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人对麻醉科医生(有时大家俗称麻醉医生或麻醉师)的工作并不十分了解。由于麻醉的原意是用药物等方法达到无痛的目的,所以一些人只简单地认为麻醉就是“打麻药针”。其实,麻醉是一种要求高、风险大的职业。麻醉科医师肩负着手术中对病人的监测、诊断以及治疗的职责。在手术期间,手术医师的主要任务是施行手术,麻醉科医师的职责则是保证病人术中无疼痛感觉,为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并对病人的安全全面负责。麻醉医师与手术医师分工合作,使手术顺利完成。
随着麻醉学的发展,现在麻醉科医师的工作已远远超出了手术室的范围,归纳起来包括手术麻醉与镇痛、危重病人的抢救、疼痛治疗、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
一、手术麻醉与镇痛
1.麻醉前准备工作:手术前麻醉科医师对病人的病情要有详细的了解,包括全身情况、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过去和现在疾病主要治疗过程、麻醉史、药物过敏史以及其他特殊情况等,这对正确估计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力、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有重要的价值,病人和家属要积极地配合,提供尽可能准确和详细的资料。对于现在伴发的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哮喘、肝炎等疾病,要给予适当的治疗,提高机体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安全度过手术提供保障。如果病人和家属对麻醉有什么疑问、要求或顾虑,也要及时地提出,麻醉科医师会给予满意的解答。
2.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麻醉前麻醉医师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手术的部位和方式、自己的经验等为病人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同时充分估计麻醉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和并发症,并制定出处理方案,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3.麻醉方法:习惯上可将麻醉分为全身麻醉(简称全麻)和区域麻醉。全麻是将麻醉药物通过呼吸、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方式给予人体,使患者神志消失而达到麻醉状态,满足身体各部位的手术需要。人们对全麻的最大担忧是害怕影响智力,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现在临床所用的全麻药物的作用是暂时的、可逆的,清醒后不会影响智力。区域麻醉是将局麻药物注射到神经末梢、神经干、神经丛、硬脊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等部位,阻滞相应神经的疼痛等感觉信号的传导,使其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的疼痛消失,满足局部手术的需要。区域麻醉时,病人的神志清醒。但为了避免患者术中的紧张和害怕情绪,现在主张给予适量的镇静催眠药物,使病人处于安静或睡眠状态,多数术后无不愉快的记忆。
4.麻醉期间的监测:手术对病人是个较大的打击。为了保证病人安全地度过手术期,术中麻醉医师要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对病人的生理机能(如血压、呼吸、心率、脉搏、体温、血氧饱和度、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等)进行全面、连续的监测,根据麻醉过程中的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预防并早期诊治各种并发症。例如,在手术期间如果发生了低血压、心律失常,甚至心跳突然停止,麻醉医师及时发现,给予迅速、有效的处理,可使病情转危为安。所以,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一直工作在病人的身边,以高度认真的精神,持续监测着病人的情况,及时地处理着各种异常,使病人的生理功能得到适宜的维护。
5.麻醉后镇痛:现代的麻醉技术,不但使病人手术中无痛苦,而且可避免手术后疼痛。疼痛在术后48小时内较明显。镇痛方法和药物有多种。病人自控镇痛术(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是将镇痛药物预先放置在注射泵内,连接在病人的静脉输液通路或硬脊膜外隙麻醉导管上,如果病人术后感觉疼痛,可自行按压注射泵开关,镇痛药物自动进入体内,产生镇痛作用。PCA的镇痛效果可靠、副作用少、用药方便、病人能根据自己的疼痛感觉随时用药,是先进、有效的镇痛方法。
二、危重病人的抢救
麻醉科医生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所起的作用因各医院的具体规定而不同。在大型的综合医院,麻醉科参与的重症抢救工作主要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危重病监测治疗病房(ICU)等。许多医院的ICU均由麻醉科负责管理。在国外一些医院,麻醉科也被称为麻醉与疼痛治疗科、麻醉与镇痛科、麻醉与急救科、麻醉与ICU科、围术医学科等,从中可以看出麻醉科所承担的临床任务。
