赖局部炎症反应强度和是否合并感染。
气胸患者的康复指导意义
1. 呼吸训练:通过增加跨肺压梯度促进气体吸收,同时刺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释放。
2. 避免胸腔压骤升:控制咳嗽力度,减少Valsalva动作,防止新生间皮细胞再次撕裂。
3. 体位管理:利用重力(如患侧卧位)引导气体向引流管聚集,加速清除。
气胸恢复的本质是“气体清除(物理)→肺复张(生物力学)→胸膜修复(细胞学)”的级联过程。临床治疗通过优化呼吸力学和减少并发症,间接促进这一自然修复机制。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方案。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 ExpCon医学科普
END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体验,让智慧医疗触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