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麻醉 视频 中级
查看: 30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护心情] 我和我的朋友们在麻醉科的那些事儿——麻醉科札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8 15:0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麻醉科札记
也许在患者的眼中,最为神秘的就是手术室了,这个科室里的医生通常是“全副武装”,在重重层层的房间和铁门中,剖开患者的身体,取出病变的组织,然后再缝合伤口。接受手术的患者多半是精神清楚的入手术室,迷迷糊糊的出手术室,而且经历了恐惧与紧张之后,往往是问无所知,当然为手术室挂上了一层神秘的牌子。
在内科医生的眼中,也许最不愿意会诊的科室也许也是手术室了,在手术室接受手术且要内科协助的患者往往都是有让外科医生或是麻醉科医生为难的内科疾病,或是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难以处理的内科状况,如心血管系统或呼吸系统或是其他更严重的情况……
在笔者的眼中,手术室如同一般的临床科室一样,是为患者服务和治疗的地方,只不过对环境和操作的要求不太一样而已,同样也有其他科室一样的酸甜苦辣。
区别
相当大部分的患者认为手术室就是动手术的地方,里面的人都是“手术者”,这个说法只是说对了前面的一半。手术室里面有医生和护士,医生并不负责动手术,而是从事更为重要的工作——麻醉,从多方面保障手术的顺利开展和进行;手术室的护士从各个方面配合临床科室医生的手术工作,包括老百姓最为熟知的“清点器械”工作,是手术医生最为信赖和依赖的得力助手。通常的手术要由手术室护士、麻醉科医生和手术科室医生(如外科、骨科、妇产科医生)共同协作完成,手术不是一人一力就能做的漂亮的。

追打
在新闻中多是听说有个别无良医闹追打医生,但这次要说的却是医生追打患者,事后患者的家属也并没有怨言,说到这里也许有的朋友就能猜出原因——患者是一名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患者不一定都在精神病医院由医生治疗,在家中由家属关怀照顾的也不在少数,这名精神病患者就是后者。说起这话来,还得说说他的家属,照顾的真周到,要不然也不会发现患者的腹部的不适,虽然是疝气这样的小手术,但是考虑到患者的精神状况,着实让术者和麻醉科医生挠头不已。麻醉科医生术前访视时的工作简直就成了哄小孩子,顺着那名患者的意思,一点点儿的探口风,把麻醉过程说的简单一点儿,并反复告知家属,在围麻醉期间,患者有可能会出现不配合的情况,这样的结果可能会伤及患者本人,家属表示可以理解。麻醉科的医生自信满满——全身麻醉,睡觉的患者不可能再闹腾,家属的工作做好了,万一出现什么情况也可以理解,还有什么“万一”的情况吗?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万一”真的会出现,而且出现的很早。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见到的都是戴着口罩和帽子穿着统一刷手衣的医生和护士,一张张只露着双眼的蒙面大脸在眼前晃来晃去,而且要给他的身上缠上线和管子,这搁一般的平常人也会紧张的不行,何况他还有特殊的疾病呢。平时在家老老实实的小伙子大喝一声,光着身子从手术床上一跃而起,活脱脱一个许仲康重生啊。他赤着脚满屋子跑,见门就推,逢路就跑,好在不打人,只是把挡路的医生推开抢路而已,一面跑,一面口中“啊啊呵呵”的不停,另一个手术间里有一位也是今天手术的老太太,听着外面脚步杂乱,大呼小喊的动静,自己的血压和心率就像飘红的股指大盘一样,为她麻醉的医生不得不加大药物的用量。凡是没有上手术台的医生和护士,基本上都涌出手术间,拦、挡、抱、压,以人海战术在楼道里帮助控制局面,精神病的小伙子只是凭着一股傻力气,但是也架不住人多,被大家七手八脚的按在地上,场面不像是在手术室,倒像是在电影中见到的越狱场面。但是总这么按着也不是个事儿,小伙子依然口手不停,时哭时喊,刘医生招呼一名进修医生:“快去,拿针管吸药!”那名医生也是手忙脚乱,谁在正常的诊疗过程中也没见过这个呀,忙中抽了100mg的氯.胺.酮,冲过来后才发现小伙子的屁股和手臂都在大家的身体下面,这怎么打针啊?还得亏刘医生的一句话,“打,有肌肉的地方就行!”一针下去,铆在了小伙子的大腿上……几分钟以后,大家又七手八脚的把小伙子抬到手术台上,常规输液、麻醉,手术才得以进行。事后麻醉科的主任召集科里的医生和护士开会,认真总结,以后再有这种病人,无论犯不犯病,统统在入室前给足镇静药物或是提前给予浅麻醉,并做好插管准备和压舌板,防止患者窒息和口舌自伤;外科主任也开了个会,认真总结,以后这种患者,除了急症之外,不得随意再收入院。

