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麻醉 视频 中级
查看: 855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危重病情判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5 18:2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危重病情判断】

   危重病情判断是是急诊首项临床工作,病人一旦到达急诊应在第一瞬间判断轻、中、危 程度,已使对危重病人早重视,早抢救,早告知。一方面提高抢救存活率,同时减少医疗纠纷。
   由于类似的文献极少,过去还认为是个人看法。经学习2005年心肺复苏国际指南以后,了解到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因为在病人心脏骤停前,有一段病情恶化阶段,如能及早识别,及时抢救,可能减少死亡。为此,国外有的医院已成立“院内急救小组”,并作为近5年高级心肺复苏的五大进展之一。急救小组成员是经过危重监护培训的1名医生,1名护士组成的。他们24小时值班。并作为一项制度,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识别危重病征的培训,特别是护士,因为85%是由护士呼叫的。这种组织形式相当于我们的急会诊,问题是在人员与组织更固定化,这种组织形式很适合产科抢救。表1就是国外某家医院的呼叫标准,可供参考。

表1. 国外呼叫指标
一、 气道:气道阻塞,呼吸窘迫
二、 呼吸:呼吸频率>30次/分或<6次/分;氧饱和度<90%;不能说话;
三、 循环:血压<90mmHg, 心率>130次/分,
四、 神经:意识下降;意识混乱;反复抽搐;
其他:被关注的病人;疼痛不止;治疗无效;不能及时得到急救;

【濒死征象】
   濒死征象:①血压0/0或60/0,前者是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测不到;后者是舒张压测不到,如失血病人说明丢失血容量40%以上;②呼吸,如双吸气、长吸气、点头样呼吸(下颌呼吸)及叹气样呼吸。及见于严重的羊水栓塞、肺栓塞及其他濒死性疾病。。

【危重病指征】

   一、呼吸是第一生命指征

   由于成人在静息状态下,每天约有10000L气体进出呼吸道,肺具有广泛的呼吸面积,成人总呼吸面积约有100m2,有大量毛细血管,有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各种炎症介质作用于内皮细胞,首先引起呼吸的改变,所以呼吸是最敏感的生命指征,2/3急诊病人有呼吸异常。主要是呼吸急促(呼吸窘迫),这是客观上呼吸次数增快;呼吸困难是主观感到呼吸费力,呼吸急促必然呼吸困难,但呼吸困难不一定呼吸急促,本文主要主呼吸急促。

   呼吸急促的原因:
   (一)心肺疾病:心肺疾病所致呼吸急促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呼吸困难明显,可有端坐呼吸。
   1. 呼吸系统疾病:有气道(梗阻、哮喘)、肺部、肺血管(羊水栓塞、肺栓塞)、胸膜等疾病。
   2. 心脏:妊高征所致的心力衰竭、围产其心肌病等

   (二)急性肺损伤(ALL)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产科的许多急性疾病均可引起ALL和ARD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ALL 和ARDS是MODS中最早出现的器官衰竭,在MODS发病过程中其主导地位。ALL与ARDS是一个病理过程的早、晚两个阶段。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9年制定标准如下:①有ALL与ARDS的高危因素:(a)直接肺损伤因素:严重肺感染、胃内容物误吸、肺损伤、吸入毒气、淹溺、氧中毒;间接肺损伤:休克(失血性、脓毒症、过敏性)、严重的非胸部创伤、重症胰腺炎、大量输血、体外循环、DIC等;②急性起病、呼吸频数或呼吸窘迫;③ 低氧血症:ALL时动脉氧分压(PaO2)/吸入氧分数值FiO2<300;ARDS时PaO2/ FiO2<200;④胸片检查有两肺浸润;⑤PAWP<18mmHg。与产科密切相关的是失血性休克、DIC及妊高征。产科许多危重病均涉及DIC,所以观察呼吸对判断产科危重病是一项简单而敏感的指标。

