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麻醉 视频 中级
查看: 358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护心情] 夜航船,找寻心灵的交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7 23:2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白天忙于工作和生活,晚上夜深人静时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喜欢上网看看。逛逛论坛,听听音乐。找找自己喜欢的话题。不知不觉和新青年麻醉结缘已经2年有余。没有金币时的困囧。第一次得到积分时的兴奋历历在目。既然做了一名麻醉大夫,就努力做好吧。每夜航船,去找寻心灵的交流。
楼主热帖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x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9:50:34 | 只看该作者
经常会被人问:你们麻醉师到底是干什么的?你们做手术时都在干嘛?等等一类。麻醉医生,一直是医院里的神秘人群。哈哈哈。我们自己也为我们的地位而奋斗不止。不被了解,是我们这些从业麻醉的医生的最大障碍。这些不理解是全方面的。有患者及家属的方面,也有医院领导层和其他科室的不重视。无奈。
现在医学模式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越来越重视。我们麻醉医生也应该加强对本身的宣传和麻醉知识的传播。最近看了科学松鼠会的文章,没想到里边也有我们麻醉医生的身影。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9:51:08 | 只看该作者
像“松鼠”剥掉科学坚果的外壳一群博士网上“玩”转科普

地震逃生有一个“生命三角”?多喝可乐会导致男人不育?使用电脑和手机的孕妇一定要穿防辐射服?……当我们为这些难辨真伪的信息苦恼时,一群高学历、热爱写作的年轻人现身网络,像松鼠一样,勤勤恳恳剥掉科学坚果的外壳,无偿奉上美味的“果肉”,为人们寻找科学的真相。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科学松鼠会成员。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科学松鼠会一口气组织发表了30多篇文章,为人们提供地震科普知识。如今,科学松鼠会网站访问量已经达到每天10万左右,“松鼠会”新浪微博有30多万的粉丝。这群神秘的“科学怪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报记者吴晓铃

高学历的“科学怪人”

8月21日,一本名为《健康流言终结者》的新书亮相上海书展。“美瞳是拿安全赌美丽”、“长时间使用手机致癌尚无科学依据”……作者“薄三郎(微博)”用生动有趣的笔触,一一粉碎各种健康流言,受到读者关注。“薄三郎”是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医学博士,目前在上海某三甲医院担任麻醉师。“有时候一天做几台手术,回到家精疲力竭,还是会坐在电脑前写点文字。”“薄三郎”是科学松鼠会元老级人物,3年前开始致力于科普文章的撰写。他和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姬十三(微博)”有一个相同的愿望:“让科普更大众一点,让流言离公众更远一点。”

“姬十三”,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理科生中比较偏文艺的一种人”。还在念书的时候,便已开始在《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开科普专栏,“2008年4月,我发现有很多像我这样热爱科普的年轻人,却没有一个展示的平台,便在网上开设了一个讨论组。”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这位声音听上去文质彬彬的小伙子这样解释初衷,“我们认为科学就像味道鲜美却又不方便吃的坚果,而我们就要像松鼠一样,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科学松鼠会”由此得名。

“科学松鼠会”不缺高智商、又能写的作者。网站现任主编“游游”告诉记者,当“松鼠会”在网络小有名气之后,不断有人要求加入,博士一大堆。“桔子”是芝加哥大学细胞学博士,写《吃的真相》的“云无心”是美国普度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博士,“老孙”是中科大天体物理专业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也曾有一名博士是他们的成员……“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只要科学一召唤,便全部冒出来了。”

目前,“松鼠会”拥有110多位成员,这些高学历的“科学怪人”,不仅利用这个交流平台解释各种科学现象,有的还干脆在网站担任了全职工作。

“游游”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遗传学硕士,“现在每天泡在网上不止8个小时,更新网站,催‘松鼠们交稿。”她和编辑们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希望能为人们寻找更多科学的真相,让严谨的科学变得更加美妙。”

