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提问,感谢。于此统一回答,希望多的交流。 1)瓣膜病狭窄的和关闭不全的入室到诱导,你所谓的优化容量负荷是什么,能具体点不? 我一般是诱导插管后,立刻放置TEE,这样可直观容量负荷多少,循环的管理就easy多了。但是麻醉诱导这大约5分钟的时间,的确比较tricky。优化容量负荷对瓣膜重度狭窄比较关键,因为过快过多可能会出现肺水肿,所以此时我一般不会“过分”的依赖容量来调控血压的改变,而倾向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关闭不全则相对没有那么高要求。
2)在血管活性药物中没看到你提多巴胺,是不是你们现在很少用,我们这里这个药是主力用药。
我对弃用多巴胺没有寻求过文献证据。但是在杜克心脏中心已经见不到多巴胺这个药了,用我博后导师(他本身也是该科的心脏麻醉教授)的话来说,该药是一个“dirty drug”---作用太多,等于没有作用!
3)开放主动脉后,血管活性药物特别是正性肌力药物立马走,还是等10~15分钟错开再灌注损伤期后开始泵注?
总的来说,能不用正性的肌力/血管活性药物最好不用。这就如同用皮鞭抽打病马一样。但是,特殊时刻,该用还得用,否则病马/心脏熬不过这艰难时刻。 其实我也是在开放后一段时间才开始泵注肾上腺素,目的是为脱机准备,维持心率和心肌收缩力。
3)能否分享下你心脏手术开放后你个人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习惯!!
至于血管活性药物的用药习惯,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与微妙,我科很多人尤其是进修医生多为此苦恼。根本原则是:首先了解病人循环问题的病理生理改变,同时了解自己手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这样药物的选择就自然不是问题。但是临床上很多时候,很多问题,我们往往难以知道原因,那么我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处理你所看得见的“异常”,再逐步去寻找原因;同时根据病人的循环改变来不断反馈与修正你的处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