   二、脉搏氧饱和度的临床意义  

   脉搏氧饱和度检测是一项简便、有效的监护方法,但应明白其临床意义,应熟悉氧饱和度与氧分压的关系。根据氧离合曲线,氧饱和度90%、80%、70%,其相应氧分压分别为63、<50、<40mmHg。<40mmHg的氧分压是静脉血的氧分压,组织不能从血液摄取氧,病情十分濒危。
   据笔者从有机磷中毒病例中观察到如氧饱和度,<70%,病人可迅速出现室性心律失常,随之心脏骤停。经及时气管插管,给机械通气支持可立即好转。
   同时应注意的是,在吸氧情况下,氧饱和度最好在95%以上,如在90%左右病情并不乐观。根据FiO2(%)=21+(4×吸入氧浓度[升/min]),如每分钟吸入2升,代入上公式,FiO2=0.29,90%氧饱和度相当氧分压为63mmHg,可得出氧合指数= 63/0.29=217,这个氧合指数接近与ARDS的氧合指数,所以病情并不乐观,应仔细寻找病因,积极处理。

   三、意识障碍

   在诊断学中是分为嗜睡、意识混乱、昏睡、昏迷。现在国外所有专著中均分为意识水平下降和意识混乱(confusion)。
   (一)意识水平下降  现在分为嗜睡、昏睡及昏迷。醒觉水平下降。有关资料很多,不再赘述。
   (二)意识混乱(confusion)  这个问题是我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此类病人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所谓“闹(烦躁)”的病人,没有文献可鉴。现在国外许多专著均把这两个问题分开叙述。最近我翻译一篇“confusion”文章可回答这个问题。原因是皮层功能紊乱,多数是全身性疾病所致。文章强调,有时 “烦躁”可以是严重疾病的唯一表现。医生亦感到束手无策,只给打镇静剂,结果病人死亡。同时,应注意轻微的精神异常,只要有一点意识异常,就是严重疾病。例如1位25岁女性,留观时在纸篓里小便,并回答说,外面太冷。似呼她很“清楚”,结果是脑炎;另1例老人,发热38.5℃,但在凌晨4-5点钟意识不清,说胡话,血培养阳性,是败血症。任何高热(包括产后高热)病人,凡病人出现意识混乱或精神症状就是危重的,应给足够重视。此类病人检查极不配合,非常棘手,但必须全面检查,包括病史、体征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检查指征应放宽。重点是有无呼吸、循环衰竭、肝肾功能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
   
   四、抽搐   产科常见(略)

   五、腹胀

   重症病人出现腹胀应考虑胃肠功能衰竭,往往长鸣音消失。这是与心衰、呼衰同等的衰竭,而且是更难治的衰竭。因为除胃肠减压及给胃肠动力药外,无其他良策。这在抢救危重病人时经常可遇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腹腔积液,产妇腹部膨隆一定要作床旁超声排除出血。

   六、脑血管病

   亦是产科常见合并症,可鉴于妊高征、高凝状态等。如出现吞咽困难、呛咳,提示脑干症状。或眩晕、吞咽困难、痰咳不出来亦是脑干症状,可能突然呼吸停止。

   七、血液学方面问题

   ①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大家十分熟悉,我希望大家能用产妇指甲大致判断血红蛋白值;
   ②用症状判断急性贫血还是慢性贫血,如血红蛋白5 -6克,无症状,多数是慢性贫血,否则是急性贫血。重症贫血可不进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③产科DIC的特点是:①病情严重,羊水与胎盘组织碎片属组织因子样物质,直接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②纤溶亢进强,表现为出血不凝、针眼出血;
   ③不宜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因为含有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威廉斯血液学”中说,对此有两种意见,有的专家认为应禁用;有的专家认为偶尔可用于严重肝病合并DIC者。国内各版“内科学”中介绍后一种说法。本市有的产科专家亦持有相同看法。