理科博士的冷浪漫

然而,高学历并不能成为“松鼠”的通行证。这个致力于传播科普的公益组织,要求每一位作者不仅要有出色的专业素养,还能把文章写得通俗易懂。刚开始,入会者只需要提交一篇科普文章,评委打分通过即可。后来,规格提高到了3个月提交4篇科普文章,以此考查入会者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科普热情,“松鼠会”戏称为“递交投名状”。

作为网站主编,“游游”要求“松鼠”们绝不能在文章中卖弄专业知识,“尤其在讲晦涩的内容时,如果写得像教科书,没有读者会有耐心看下去。”这时候,她会提醒“松鼠”们先从小角度入手,把小问题讲清楚了就是很好的科普。

为此,网站专门做过一辑“电影暑期档”的科普策划,让“松鼠”们从物理、生物学等角度,对中外电影里“咬舌自尽”、“人脑电脑相连”、“食物相克”等反常识桥段一一揭秘,当“咬舌不一定自尽”、“玩高空坠落也有可能保命”的谜底揭晓,“松鼠会”网站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

“松鼠会”的科普文章,渐渐受到出版社的青睐。“云无心”在网站上发表了100多篇有趣的文章,后来被出版社以《吃的真相》为名结集出版。“松鼠会”这些充满文艺情怀的理工博士们,还集体创作了一本《冷浪漫》的书作,从物理、化学的角度,为读者呈现一个关于爱、关于美等,一个既有理性之冷酷又有感性之浪漫的世界。比如,“‘一见钟情对女性而言,与生理周期紧密相关,朱丽叶第一次遇见罗密欧是在排卵期,倘若那时候她处于月经期,这个千古悲剧没准也就不会发生了。”

如今,“松鼠会”成员出版的科普书作,已多达10本以上。

用科学终结流言

更多的时候,“松鼠会”成员们站在阻击谣言的前线,“在网络时代,信息真假莫辨,这就是‘松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游游”透露,汶川大地震之后,“松鼠会”迅速策划了一个地震专题,“松鼠”们在短短20天里推出30多篇关于地震预报、心理救助、震后防疫等知识的文章,纠正了许多人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常识性错误。

一条“地震后应该迅速躲在大型、沉重物体的旁边”的信息,曾被很多四川网友在微博里转发。但是“桔子”马上采访美国抗震减灾专家马拉·佩特博士,得出“伏地、遮挡、手抓牢”才是最好的地震口诀。“因为在地面左右摇晃的震中,那些大型的物体更容易变成武器袭击犹疑不定的人们。”

今年3月日本福岛的核泄漏,在中国一些地方引发抢盐风波。北师大神经生物学硕士、“松鼠”小耿也迅速在微博上辟谣,告诉人们吃碘盐和海带防辐射的荒谬。他指出,据国家标准,每千克碘盐中含有20—30毫克碘(以碘元素计),以医学要求计,若想达到服碘片抗辐射的效果,一个成人一天需至少吃下3.3千克盐;而据每千克鲜海带含碘最高为2.4毫克计算,一个成人必须一次吃下41千克海带,“碘补够了,人也齁死了”。这条微博,很快被转载了几十万次。

“游游”说,“松鼠会”成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用科学终结流言。但怎样保证他们的观点不是错误的?“松鼠会”要求每篇文章发表前都由具备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编辑审核,并经由“同行评议”再发出;况且,网站这个平台吸引了大量科学专业人士,他们可以随时“拍砖”,督促作者下笔谨慎,不断完善。

链接

“松鼠”妙语

●接吻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唇颊的接触,但整个过程的完成需要动用包括口腔轮匝肌在内的数十个肌群方能完成,如果是法式深吻的话,还会有唾液、粘膜细胞甚至食物残渣的交换。

●为什么二氧化硫这个常常跟酸雨、空气污染物相关联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典雅”的葡萄酒中?因为葡萄酒要保鲜、防腐、抗氧化,人们发现:原来二氧化硫可以单枪匹马搞定所有任务!将二氧化硫用于葡萄酒中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生产工艺发展到今天,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所以,不管人们对于二氧化硫有多大的疑虑,葡萄酒行业还依然广泛使用着它。