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是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危重病人多存在一个或多个器官严重的病变或/和功能障碍,多数伴有供血和供氧不足,需要在严密监测下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呼吸机辅助/控制呼吸是治疗呼吸功能不全的重要措施;监测和调控心脏和血管功能,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保证组织的氧供是处理循环衰竭的基本原则。麻醉科医师在这些方面有其业务特长,使其在危重病人的抢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三、疼痛的非手术治疗
疼痛是机体受到损伤时发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性体验,是一组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表现。疼痛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反映。
疼痛对人体所有的器官和系统都有不利的影响:在情绪方面出现精神紧张、抑郁或恐惧;在消化系统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功能障碍;在呼吸方面表现为呼吸急促;在循环系统出现心跳增加、血压升高、心电图缺血性改变,严重时可发生休克或心跳骤停。
从病程上看疼痛可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超过急性疾患正常的病程,或超过创伤所需的治疗时间,仍有持续疼痛,或在数月或数年间断再发者称为慢性疼痛。亦有临床专家认为持续六个月的疼痛即可定位慢性痛。从人体的部位疼痛又可分为头痛、颈肩痛、胸腹痛、腰腿痛等。从疼痛的来源上可分为软组织痛、关节痛、神经痛、炎症性痛、损伤性痛、癌性疼痛、血管性疼痛等。与癌痛无关的慢性痛统称为非恶性慢性疼痛(non-maligmant chronic pain,NMCP)。
由于多种疾病都可引起疼痛,病人分散在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等多个学科,缺乏统一的诊断治疗标准,并且许多单一专科不能对复杂或疑难的疼痛进行合理的诊疗。国外于20世纪30年代即出现了疼痛诊疗门诊(pain clinic),以麻醉科医师为主开展了疼痛的综合诊治,受到了患者的欢迎。80年代初我国才正式开展,但其发展、成长极快且成绩斐然,至今已在全国形成规模,成为一个新的专业,成为麻醉学科的分支学科,上述的疼痛绝大多数都在疼痛门诊可以得到解除或缓解。
由于产生疼痛的原因和疼痛本身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做出明确的诊断,然后方能正确治疗。
疼痛的治疗分为手术和非手术两大类。大多数疼痛通过非手术方法来治疗或控制。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口服或注射镇痛药物:镇痛药物包括非甾族类抗炎药、麻醉性镇痛药、抗神经兴奋药等。
2.神经阻滞:象区域麻醉操作一样将低浓度的局麻药等药物准确地注射到神经末梢、神经干、神经丛、硬脊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等部位,阻滞相应神经的疼痛等感觉信号的传导,减弱或消除局部炎症,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椎管内注药用于手术后疼痛、分娩疼痛、早期椎间盘突出症、部分肿瘤疼痛、急性带状疱疹痛的治疗等;交感神经或交感神经节阻断主要用于缺血性疼痛或血管源性疼痛,例如早期脉管炎疼痛、四肢肢端动脉痉挛症、肿瘤性疼痛、血管痉挛性头痛以及缺血性眼病和心脏病等;椎旁神经根注药可分为颈椎旁、胸椎旁和腰椎旁三种,是急、慢性疼痛治疗常用、方便并且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代替部分硬脊膜外隙阻滞术;对于癌性疼痛、顽固性神经痛等,可使用毁坏神经的特殊药物或射频技术来达到中、长期止痛的目的。现在也可将PCA技术与神经阻滞相结合,使病人自控镇痛。
3.胶原酶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4.理疗:包括热疗、电刺激、冷冻、牵引、按摩、光疗等。光能对人体产生许多有益的作用,所以能对一些疾病起到治疗作用。目前人们所使用的光疗就是成功应用的例子,临床常用的有红外线、紫外线和激光,它们对人体的共同作用均主要通过光化学作用和热能的形式进行的,光疗中使细胞吸收光能并在局部产热,使患区血供增加,促进细胞的代谢。
5.脊髓电刺激(SCS):SCS是将电极置入硬膜外腔,经造影证实其确切位置后,在神经通路上制造电场以产生感觉异常区域。适用于四肢神经痛综合征;颈、腰椎手术失败者;双侧脊神经根疼痛综合征;不能立即手术之顽固性心绞痛等。
6.硬膜外腔镜技术,可在明视下治疗脊髓病变引起之神经根性痛症。
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麻醉学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麻醉药物的合理应用和新药开发、麻醉监测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疼痛的合理有效治疗、麻醉并发症的防治、危重病人的治疗等。同时,在有教学任务的医院,麻醉科医生还承担着大学生、研究生、进修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
总之,麻醉科医生在医疗工作中承担着繁重而复杂的任务,并且多数处于“幕后”,为病人的康复默默地奉献着。
(出自王保国教授的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