   八、其他  紫绀、大汗淋漓、疼痛不止等

【危重病症】可归纳为下表:  
1. 气道:气道阻塞;鼾声;喉鸣音
2. 呼吸:呼吸急促(25-30次/分或以上);呼吸减慢(<6次/分);端坐呼吸;氧饱和度<90%;不能说话;紫绀;哮鸣音*
3. 循环:血压<90mmHg,;心率>130次/分;胸痛伴背痛;心脏明显扩大;
4. 消化:腹胀;上腹痛;黄疸;腹痛伴背痛;
5. 泌尿:少尿或无尿;
6. 血液:三系减少;瘀斑;出血不凝;针眼出血;
7. 神经:意识下降;意识混乱(烦躁);反复抽搐;
其他:被关注的病人;疼痛不止;治疗无效;不能及时得到急救;
*哮鸣音:如非哮喘病人突然出现哮鸣音高度怀疑急性左心衰竭;

   产科亦经常有发热病人,问题是及早鉴别是感冒还是非感冒发热,如出现①寒战;②体温>40℃;③持续3天以上,则可排除感冒,及早按感染病因治疗。
   
                          【休克的新概念】
   据传统的观念,血压下降是诊断休克的依据。最近笔者参阅一些国外专著,以低灌注的概念来诊断休克,这只能作为一份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在临床中验证。
   
   休克时血压可正常、可升高,因为血压=心排出量×外周血管阻力。根据公式心排出量下降,而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实际上组织灌注不良,但血压可正常或升高。笔者见到1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心率120次/分,血压170/80mmHg,Hb 54×109/L。经输液后血压100/70mmHg。另1例脾破裂病人,失血1600ml,收缩压170mmHg 。

关键概念
● 休克可发生在血压正常病人,而低血压不一定是休克。
● 碱基缺失更负于-4mmol/L 和血清乳酸浓度≥4mmol/L提示广泛低灌注,应考虑休克。
● 尿量是生命器官灌注的可靠指征
● 如病人心动过速、碱缺乏加重、少尿,则应诊断休克。

                           【失血性休克】
   首先,单纯低灌注均可激发炎症反应,是各种休克的基本机制。炎症反应可致各器官功能衰竭,炎症反应包括DIC。对大出血的危险性要给予足够重视。

【临床特点】

一、失血的生理反应

    当血容量丢失后,机体产生一系列代偿反应。首先心率增快和心肌收缩增强,而后再外周血管收缩(皮肤、骨骼肌及内脏),以保证血流供给生命器官。当失血量达 1/3时,血压才下降。所以,诊断休克不能以收缩压为标准,这样会延迟诊断。有关单纯失血、失血性低灌注及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见下)。失血时一般心率首先增快,但如服用β受体阻滞剂病人,不管休克严重到何种程度,心率均不增快。腹腔或盆腔出血可刺激迷走神经,心率亦可不增快。

二、单纯失血、失血性低灌注及失血性休克鉴别
●单纯失血  有出血,但心率<100次/分,呼吸、血压及碱缺乏均正常。
●失血伴低灌注  有出血,伴碱缺乏<-5mmol/L或脉搏持续>100次/分
●失血性休克  有出血,至少符合下表中4项。

【诊断休克的经验标准】
1. 重病容或意识改变
2. 心率>100次/分
3. 呼吸>22次/分或PaCO2<32mmHg
4. 动脉血碱缺乏<-5mmol/L或乳酸>4mmol/L
5. 尿量<0.5ml/kg/hr
6. 动脉低血压>20分钟
不管何种休克,符合上述4项可诊断休克。

三、美国外科学院的高级创伤生命支持课程的出血分类

   用于指导估计失血量和判断治疗。但临床上并非可绝然区分的。应积极治疗,根据治疗反应调整措施,不要拘泥于分级上。
   Ⅰ级(失血0~15%)—无合并症,仅轻度心率增快;无血压、脉压及呼吸变化;③如失血约10%,毛细血管充盈延迟3秒钟以上。
   Ⅱ级(失血15~30%)—心率增快(>100分/次)、呼吸加速、脉压下降、皮肤湿冷、毛细血管充盈延迟、轻度焦虑。
   Ⅲ级(失血30~40%)—明显呼吸急促、心率增快、收缩压下降、少尿、明显意识改变,如烦躁不安。如无创伤及其他体液丢失,要使收缩压下降,至少要失血30~40%。③多数病人需要输血,但最后决定是否需要输血,应看输液效果。
   Ⅳ级(失血大于40%)—明显心率增快、收缩压下降、脉压差很窄(或测不到舒张压)、少尿或无尿、意识状态受抑(或意识丧失)、皮肤苍白或湿冷;这是即刻致命的失血量。
低灌注指标:心率—每升高10次/分为一段,引起重视;
   尿量—当作第五生命体征;碱剩余;乳酸;