●“你知道土豆为什么适合炖牛肉?”“这是因为土豆中含有较多谷氨酸盐,而牛肉中不仅有谷氨酸盐,还有很多肌苷酸盐和鸟苷酸盐,这3种成分便是食物鲜味的来源。”

●世界上最绝顶的等待,不是飞鸟对鱼的等待,也不是智子对三体人的等待,而是磁对单极子的等待。

●X射线分析发现兵马俑上的蓝色颜料并非埃及蓝的“后代”;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决定了一个女人会不会爱上一个男人;宅男遇见媳妇的几率大小取决于是否身处德西特时空。

●羊奶、水牛奶、骆驼奶哪种奶“最好”?商家炒作某种奶“更有营养”,甚至某种奶“最好”,跟炒作“高端牛奶”一样,仅仅是断章取义的忽悠而已。对人体健康真正起作用的,是人们的总体食谱。比如说蛋白质,如果花同样的钱买到的牛奶和水牛奶一样多,那么水牛奶“更好”;如果买到的牛奶是水牛奶的2倍,那么牛奶就“更好”。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吴晓铃  编辑:文卫

2011-9-9http://www.foods1.com/content/1249194/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9:52:04 | 只看该作者
像“松鼠”剥掉科学坚果的外壳一群博士网上“玩”转科普

地震逃生有一个“生命三角”?多喝可乐会导致男人不育?使用电脑和手机的孕妇一定要穿防辐射服?……当我们为这些难辨真伪的信息苦恼时,一群高学历、热爱写作的年轻人现身网络,像松鼠一样,勤勤恳恳剥掉科学坚果的外壳,无偿奉上美味的“果肉”,为人们寻找科学的真相。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科学松鼠会成员。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科学松鼠会一口气组织发表了30多篇文章,为人们提供地震科普知识。如今,科学松鼠会网站访问量已经达到每天10万左右,“松鼠会”新浪微博有30多万的粉丝。这群神秘的“科学怪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报记者吴晓铃

高学历的“科学怪人”

8月21日,一本名为《健康流言终结者》的新书亮相上海书展。“美瞳是拿安全赌美丽”、“长时间使用手机致癌尚无科学依据”……作者“薄三郎(微博)”用生动有趣的笔触,一一粉碎各种健康流言,受到读者关注。“薄三郎”是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医学博士,目前在上海某三甲医院担任麻醉师。“有时候一天做几台手术,回到家精疲力竭,还是会坐在电脑前写点文字。”“薄三郎”是科学松鼠会元老级人物,3年前开始致力于科普文章的撰写。他和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姬十三(微博)”有一个相同的愿望:“让科普更大众一点,让流言离公众更远一点。”

“姬十三”,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理科生中比较偏文艺的一种人”。还在念书的时候,便已开始在《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开科普专栏,“2008年4月,我发现有很多像我这样热爱科普的年轻人,却没有一个展示的平台,便在网上开设了一个讨论组。”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这位声音听上去文质彬彬的小伙子这样解释初衷,“我们认为科学就像味道鲜美却又不方便吃的坚果,而我们就要像松鼠一样,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科学松鼠会”由此得名。

“科学松鼠会”不缺高智商、又能写的作者。网站现任主编“游游”告诉记者,当“松鼠会”在网络小有名气之后,不断有人要求加入,博士一大堆。“桔子”是芝加哥大学细胞学博士,写《吃的真相》的“云无心”是美国普度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博士,“老孙”是中科大天体物理专业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也曾有一名博士是他们的成员……“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只要科学一召唤,便全部冒出来了。”

目前,“松鼠会”拥有110多位成员,这些高学历的“科学怪人”,不仅利用这个交流平台解释各种科学现象,有的还干脆在网站担任了全职工作。

“游游”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遗传学硕士,“现在每天泡在网上不止8个小时,更新网站,催‘松鼠们交稿。”她和编辑们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希望能为人们寻找更多科学的真相,让严谨的科学变得更加美妙。”

理科博士的冷浪漫

然而,高学历并不能成为“松鼠”的通行证。这个致力于传播科普的公益组织,要求每一位作者不仅要有出色的专业素养,还能把文章写得通俗易懂。刚开始,入会者只需要提交一篇科普文章,评委打分通过即可。后来,规格提高到了3个月提交4篇科普文章,以此考查入会者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科普热情,“松鼠会”戏称为“递交投名状”。