误会
误会不只是出现在小说中,不只是出现在邻里和朋友之间,在医院里也有,在手术室里也有,也就是说在手术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你们医生出现误会,倒霉的不就是患者们吗?”大家先不要惊讶和愤怒,不妨先看完下面的故事。王老师为人和蔼,脾气很好,医术高超,但是却很难与患者交流,原因也很简单,他有严重的口吃情况,而且有很重的地方口音,还好医生的标准不像播音员那样,否则的话,王老师是很难成为一名外科医生的,关于与他的误会也是多多。1、有一次在手术中,重要过程都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是用生理盐水冲洗胸腔,然后层层缝合了。王老师的助手示意巡回护士给手术台的器械盘里倒生理盐水,在倒水的过程中王老师发话了:“少……少……”年轻的护士就是手脚利索,一听说少,那就多来点儿吧,倒完一瓶再来一瓶,比“再来一瓶”兑奖还快,也没注意王老师那憋红的大脸:“少……少……少倒点儿!”也许有人会纳闷,王老师这样,会不会在手术中出什么岔子?其实在手术中,术者和助手是很少说话的,通常的情况,一个简单的手势,一个默契的眼神就能表达足够的意思了,在临床的手术中配合中不会出现像教学录像中那样大段大段的旁白。王老师只是话慢手不慢而已。2、王老师的地方口音很重,有意思的是,有段时间他带了一名研究生,研究生也有地方口音,有人暗里笑这师徒俩,真是什么师父就有什么徒弟。好在那名学生说话不结巴,但是也免不了出现一些误会。这还是一次手术中的故事,由于王老师为人随和,所以很多的进修医生总喜欢看他的手术。这一次去看的时候,大家发现与众不同,有一名进修医生冒出一句:“这是嘛手术?”,由于住院的科室中患者比较多,管床的医生也往往不了解其他床位患者的情况,所以有此一问。王老师专心手术,心无旁骛,去掉患者的肋骨后,低头整理肺组织。他的研究生搭了一句:“脓胸。”那名进修医生一脸的惊讶,小声嘀咕:“隆胸?至于要开胸去肋骨吗?”又听旁边的巡回护士解释了一遍才恍然大悟。3、王老师为人亲切,术后查房时从来不用患者不熟悉的词语,比如术后排气的问法,他从来都是问患者放屁了吗?有一次,又是术后查房,问到一位大爷:“你,放……放……放……屁了吗?”大爷点了点头:“放了,就是没放那么多。”4、王老师虽然不善言辞,但是对患者却是一等一的关心,加上业务能力又强,得到很多患者的赞誉,当然是因为医德医术方面的,因为在口头上与患者交流时还被患者投诉过。王老师知道自己口语中存在的问题,对待患者时超有耐心,听不懂不要紧,再加上书写手比划,基本上能和每一位患者交流。例外的是,有一位患者来找王老师的门诊,经过交流之后,自己的病情也明白了,于是出门就去医院办公室投诉了王老师——“你们这里的医生学我说话。”他也是结巴!