【治疗】

一、建立两条粗的静脉通道
   使液体流入血管。据国外专著,选择通道的顺序是:静脉—股静脉—静脉切开—中心静脉。因为这时中心静脉塌陷,易发生合并症。上述选择顺序是实事求是的,因为现在有人喜欢用新办法,如技术不熟练,反而耽误时间,还不如用可靠的老办法。有时可选用颈外静脉。
腹腔或盆腔损伤,宜选择横膈上血管通道。

二、液体复苏的两种争论
   过去数十年内主要争论是晶体液好还是胶体液好;近十年来的争论是大量输液好还是低容量输液好,亦就是“灌满”与 “不灌满”。

(一)晶体液与胶体液

    理论上认为,胶体液分子量较大,有类似于正常血浆蛋白的胶体渗透压,可代替丢失的血浆蛋白,能保持血管内容量。而晶体液有向细胞外转移的副作用,可引起肺间质水肿,损伤氧弥散;腹腔内水肿,减少肠灌注,所以通常喜爱选用胶体液。但是,在病理情况下,如失血性休克和脓毒症,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允许这些较大的胶体分子漏出血管外。

   经对脓毒症大量临床研究,得出有关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推荐意见:液体复苏可用天然或人工胶体液或晶体液。没有证据证明某种液体优于另一种液体。
其理由是,脓毒休克病人用晶体液和胶体液均能复苏:选择哪种液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液体数量。有关两种液体对脓毒性休克复苏的正性与负性作用经过长期争论。尽管目前仍争论不休,根据它们对前负荷及心搏出量的作用,两种液体无很大差别,对脓毒性休克均能用胶体液或晶体液成功复苏。欧洲人爱用胶体液,北美人爱用晶体液。如两种液体达到同等充盈压时,它们能改善相同的组织灌注程度。由于漏出血管外的性质不同,要达到同样作用,晶体液为胶体液3倍,达到同样终点的时间较长。尽管胶体液用量较少,但价格昂贵。
   各种胶体液之间亦无明显差别。

(二)“灌满”与“不灌满”的争论

   对失血的输液治疗数十年来一直是公认的信条。恢复正常血容量和正常血压,通常是被接受的。但近十年来,对恢复到正常血压这一已被接受的临床问题提出质疑。回顾这一过程是:
   1.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connon观察并总结休克病人的特点,而后他提出在治疗躯干创伤时可采用允许低血压模式,其目的是减少进一步出血。
   2. 早年研究结果表明,放血后动物经液体复苏后提高生存率,但这些动物放血后结扎止血。
   3. 在朝越战场,强调大量补液,立即手术,取得很好的结果。1970年代,这一原则广泛推广到普通百姓的治疗中。
   4.  此后,有人对大量输液提出质疑,认为过去失血性休克的动物试验是放血后结扎血管,而真正的出血病人血管是未结扎的。 有人用小猪作试验,27只小猪,分三组,分别使血压恢复到40、60及80mmHg,结果血压愈高死亡率愈高。结论是恢复正常血压是有害的(见幻灯)。由于手术前血压恢复愈高,出血愈多;同时冲掉已经凝固的血块。据其他研究发现,允许低血压状态及延迟输液可提高生存率。因此,提出“限制容量复苏”或“低血压复苏”的概念。

   “低血压复苏”是在手术前,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mmHg左右,以维持生命器官。但有人对收缩压70mmHg 和100mmHg两组作对照试验,结果两组死亡率并无差别。所以,一些急诊专著中的正面意见是,不管何种病因,对所有休克的病人均需用等渗晶体液积极复苏。但应考虑这种观点,防止输液过多。