作为网站主编,“游游”要求“松鼠”们绝不能在文章中卖弄专业知识,“尤其在讲晦涩的内容时,如果写得像教科书,没有读者会有耐心看下去。”这时候,她会提醒“松鼠”们先从小角度入手,把小问题讲清楚了就是很好的科普。

为此,网站专门做过一辑“电影暑期档”的科普策划,让“松鼠”们从物理、生物学等角度,对中外电影里“咬舌自尽”、“人脑电脑相连”、“食物相克”等反常识桥段一一揭秘,当“咬舌不一定自尽”、“玩高空坠落也有可能保命”的谜底揭晓,“松鼠会”网站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

“松鼠会”的科普文章,渐渐受到出版社的青睐。“云无心”在网站上发表了100多篇有趣的文章,后来被出版社以《吃的真相》为名结集出版。“松鼠会”这些充满文艺情怀的理工博士们,还集体创作了一本《冷浪漫》的书作,从物理、化学的角度,为读者呈现一个关于爱、关于美等,一个既有理性之冷酷又有感性之浪漫的世界。比如,“‘一见钟情对女性而言,与生理周期紧密相关,朱丽叶第一次遇见罗密欧是在排卵期,倘若那时候她处于月经期,这个千古悲剧没准也就不会发生了。”

如今,“松鼠会”成员出版的科普书作,已多达10本以上。

用科学终结流言

更多的时候,“松鼠会”成员们站在阻击谣言的前线,“在网络时代,信息真假莫辨,这就是‘松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游游”透露,汶川大地震之后,“松鼠会”迅速策划了一个地震专题,“松鼠”们在短短20天里推出30多篇关于地震预报、心理救助、震后防疫等知识的文章,纠正了许多人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常识性错误。

一条“地震后应该迅速躲在大型、沉重物体的旁边”的信息,曾被很多四川网友在微博里转发。但是“桔子”马上采访美国抗震减灾专家马拉·佩特博士,得出“伏地、遮挡、手抓牢”才是最好的地震口诀。“因为在地面左右摇晃的震中,那些大型的物体更容易变成武器袭击犹疑不定的人们。”

今年3月日本福岛的核泄漏,在中国一些地方引发抢盐风波。北师大神经生物学硕士、“松鼠”小耿也迅速在微博上辟谣,告诉人们吃碘盐和海带防辐射的荒谬。他指出,据国家标准,每千克碘盐中含有20—30毫克碘(以碘元素计),以医学要求计,若想达到服碘片抗辐射的效果,一个成人一天需至少吃下3.3千克盐;而据每千克鲜海带含碘最高为2.4毫克计算,一个成人必须一次吃下41千克海带,“碘补够了,人也齁死了”。这条微博,很快被转载了几十万次。

“游游”说,“松鼠会”成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用科学终结流言。但怎样保证他们的观点不是错误的?“松鼠会”要求每篇文章发表前都由具备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编辑审核,并经由“同行评议”再发出;况且,网站这个平台吸引了大量科学专业人士,他们可以随时“拍砖”,督促作者下笔谨慎,不断完善。

链接

“松鼠”妙语

●接吻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唇颊的接触,但整个过程的完成需要动用包括口腔轮匝肌在内的数十个肌群方能完成,如果是法式深吻的话,还会有唾液、粘膜细胞甚至食物残渣的交换。

●为什么二氧化硫这个常常跟酸雨、空气污染物相关联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典雅”的葡萄酒中?因为葡萄酒要保鲜、防腐、抗氧化,人们发现:原来二氧化硫可以单枪匹马搞定所有任务!将二氧化硫用于葡萄酒中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生产工艺发展到今天,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所以,不管人们对于二氧化硫有多大的疑虑,葡萄酒行业还依然广泛使用着它。

●“你知道土豆为什么适合炖牛肉?”“这是因为土豆中含有较多谷氨酸盐,而牛肉中不仅有谷氨酸盐,还有很多肌苷酸盐和鸟苷酸盐,这3种成分便是食物鲜味的来源。”

