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下午,河南省直机关“十大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在人民会堂隆重举行,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孟凡民作为医疗卫生系统唯一当选者和其他当选者一起受到表彰。 省直机关“十大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从去年12月份开始,旨在评选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省委省直工委从省直129个单位中筛选20名道德模范人选进行考察并认真评选,最终授予孟凡民同志等10名同志省直机关“十大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表彰会上,省委省直工委号召省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模范人物的高尚品德,不断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美德看齐,在机关营造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精诚为医一心为民 ——记河南省人民医院外科党总支书记、麻醉科主任孟凡民 从医30年,他总是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满腔热忱,对生命无限敬畏,对医术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岗位上,精心地演绎着白衣使者的绚丽人生,把默默无闻的麻醉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出类拔萃。
他就是孟凡民,一位仁爱为怀、精诚为医、平凡做人的麻醉学权威专家,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好医生。
搞专业,他有股“钉子”精神 20世纪80年代,在许多人眼里,干麻醉比干临床“矮”半截。当时几乎所有医院的临床麻醉工作都相对薄弱。孟凡民1982年分配到河南省人民医院不久,就被麻醉科老主任看中,成为从事麻醉专业的第一位本科毕业生。自那时起,他近30年如一日,坚忍不拔,不懈探索,刻苦钻研,从一名普通的麻醉医师逐步成长为河南麻醉界的领军人物。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孟凡民动情地说,“动刀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师是保命的!麻醉工作无小事,只要能够挽救病人生命,干内科、干外科、干麻醉都一样,都是在为人民健康服务!”
麻醉医生的工作贯穿于术前、术中、术后全过程,在围术期肩负着维护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责任。“打铁还须自身硬”,与麻醉工作结缘后,孟凡民就发誓一定要干出个样子,为麻醉医生争口气。1988年,他师从著名麻醉学专家李树人教授,参加了中华麻醉学会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掌握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麻醉学专业知识和技能;1990年,为了学习了解国外麻醉医学的发展现状,他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外语培训,外语文献阅读和交流能力得到明显提高。1993年,凭借自身业务的迅速提高,孟凡民被任命为麻醉科副主任,3年后成为当时医院最年轻的临床科主任。
河南麻醉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提升河南麻醉界在全国的地位是孟凡民一直努力的方向。他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率先带领科室在河南开展了有创和微创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难度插管喉镜的应用、靶控输注技术,以及肝移植手术的复杂麻醉等,赢得了同行的赞誉和关注。
2004年,孟凡民当选河南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不久,他主持成立了河南省麻醉质控中心,举办多期培训班,为全省培养1000多名专业麻醉医师,使河南麻醉医疗质量迅速提高,逐步提升了河南麻醉界在全国的地位。2006年,作为大会执行主席,他成功地组织了在河南召开的全国麻醉年会,使之成为河南麻醉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根本扭转了河南麻醉医学的落后现状。回想过去,面对成绩,孟凡民没有止步,不断进取,向着更高、高远的目标前进,勇攀医学技术高峰。
干工作,他是个“拼命三郎” 医疗是个综合学科,需要鲜花,更需要默默付出的绿叶。孟凡民时刻牢记麻醉界前人的告诫:“只有小的手术,没有小的麻醉。”从事麻醉专业以来,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随叫随到,潜心研究和开展疑难危重病人的麻醉处理与治疗工作。与手术医生相比,他坚持来得早一点,走得晚一点,到病人那里跑动得勤一点。已经记不清他把多少个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让多少个患者重新点燃生的希望。他以高超的技术、敬业的精神赢得同行和患者的一致认可,身边的同事都称他为“拼命三郎”。
有一年除夕夜,急诊科收治了一名严重鞭炮炸伤患者。病人下颌骨、口底被炸伤穿通,心跳微弱,脸色青紫,情况紧急。当夜值班的孟凡民接到救援电话后,一路飞奔来到救治现场。时间就是生命,他凭借多年丰富的急救经验,没有犹豫,拿起喉镜就上去为伤者清理呼吸道。病人喉咙受到刺激后,只听“哇”地一声,喷出大量气味刺鼻的血液、食物残渣等污物,溅了孟凡民满头满脸。由于抢救及时,病人呼吸道畅通了,心跳恢复了。事后,有人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孟凡民回答说:“是神圣的医学职业给了我勇气和力量,只要患者需要,我都会冲上去!”