(三)葡萄糖溶液不是扩容液体

     因为葡萄糖输入体内后转化为水,大量水分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内水肿。另外急性应激反应常使血糖升高,葡萄糖耐量下降,再加外源性葡萄糖,不利于原发病治疗。

表3. 输入1升液体对各容量腔隙的理论效果
...................细胞内(ml)... 细胞间隙(ml)... 血浆(ml)
5%葡萄糖溶液........ 660............. 255..............85
生理盐水、林格氏液.. -100............ 825............. 275
7.5%盐水............ -2950........... 2960............ 990
5%白蛋白............. 0.............. 500............. 500
全血................. 0...............0................1000

   (四)输液推荐意见  
   根据上表可看出,晶体液在血管内与血管外比例是1:3.因此,急性失血先输入2-3L晶体液(20-30分钟),然后观察反应。如这个液体量不能稳定血液动力学状态,则提示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15%-20%,或是继续失血,或两者均存在。

三、升压药的使用
   如在容量补足的情况下,血压仍不稳定可使用多巴胺,但不宜使用去甲肾上腺素。

四、输血

指征:如Hb>100g/L(Hct>30%)不需要输血;如Hb< 60g/L则需要输血;如在60g/L—100g/L之间视病情而定。一般应保持在80g/L以上。

成分:全血或成分输血。目前提倡成分输血,根据失血程度选用晶体液、压缩红细胞、新鲜冷冻血浆、血小板,应保持体内凝血功能。如保存2周以上的红细胞失去其变形性,在通过毛细血管时要引起堵塞,使内脏缺血,MOF发生率增加。

五、病因治疗(略)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屡屡可见,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常见过敏原有药物、昆虫叮咬及食物,其中以肠外用药多见,特别是抗生素、中药制剂及生物制品。
应强调的问题是,

【原则】

   一、肾上腺素是首选药物。对两种心律的剂量是不同的。对有灌注心律者肾上腺素初始静脉注射,只能0.1mg左右开始,或1-4μg/min静脉点滴。不能像心脏骤停者那样每次可给1mg,3mg等。如对有灌注心律病人静脉注射1mg,可致室颤。

   二、要明确一线与二线用药。一线用药是吸氧、肾上腺素及快速输液。因为过敏反应10分钟后,血管容量扩张1倍。要求5分钟内输入晶体液5-10ml/kg,约 250-500ml.当然大家不一定要输这么快,但应记住快速输液的原则。二线用药是激素和抗组织胺药物。现在许多人把激素当作一线药物。

   三.应原地抢救。不要轻易转科。因为病情变化极迅速,而抢救措施不复杂。
   
【抢救措施】

   一、除去过敏原,如静脉用药,换掉输液器和管道,不要拔针,接上生理盐水快速滴入。置病人于平卧位、给氧。

    二、肾上腺素  首剂宜用0.3-0.5mg肌肉或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吸收较快,皮下注射吸收较慢。每5-10分钟可重负给药。如无效或极危重病人可用肾上腺素0.1mg稀释在10ml生理盐水中,5-10分钟缓慢推注,同时观察心律和心率,必要时可按上述时间重复给药,亦可用1mg肾上腺素加入 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1-4μg/min,可逐渐加量。

   三、积极液体复苏  快速输入等渗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快速输液1-2L,甚至4L。在美国联合编写组的过敏反应处理指南中提到,10分钟后血管容量扩张1倍,因此在最初5分钟内应输液5-10ml/kg,约250-500ml。

   四、抗组织胺类.  可给非那根25mg,肌注或用葡萄糖酸钙。

   五、H2-阻滞剂,如西米替丁(300mg 口服、肌肉、静脉)

   六、糖皮质激素   应早期静脉输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氢化考的松(5-10mg/kg, 静脉)或甲基泼尼松龙(1.5-2mg/kg, 静脉)。至少到4-6小时后才发生作用。
   