●世界上最绝顶的等待,不是飞鸟对鱼的等待,也不是智子对三体人的等待,而是磁对单极子的等待。

●X射线分析发现兵马俑上的蓝色颜料并非埃及蓝的“后代”;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决定了一个女人会不会爱上一个男人;宅男遇见媳妇的几率大小取决于是否身处德西特时空。

●羊奶、水牛奶、骆驼奶哪种奶“最好”?商家炒作某种奶“更有营养”,甚至某种奶“最好”,跟炒作“高端牛奶”一样,仅仅是断章取义的忽悠而已。对人体健康真正起作用的,是人们的总体食谱。比如说蛋白质,如果花同样的钱买到的牛奶和水牛奶一样多,那么水牛奶“更好”;如果买到的牛奶是水牛奶的2倍,那么牛奶就“更好”。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吴晓铃  编辑:文卫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14:14:06 | 只看该作者
作为医生,经常会有熟人找看病。配做检查,介绍个好医生等等。可是最怕或者是最烦的就是有很多额外的要求。比如会有时要求不做某些检查、不用某些药。。。。。可是既然对医院这么信不过,找我干嘛?啥都不做倒是省钱了,病查不出来怎么办呀?真是头痛。。这样的事情,尽量躲远吧。。可能啥时候医患关系好了才能相互信任了吧。

 小技巧:普通会员如何送鲜花?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22 13:13:2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廖新波:为什么医院没有错也受伤?
确实,粘上网之后,责任很多。尤其是最近的“8毛事件”更是使我忙于解答各方的疑问。除此之外,也受到很到知情者、正义者与同情者的来函。无不一一作答。今天,“鱼精蛋白”缺货,也有人把它与“医德”扯在一起,谓之:“药物紧缺,只要采取一定措施,还能生产。医生没了职业操守,医院有再充足的药物又有何用?”如此之尖酸刻薄的话儿鉴于报端,怎不叫人心酸?又如何激励人们去克服种种存在的困难,回复正常之医患关系?我说,爱憎要分明,哪里错批评哪里,谁错批评谁,制度造成的错,批判制度,不要让无辜者承担莫须有的罪过。近日,受到一位网友的来信说的就是一个“无知者无谓”的道理。为了忠诚原作者的价值取向,我原文照登,供餐读。

这些年看到不少医疗纠纷的报道,大都是只有当时的情形而没有事后的追踪,导致人们对某些事件的记忆就有上文而没有下文。这不利于人们全面了解事况的发展,从而也影响公众对所报道的事件作出公正客观的判断。印象最深的是1986年7月上班的第一天,恰逢科室组织政治学习,说的是一位工伤病人辗转乌鲁木齐好几间大医院,都因为急诊说病房无床,建议到其他医院看看,最后耽误了病情,结果当然是相关负责人受到处罚,卫生部门强调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记得当时就有医生讨论得争吵起来,说如果没床,收到哪去?收院长和局长家里吗?十多年后,参加一个医院管理会议,讲者提到这个事件,说事实真相就是各医院真的连加床的地方都没有了,才建议到其他医院去碰运气。讲者借此说明,新闻报道一定要客观公正,不能为了迎合某种潮流而断章取义,因为社会关注入院难,报道就只提所谓的“拒收”,而没讲医院确实存在的困难。但要真正解决问题,简单地把责任推到当事人头上,即便处罚得再严厉,同样的问题最终还是会在其他城市多次出现。

笔者常对一些媒体的朋友建议,采访和报道医疗纠纷的时候,一定要兼听多方的声音,千万不要意气用事,单凭患方的一面之词就主观认定什么医院总会存在不足。因为即便是医生,对于某些不属于自己专业范畴的问题,都不敢轻易下结论,而且年资越高,说话越谨慎,这并非保守,而是尊重科学的体现。可惜,现在一些媒体为了“轰动效应”,在没有深入调查的情况下什么都敢报,什么都乱报,而且从中可以看出其根本没有一点医学常识,人文和科学素养也极差。最明显的就是不久前重庆有媒体质疑90岁老人手术还要查梅毒。有创操作之前查感染性疾病,是卫生部的规范,跟民航业的管理规范一样,都是从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如不严格执行,其后果不亚于吉祥航空降落时不让卡塔尔航班。台湾地区没有严格执行术前感染性疾病的指标检查,误将艾滋病人的器官移到他人身上,就是最好的例证。当时我还戏称,如今90岁,其30岁之前可是生活在“万恶的旧社会”啊,这重庆记者应该没唱好“红歌”,不晓得那时正是梅毒流行的年月。真是无知者无谓!