急救
有的医院要求麻醉科医生轮转急诊科,为的是方便急症患者的抢救,因为麻醉科医生在心肺复苏及气管插管方面较其他科室有优势,毕竟术业有专攻。轮转急诊科的时候,就怕上夜班,尤其是夏天的夜班,因为夏天比较热,街尾路边的大排档多,小青年喝酒聊天往往一话不和就打起来,所以急诊科的夜班会有很多的外伤患者。有一次夜班,来了一名很重的患者,来了之后,就是没有呼吸和心跳的,值班的医生和护士一齐上阵,又是插管又是除颤,再加胸外按压,一通折腾,伤者有了呼吸,心电图也正常了,每人都松了一口气,准备上了呼吸机再去看看其他的患者,有一名实习护士刚出门就嚷了起来:“老师,楼道还有一个!”值班医生冲出来一看,地上多了一个血人,一动不动脸朝下趴着,“快来!还一个!复苏!”大家一齐用力把地上的伤者翻过来,有人伸手按在了伤者的胸前,熟练的动作刚按了一下,地上的人出声了:“没……我还没死呢!”还好他只是外伤多,出血把外衣染的面积大,外表看上唬人而已,情况并不重,直接转到外科病房去了。当然,如果单纯的是患者来急诊科看病倒还好说,怕就怕下面这种情况,还是刘医生的亲身经历。据他自己说,那天的急诊科比较闲,接班之后还能坐下来吃了晚饭,又泡过茶之后才来的急症,是一名刀砍伤的小伙子,送他来的人也是一群小伙子,但看上去就让人不舒服,头发上染色,耳朵上打眼儿,身上的衣服花里胡哨,总之不像是正经人家的孩子。小青年们一面抬着伤者一面嚷嚷,有的人嘴里还不干不净:“赶快治,治不好就砸了你们这医院!”刘医生给值班护士打了个眼色,意思是别搭理他们说什么,自己小心为上。就在他们准备抢救的时候,门外又冲进一群小青年,嘴里还嚷嚷:“不许治,谁治就弄死谁!”这下,刘医生和护士都把动作放慢了,万幸的是受伤的人只是皮外伤,出血不是很多,生命体征还算得上平稳,他们治也不是,不治也不是,谁也不敢保证这群冲动的年青人会不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那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两拨人马都下狠话,你是两头为难。”这是事后我问他的话,他一边说话一边摇头:“可不是呗,怎么着都不行。还好那个受伤的人暂时没事,要不然我就惨喽,是眼睁睁的看着他死,让其中一拨人打我,还是努力抢救,让另一拨人打我?”我也被他问得一句话说不出来,这本来就是二难选择啊,与其说是面对伤者选择救或不救,不如说是让医生选择被谁打更贴切。“后来呢?”“后来啊,他们有个道上的大哥来了,把人弄走了,两拨人都走了,说是换个地方了事儿。”刘医生淡淡的说。二难选择型单选题,选A还是选B?大哥来了,答案是C。

失语
有一位老师说过,凡是活着的人都有可能做手术,都有可能和麻醉科打交道。所以和麻醉科打交道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笔者就遇上过一名失语患者。由于患者是一名聋哑人,所以产科比较重视,也担心在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不配合或是无法沟通的清况,于是做通了家属的工作,行剖宫产术。剖宫产术与正常分娩相比,需时较短,而且最需要患者配合的时间就在打麻醉的过程上,打好麻醉之后动手术的时候基本就用不着患者配合了,只要老老实实的躺着就行了。我去做术前访视的时候,先从家属那里了解情况,虽然产妇是一名聋哑人,但是简单的字还是认识的,于是写了很多的小纸条,一张一张的给她看,她也能通过书写的方式来回答,沟通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并不存在太大的障碍,让我感觉有一种上QQ的样子。我把围麻醉期可能出现的不适状况都详细写了出来,让她一条一条的打上对号,不明白的地方再写出来,我再写上回答,还告诉她,如果在术中有不舒服的地方,就做出相应的简单手势,并和她约定手势的意思,伸一个手指头是疼,伸两个手指头是憋气等等方法,比正常患者的术前访视时间多了好几倍。手术的时候,我还是把事先写好的纸条交给巡回护士,根据我的工作流程把相应的纸条给她看,过程顺利,效果也很好,术者工作的时候,她一点简单的声音或是手势也没有发出,术者笑着说,今天的麻醉效果太好了,患者一声都没吭。

碎嘴
在临床工作中最常做的工作就是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说直白点儿就是和患者问答,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关于患者的资料并能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我更喜欢和患者进行家常式聊天,有时还要聊一些题外话,当然,这只是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才有的事,由于我术前访视或是与患者做术前交流的时候花费的时间长,所以有的同事称我是碎嘴,没想到,碎嘴也有立功的时候。那个老太太当时就躺在手术床上,巡回护士已经做完了输液的工作,入室后的血压、脉率也已经由监护仪显示出来了,我只是例行公事般的翻翻病历。因为昨天我休班,这个手术的术前访视是由别人做的,所以就随口问了几句,以前动过手术吗?吸烟喝酒吗?得过什么大病吗?有什么过敏药物吗?老太太说她有糖尿病,平时吃药挺规律的,我问她:“平时都吃哪些药?”“二甲双胍。”“还有吗?”“格列齐特。”又问过两三种药后,老太太冒出一句“阿斯匹林”。“您吃阿斯匹林多长时间了?”“好几年了。”病历上并没有心脏病的病史啊?为什么要吃阿斯匹林呢?“您什么时候不吃阿斯匹林的?”“今天早上。”得,不管心脏有没有事,今天的手术先不要做了,因为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的患者,会因为药物影响凝血功能,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做手术出现了血液不凝的情况是多么的令人恐怖。可是在术前的访视中她并没有说这些情况,甚至在她的管床医生入室后听到这个消息也是一脸的震惊,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她有好几年的阿斯匹林的服药史,“先前问您,您为什么不说啊?”老太太一脸的茫然:“你又没问这么细。”就这样,手术停了,老太太又回病房去了,一周后才动的手术。看样子,在病史采集工作中,碎嘴也是有好处的。