【可能有效的治疗】
   1. 血管加压素  有各案报告,血管加压素对严重低血压有效。
   2. 阿托品  据病例报告,如存在相对或严重心动过缓时,阿托品有效。国内有用654-2抢救成功的报道。(笔者:长托宁是我国研制的新的长效抗胆硷能药物,是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药物,根据药理作用,在肾上腺素无效或有禁忌症时,亦可试用)
   3. 胰高血糖素  对肾上腺素无效,特别是曾服用β-阻滞剂者,用胰高血糖素有效。此药是短效制剂;每5分钟1-2mg, 肌肉或静脉注射。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及高血糖。

【观察】
   治疗好转后需要观察,但尚无证据提示需要观察多长时间。有的病人(高达20%)在1-8小时内(双相期)症状可复发,两此发作之间可无症状。据报告,双相反应可在发病后长达36小时。有人报告,治疗后无症状持续4小时可出院。但是如果病情严重或有其他问题,需要观察更长时间。
   
【其他】
   一、警惕喉头水肿  这是过敏反应致命性表现,一旦喉头喉头水肿气管插管均十分困难。所以应在先兆表现是及早请耳鼻喉科会诊。先兆表现有声音嘶哑、喉鸣、舌水肿、口咽肿胀等。
   二、心脏骤停的抢救  过敏反应可致心脏骤停,肾上腺素用量应迅速递增,如每次1mg、3mg、5mg。这种骤停是可逆的,应积极抢救。
   
【诊断】
    一、应与热原反应鉴别  热原反应与过敏反应均称输液反应。热原反应一般是寒战、高热。由于病因是致热原,达到一定数量后才发生,故多在输入一定量液体后发病。过敏反应是IgE抗体所致,与数量无关,刚输液后即发生胸闷、气憋,多为过敏反应。但个别病人可先有寒战、发热,故应注意鉴别。
    二、过敏反应多由于肠外用药,50%在5分钟内,90%在30分钟内,个别在用药后1小时。如更长时间发生休克,必须与其他休克病因鉴别,如内出血等,应作全面检查。由于过敏反应表现多种多样,开始表现为少见症状,如腹泻,未及时停药,过敏反应加重,以致突然心脏骤停。这是极个别情况,但有报告。

                            【心肺复苏补充资料】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可分为心脏性骤停与非心脏性骤停,非心脏性骤停的存活率仅为心脏性1/5。产妇猝死多数是非心脏性病因,如不纠正这些病因,复苏是不可能的。同时必须明确并非所有心脏停跳的病人均需要作心肺复苏,如经过积极抢救的脓毒症休克就不是复苏对象。同样经过数日积极抢救的产科病人自然以不是复苏对象。有关“产妇猝死与复苏”已有专文论述。补充讲解:
三项原则;四件大事;三点建议

【病因】
   据笔者收集国内71例产妇猝死的病例见表1

表1. 71例产妇猝死统计
疾病........ 例数......... 疾病........ 例数
羊水栓塞......21..........分娩脑出血..... ........1
产科出血......13..... ....分娩脑栓塞..... ........1
心脏病........8...... ....硫酸镁过量..... ........1
妊高征....... 7........... 休克.......... ........1
肺栓塞.... ...5..... .....妊娠肺结核咯血.. .......1
异位妊娠..... 4..... .....感染性稽留流产.. .......1
产后出血DIC...3............麻醉意外.............. 1
外科急腹症... 2...........Ehlers-Oanlos综合症*... 1
合计......... 63..................... ............8
* Ehlers-Oanlos综合症Ⅳ型冠状动脉夹层,前、后壁心肌梗死伴破裂1例
   
【三项原则】

一、增加按压,减少通气;2000年心肺复苏指南仅有一半时间用于胸外按压,过度通气的害处是增加胸内压,是回心血量减少。
二、分清主次,抓住重点:CPR与除颤是主要的;药物是次要的,目前尚无证据证明,肾上腺素可提高生存率。
三、减少中断,紧密配合:2005年指南的中心内容是提高CPR质量,减少按压中断。在抢救过程中,紧密配合是很重要的,尽量减少因各种操作而停止按压。