最令我感到无知的报道,就是所谓的“先天性巨结肠”事件了。陈先生的儿子出生后因腹胀3天且进行性加重而入住深圳儿童医院普外科。记者对这一段经历的报道显然带有过多的主管感情色彩,“8月21日,孩子转入深圳市儿童医院,仅仅降生2天的婴儿,就开始接受X光检查。接下来四天时间,院方对孩子进行了十几次X光拍摄,不许孩子进食,并且没有炎症症状的情况下,每天还给孩子注射抗生素头孢他啶。同时还给孩子做了心脏彩超等各类超声波诊断。”请问,有哪条诊疗规范说出生2天的婴儿不能做X光检查?病情变化了,当然得再次检查,这有何不可?出现肠梗阻症状时予以禁食,是基本的医疗常识。抗生素则是在有检验检查结果认定为肺炎和小肠结肠炎时才使用的。怎么就听不进医院的解释,或者就不能请其他医学专家科学地点评呢?

更离谱的就是,作者将深圳儿童医院对于手术的建议以及所谓“3次手术和后续治疗费用预计将超过10万元”的评估,与广州儿童医院8毛钱的对症处理简单地比较,从而得出“深圳市儿童医院要动手术治疗,最终在广州8毛钱治愈”的结论。笔者不是外科医生,既没有看过病人,也没有阅读到第一手的病历资料,对此例的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是否得到不敢妄加评论。但我的医学和法律常识告诉我,深圳儿童医院在新闻通报会的陈述有理有据,有循证医学证据,是科学的,因而是可信的。民间就有“走运医生医病尾”的说法,前面的诊疗为此后的诊疗进行了铺垫,不能简单地以结果来推断之前的过程是否存在差错。即便后来证明这是错误的,只要当时所做的符合诊疗规范,就不能认定其是错误的,因为对疾病的认识,需要一个连续观察和不断修正的过程。况且无论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还是《侵权责任法》,遵循的都是有过错又造成损害才予考虑民事赔偿的原则。本例无论是深圳还是广州的儿童医院,在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中,都看不出存在何种过错,也没有对其造成损害。10万元的费用也只是粗略的估计,而那仅仅是未付诸于实践的“建议”。所谓10万元的赔偿诉求,从何谈起?我认可深圳儿童医院的说法,如果当时患儿留在那里观察,也许不一定就得马上手术,也许也是8毛钱就搞掂,即便手术,也不一定非得花上10万元。可惜,很多事情都没有“也许”,那么,我们在评判是非的时候,就得尊重当时的事实。少一份无知的冲动,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少一份无端的猜忌,多一份客观与公正。再也不能搞什么无知者无谓了!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7#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23:01:3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看到关于肺栓塞的帖子。刚巧丁香园上也在讨论这个问题。跟着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临床上类似的病例有增加的趋势,但我感觉我们一线临床医生,尤其是外科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看来我们还要有很多细节要注意。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8#
 楼主| 发表于 2011-9-27 15:22:3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一例患者,感触很多。术前访视时因为不认真而忽视了细节检查。而进到手术室才发现患者脊柱侧弯。哎。。。。。许多东西看来还是要亲眼看看才能相信呀。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9#
发表于 2011-10-2 13:25:5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人会象左手对右手好,所以时时处处小心。下辈子,不学医。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2:48:08 | 只看该作者
下辈子再说吧,现在既然当大夫了,就做个那叫什么来着。。。。噢,人民满意的好医生。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搜索 官方QQ群

QQ|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5-10 11:28 , Processed in 0.15994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