1996年,是值得河南医疗卫生界无比自豪和骄傲的一年。那年5月,孟凡民和同事们亲密合作,不惧危险,大胆探索,成功开展了全省第一例肝脏移植手术。风险巨大,难关重重,他深知这台手术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麻醉。面对空前的压力,他没有退缩,查阅资料、制定方案,每个环节都做到了心中有数。手术过程中,他眼盯着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时刻关注着病人的心跳、血压、呼吸、体温以及内环境平衡等一系列生命指征。就这样,他和手术专家在手术间连续坚守了60多个小时,困了就铺块布席地而卧,饿了就吃盒饭充饥。经过连续十多个小时的手术和两天多的监护,病人体征平稳,手术获得重大成功。
1997年,由于长期辛劳,孟凡民患上了双侧股骨头坏死,医生要求他一定要卧床治疗,否则可能致残。可是每当碰到重危手术需要时,他全然不顾病痛,一瘸一拐地走进手术间,忍痛奋战在手术台上。孟凡民挚爱麻醉事业,病人是他最大的牵挂,深夜里、睡梦中被电话惊醒,飞奔到医院抢救病人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今年已经53岁的孟凡民在接受笔者访问时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关上手机,睡上个囫囵觉。”
待患者,他是个“热心肠”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在患者眼里,孟凡民就是一位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医德高尚,值得托付生命的好医生。
当医生近30年来,他和患者说话时,总是言语温和,面带微笑,真诚倾听,耐心解释。为了缓解病人术前的紧张情绪,在做每一台手术前,他都要到病床前和准备手术的患者拉家常,说上一些问候和鼓励的话,尽可能地消除病人的恐惧情绪,减轻患者痛苦,保证麻醉效果。
“孟主任没架子,待俺真好,是他救了俺的命!”70多岁的李大伯提起几年前的事,两眼噙泪,仍旧激动不已。2005年3月的一天深夜,住院治疗的李大伯突发呼吸道大出血。正在病房照顾病重父亲的孟凡民听到求救后,没有了一丝睡意,顾不上一天的劳累,一把拉开门便跑了出去。老人憋得脸色铁青,呼吸急促,情况十分危险。孟凡民没有犹豫,高喊一声“让开”,便俯下身,一边做胸部按压,一边清理气道,口对口做人工呼吸。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咳”地一声,老人终于恢复自主呼吸,转危为安。自此,孟凡民和李大伯一家经常往来,成了亲戚。妻子韩颖萍说,他们家有许多像李大伯这样的亲戚。
病人千钧重,自己半两轻。孟凡民从事麻醉工作近30年,始终把病人装在心里,一直扑在临床一线,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作为全省麻醉界的权威,他的手机从来都是24小时开机,只要有人求救,不管是何时何地,从不拒绝,火速奔赴现场。因为他知道电话那头连着一个鲜活的生命,拒接一个电话,就有可能让一个生命消逝。大家都劝他:“主任,您这样太累了!”可他却淡然微笑,悄悄此把辛苦和疲惫深藏,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救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留一个口碑!孟主任精诚为医,始终如此。“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技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孟凡民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治病救人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动诠释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对家庭,他是个好男儿 孟凡民农村插队4年,亲身体会到了农村的缺医少药。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1977年恢复高考临近,他白天下地劳动挣工分,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终于如愿考入了河南医学院医疗系,从此与医生这个神圣职业结缘。他告诉笔者,当医生近30年来,自己欠得最多的是家庭,做个好医生是他的职业追求,当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是他的人生追求。
2004年9月,父亲患病卧床,兄弟姐妹要轮流照料。为了床前尽孝,又不耽误工作,孟凡民白天上班,晚上在病房值班照顾父亲。不管一天下来自己有多么疲惫,夜里父亲的一声轻咳,都会惊醒趴在床傍的他。2005年3月,父亲安详地走了,孟凡民强忍悲痛,抹掉眼泪,继续工作。
每逢节假日,孟凡民都会这样说,“您们回去吧,我值班!”。就这样自从任科主任十几年来,每年的除夕夜,他都是在手术室里和病人一起度过的。一家人过上一个团圆年、吃上一顿年夜饭至今是孟凡民一家的奢望。同样在医院工作的妻子从无抱怨,家里的事从来不让他操心。“他是一名麻醉学专家,他应该属于所有病人!”妻子韩颖萍一直在默默支持着丈夫。
儿子在小学三年级时,在作文曾经这样描写孟凡民:“半夜三更,随着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响,父亲翻身下床,披上外套,穿着拖鞋就向医院跑去……”回忆起往事,孟凡民感到十分内疚。他说,由于夫妻俩都是医生,小时候经常把儿子锁在家里。下班回家当看到儿子期盼的眼神,自己心里真的很难受!如今已24岁的儿子谈到自己的父亲时,言语中流露出对父亲的理解、支持和无限深情。
这就是孟凡民,抗击非典的最前沿有他的身影,抗震救灾的第一时间有他的请战声音……这就是孟凡民,一个胸中装着病人、心里想着病人的好医生!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平凡演绎感动,点滴彰显品质。孟凡民用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为医生这个圣洁的职业做出了楷模,为白衣天使这个光荣的称呼增添了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