【四件大事】
1. 做好基础心肺复苏;2.判断骤停病因;3.抓住骤停心律;4.合理使用药物;

   第一、做好基础心肺复苏  产科病人发生心脏骤停后,通常是呼叫相关科室医生参加抢救,但基础心肺复苏总仍然是由本科人员来做的,而且愈早愈好。如上所说,这是最重要的工作。会诊医生作决策期间,必须有持续不断的高质量的基础心肺复苏作保证,在高明的决策,没有这种保证作后盾,都是无济于事的。指南说,“高质量的高级心肺复苏取决与高质量的基础心肺复苏”,所以本科人员仍然是心肺复苏的主力军。
基础生命支持包括:①评估反应,开放气道;②评估呼吸,人工通气;③检查脉搏,胸外按压;④使用自动除颤器(目前国内普遍条件不具备,可省略)。

   (一)评估反应,开放气道  评估反应的方法:“推不醒,叫不应”就是无反应。如只有一位医护人员在场,则应原地呼叫其他人员为好,不能离开病人去取物、叫人。同时开放气道,只有开放气道后才能判断呼吸,因为无反应病人舌根下坠,堵塞气道。
   (二)评估呼吸,人工通气  开放气道后,如呼吸停止(包括叹气样呼吸)立即用气囊—面罩通气,先吹起2次,潮气量以是胸廓抬举即可,约500-600ml,历时1秒钟。呼吸停止后必须用正压通气,不能用鼻导管给氧。
   (三)检查脉搏,胸外按压  检查颈动脉搏动消失(或听心音),立即胸外按压。方法是:首先把病人放在坚硬表面上,在胸骨下半部(妊妇在胸骨中点偏上),至少 100次/分,至少下压4-5cm, 抬举时使胸廓完全反弹;减少中断。其他要点类同,如双肘伸直,两肩在胸骨正上方,以髋关节为轴心,用上半身重力下压;下压与抬举的时间比例为1:1, 抬举时彻底放松,但掌跟不能离开胸骨,以免移动位置。
   最新国际共识特别强调胸外按压质量,要有足够按压速度与深度,减少中断,完全反弹。每2分钟替换,以免因疲劳影响按压质量。
过去,把触及颈或股动脉搏动,作为衡量胸外按压力度的指标。但在动脉缺乏有效血流时,亦可触及静脉搏动。现在认为最佳血流是推荐的按压深度、间期和100次/分的速度。
   (四)按压—通气比例  最新国际共识确定为按压—通气比为30:2.其目的是减少按压中断,防止过度通气,简化教学。

    同时应了解高级生命支持的主要环节:①气管插管,要求10秒钟内插入,产妇因是到黏膜水肿,应使用直径小0.5-1.0mm 导管;插入气管插管后,按压速率仍为100次/分,通气频率为8-10次/分,不再为通气停止按压。②机械通气;③开放静脉、纠正心律失常、使用药物治疗;④鉴别诊断:查找10种可逆病因,原文是“5个H”,“5个T”,可改为“5个低”,“5种病”。5个低是低血容量、低氧血症、低pH(酸中毒)、低(高)钾血症、低体温;5种病是中毒、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栓塞(冠状动脉、肺动脉)、创伤。据表1统计,仅低血容量(失血)与肺动脉栓塞(羊水栓塞与肺栓塞)共计46例,为总数的 64%。说明产妇猝死中可纠正病因占大多数。这就是第二件大事。

   第三、抓住骤停心律  据笔者所阅的产妇死亡病例,一般写“心脏骤停,用肾上腺素……”。这是不够严格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包括四种心律:心室颤动、无脉搏室速、无脉搏电活动及心室停搏。所以应说明心脏骤停是何种心律所致,不同心律不同用药。特别要说明的是无脉搏电活动的病因最常见是低血容量所致,是产科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如不纠正低血容量,肾上腺素是无效的。

   第四、合理用药  通常,抢救用药均由会诊医生决定的,但产科医师应了解用药原则。
   室颤/无脉搏室速  称可除颤心律。同时可用升压药(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利多卡因)。具体剂量见“培训教材”108页,心肺复苏流程图。

