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麻醉 视频 中级
查看: 20127|回复: 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保证椎管内麻醉安全的有关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2 10:3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关于保证椎管内麻醉安全的有关指导意见》

为保证接受椎管内麻醉患者的生命安全,避免相关的麻醉并发症和意外,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下列指导意见:

1、废弃以往普遍使用的、通过注入空气来判断硬膜外穿刺针是否进入硬膜外腔的操作方法,以避免大量气体进入硬膜外腔后造成的脊髓受压或脊髓前动脉缺血综合征。

推荐:使用玻璃管水柱虹吸法来判断穿刺针是否已进入硬膜外腔。

2、废弃以往使用的硬膜外穿刺针穿破硬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直接改为脊髓麻醉(腰麻)的操作方法,以避免麻醉效果不佳或其它并发症。同时废弃使用自体血填充硬膜外腔来预防脊髓麻醉后头痛(腰麻后头痛)的操作方法,以避免硬膜外腔内粘连,导致日后再次硬膜外麻醉时效果不佳。

推荐1:硬膜外穿刺针穿破硬膜后,应以乳酸林格液30~50ml施行硬膜外腔填充。
推荐2:硬膜外穿刺针穿破硬膜后,应改行全身麻醉。

3、废弃以往使用的硬膜外穿刺针穿破硬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后,改换另一椎间隙再行穿刺的操作方法,以避免发生全脊髓麻醉的可能性。

推荐:在硬膜外填充后,改行全身麻醉。

4、对穿刺过程中出现穿刺针触及脊神经的患者(不论是硬膜外穿刺还是蛛网膜下腔穿刺),均应禁止继续使用局部麻醉药施行阻滞,以避免在神经损伤的基础上,发生局部麻醉药的神经毒性作用对脊神经造成的损害和/或马尾综合征。

推荐:立即停止穿刺操作,改行全身麻醉。手术后应对患者进行认真的检查,对有局部神经损伤征象的患者,应及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应及时进行高压氧治疗。

5、对既往有电击伤史的患者,应严禁实施任何类型的神经阻滞麻醉(包括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以避免该类患者在电击伤后发生脱髓鞘病变的基础上,因使用局部麻醉药而加重神经损害。

推荐:麻醉前详细询问病史。使用全身麻醉。

以上指导意见,请各地方学会认真组织学习,严格参照执行。今后对因违反上述指导意见而造成麻醉并发症或意外者,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将不再为当事者进行辩护。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2010-05-20

经过求证相关人员,该指导意见目前尚处于征求意见修改当中,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热帖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x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2#
发表于 2010-5-22 11:23:31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有很多硬膜外包的低阻力注射器和负压管质量很差,根本就出不来虹吸效应。

活动公告:做任务得积分和权限(新手奖励计划)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3#
发表于 2010-5-22 13:10:47 | 只看该作者
怎么判断触及脊神经?  患者不适宜全麻改什么?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4#
发表于 2010-5-22 13:30:00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该意见是出自何处?已经下发到各省医学会/医院?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官方网站上也没有看到 ?
对于本版的文章版主应该考证!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5#
发表于 2010-5-22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指导意见,好好学习并执行。我们医院还没有接到通知,感觉平时我们不够规范。。。

 小技巧:普通会员如何送鲜花?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6#
发表于 2010-5-22 15:1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a 于 2010-5-22 15:25 编辑

1、废弃以往普遍使用的、通过注入空气来判断硬膜外穿刺针是否进入硬膜外腔的操作方法,以避免大量气体进入硬膜外腔后造成的脊髓受压或脊髓前动脉缺血综合征。

推荐:使用玻璃管水柱虹吸法来判断穿刺针是否已进入硬膜外腔。


支持!

2、废弃以往使用的硬膜外穿刺针穿破硬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直接改为脊髓麻醉(腰麻)的操作方法,以避免麻醉效果不佳或其它并发症。同时废弃使用自体血填充硬膜外腔来预防脊髓麻醉后头痛(腰麻后头痛)的操作方法,

支持!

3、废弃以往使用的硬膜外穿刺针穿破硬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后,改换另一椎间隙再行穿刺的操作方法,以避免发生全脊髓麻醉的可能性。

推荐:在硬膜外填充后,改行全身麻醉

4、对穿刺过程中出现穿刺针触及脊神经的患者(不论是硬膜外穿刺还是蛛网膜下腔穿刺),均应禁止继续使用局部麻醉药施行阻滞,以避免在神经损伤的基础上,发生局部麻醉药的神经毒性作用对脊神经造成的损害和/或马尾综合征。

推荐:立即停止穿刺操作,改行全身麻醉


在现实工作中,有一点点绝对,但现实环境恶劣,坚决拥护!


今后对因违反上述指导意见而造成麻醉并发症或意外者,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将不再为当事者进行辩护。

有一点点失落,...:(“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7#
发表于 2010-5-22 18:14:51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医院还没有接到通知,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8#
发表于 2010-5-22 19:03:03 | 只看该作者
经过求证相关人员,该指导意见目前尚处于征求意见修改当中,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9#
发表于 2010-5-22 19:54:2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管理员,试问这个指导意见出自何处,何时公布于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官网。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0#
发表于 2010-5-22 20:46:16 | 只看该作者
4、对穿刺过程中出现穿刺针触及脊神经的患者(不论是硬膜外穿刺还是蛛网膜下腔穿刺),均应禁止继续使用局部麻醉药施行阻滞,以避免在神经损伤的基础上,发生局部麻醉药的神经毒性作用对脊神经造成的损害和/或马尾综合征。

推荐:立即停止穿刺操作,改行全身麻醉。手术后应对患者进行认真的检查,对有局部神经损伤征象的患者,应及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应及时进行高压氧治疗。

5、对既往有电击伤史的患者,应严禁实施任何类型的神经阻滞麻醉(包括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以避免该类患者在电击伤后发生脱髓鞘病变的基础上,因使用局部麻醉药而加重神经损害。
如果基层没有全麻条件!那就下岗算了!
难啊!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1#
发表于 2010-5-22 21:35:27 | 只看该作者
临床工作就是要一步一步提高,一步一步规范,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伤害,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2#
发表于 2010-5-23 00:08:35 | 只看该作者
规范操作,既是保护患者同时已保护麻醉医生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3#
发表于 2010-5-23 15:2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xyz-cn99


    现在有好几个“专家共识”“指导意见”,这些是好东西,值得学习学习,在日常工作中应该认真贯彻。
要是出自“教科书”就好了,能让领导知道,让所有外科医师认清我们的危险,这样会有更大的价值!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4#
发表于 2010-5-23 22:51:03 | 只看该作者
规范操作,避免发生任何差错是我们的职责。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5#
发表于 2010-5-23 23:03:38 | 只看该作者
学会保护自己,这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要不断学习。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搜索 官方QQ群

QQ|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2-2 15:22 , Processed in 0.196134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