   无脉搏电活动与心室停搏  称不可除颤心律。同时可用升压药(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阿托品(只用3次)。具体剂量见“培训教材”108页,心肺复苏流程图。
但在抢救病例中,经常见到可拉明、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这些药物不仅无效,反而可增加大脑耗氧量。有的单位仍用三联针,这早以废弃了的。甚至,在恢复心律后仍继续用肾上腺素。我们要了解应该用什么,不应该用什么。

【三点建议】
1. 积极防治骤停病因;2.及时判断,果断溶栓;③重视硫酸镁过量;
   一、积极防治骤停病因  包括产科失血和扬水栓塞。
   二、对肺栓塞猝死者,应果断溶栓  本来这对大家建议,但现在了解有些医院已溶栓成功。
   三、防止硫酸镁过量  提出这个问题的依据是:①2005年AHA心肺复苏指南中的“妊娠心脏骤停”一章中,硫酸镁过量是排在第一位的病因,特别在少尿时(见讲义104页);②在本书的“高镁血症”一章中,硫酸镁治疗妊娠子痫是第一高镁血症的病因。而国内报告极少。但实际情况可能不少。笔者建议在使用硫酸镁时,除注意常规4点以外,对可能过量病人应检测氧饱和度,如有进行性下降,可用面罩、无创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的方法。


                       【抢救休克晶胶的争论】
2007-12-05 12:37:56
   主张使用晶体液与胶体液的争论已超过20余年。

     支持晶体液复苏的理由是费用低,有平衡的电解质,良好的缓冲作用,使用方便无副作用,不影响止血功能,对肾功能保持较好。缺点是血浆扩容效果差需要量大,可能会发生液体过量,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有可能导致血小板微泡形成增多,致DIC成。     而胶体在血管内扩容力强,停留时间长,可改善血压、血流速度和组织灌注。反对用胶体液复苏的理由是肾小球滤过率低,干扰凝血,而且输液过量更会延长流体靜力学性肺水肿。

     白蛋白作用包括扩容、提高血清白蛋白浓度和胶体渗透压、血流稀释等。还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限制了脂质的过氧化及组织损伤。至于白蛋白还是晶体更有优越性,还需进一步研究,根据目前的认识,复苏液体选择还取决了个人临床喜好,治疗的耐受性。

     至于晶胶比例还是3:1为合适。但要以血压(BP)及中心静脉压(CVP)作扩容的监测。

     晶体液(葡萄糖,生理盐水,林格氏液)与胶体液(右旋糖酐,白蛋白,血浆)

BP.....CVP.....原因.........................处理
低.....低.....血容量不足.................积极补充液体
正常...低.... 血容量轻度不足.............适当补充液体
低.... 高....血容量相对较多心功能不良....限制输液 应用强心剂
高... 正常.. 小动脉收缩 肺循环阻力增加.. 适当应用血管扩张剂

   欧洲人爱用胶体液,北美人爱用晶体液。如两种液体达到同等充盈压时,它们能改善相同的组织灌注程度。由于漏出血管外的性质不同,要达到同样作用,晶体液为胶体液3倍,达到同样终点的时间较长。尽管胶体液用量较少,但价格昂贵。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热帖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x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2#
发表于 2008-12-5 18:5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jianghuamz 的帖子

转载还是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活动公告:做任务得积分和权限(新手奖励计划) (←点击查看详情)

3#
发表于 2008-12-8 21:34:22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楼主的文章,仔细读过了,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我感觉到在平时的麻醉中对危重病人的估计有些乐观了。但楼主的东西太书本化了,没有自己的东西,总感觉实用性不好。对麻醉医生来说,呼吸不好,在解除梗阻的前提下,插管后如何运用呼吸机进行治疗,在低血压下,如何逐渐改善微循环的灌注,好像更重要些,请指教。很期待楼主的发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搜索 官方QQ群

QQ|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2-2 21:21 , Processed in 0.150490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