意外
这个说到了意外的故事,和医生无关,和护士无关,和诊疗过程无关,和医院无关,和患者无关,是发生在患者家属身上的故事,本来是与麻醉科扯不上关系的,但是就发生在患者手术后当天,所以也算是沾点儿边吧。那是一个普通的一天,手术并不多,正准备忙里偷闲的时候,妇科的电话来了,有一台急症宫外孕的手术,需要剖腹探查。手术就是麻醉科医生的命令,本以为预计的“血战”(我们特指患者出现危急重症情况、出血量大、需要输血的手术)并没有发生,患者安返病房,但是患者的母亲却提了一个与手术无关的要求——除了她允许的人之外,不能向别人透露她女儿的病情。这个要求很是合理,因为为患者的病情保密是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准则之一。术后当天傍晚,有一名青年男性来到病房,问询有关那位患者的信息,被值班的护士婉言拒绝了,令人想不到的是,当夜班的护士去为其他床的患者做治疗时,那名男子又来到了护士站,自己看到了护士站的患者信息牌。在医院的每一个住院病区都会有这样一个大的标示牌,上面用大约2cm×3cm的纸牌写名患者的姓名、年龄、住院号及临床诊断,并放在相应患者的床位号下面,那名男子找到了女患者的小牌,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异位妊娠”,男士一夜未眠,在楼道里不停的走来走去,不顾值班护士的警告,一支一支的吸烟,天亮之后才平静的离开病房,再也没有来看望过那位女患者。事后,从女患者母亲的口中才得知,当时他们二人刚认识两个星期,正在谈恋爱。原来如此,有性生活的伴侣,绝不会在两个星期的时间内会出现宫外孕,那只能用另一种可能来解释了,可以想象出那晚的一地烟头,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一张貌似平静的脸和一颗绝不平静的心。

插管
在麻醉科里说到插管二字时,一般是特指气管内插管,便于控制患者呼吸道,可以经呼吸道用药,有利于保证患者呼吸道的安全,能及时清理呼吸道的大量痰液,也能防止胃内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在全身麻醉、危重症抢救方面广泛应用,是每一名麻醉科医生必会的基本功之一。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科室,如果单纯以插管技术来比较的话,都赢不了麻醉科,包括ICU和急诊科,虽然后者两个科室也常常处理插管的患者,但偶尔也会请麻醉科来处理困难插管的患者,在医院中任何一个临床科室如果出现了需要插管的患者,也一般都会请麻醉科会诊,许多医院为麻醉科设置急诊插管专线,甚至有的医院会专门设置专门的值班手机,由当班医生携带,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最常接的插管电话中以呼吸内科和心内科最多,呼吸内科和心内科以老年人居多,常常是一名患者一身病,身子骨也弱,有的时候一口痰上不来兴许就要了命。所以插管的时候,患者往往都是人事不醒的,但是我也遇上过例外的情况。那次是在值班时接到呼吸内科的急插管电话,马上拎上插管箱就往内科楼跑,对,就是跑,不跑怕不行啊,医院大了也许也有相应的不足之处,这里的时间真的就是一条条的生命。当我抱着箱子跑到呼吸内科病房的护士站时已是上气不接下气,第一感觉就是怀疑内科的医生们涮我,因为我看到护士站还有人在说笑,家属们的脸上也没有相应的焦急,一点儿紧张的气氛也没有,还有一名医生在慢条斯理的洗手,这些镜头根本不该出现在有抢救患者的科室里,说句难听的话,即使你是一名实习的医生或护士,实在帮不上忙,也不该在这种场合下说笑,这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起码的道德标准吧。当我再走进医生办公室时,人挺齐,主任、副主任、小组长们都在,虽然他们表情严肃,但是现场少了一名主角,缺少一名应该被抢救的患者,难道这是上级领导来检查麻醉科的反应速度?这不年不节的,不应该啊。一名住院医师看我站着发愣,心里明白了八九分,拿着病历对我打招呼:“就为这名患者才请麻醉科会诊的,你先来看一下病历吧。”说是看病历,其实我也就是翻翻,听他说寥寥几句说明白了。原来请麻醉科会诊真的是要插管,至于内科的医生们不着急也是真的,因为患者还能自主呼吸。患者在胸腔内的纵膈处有一个巨大的肿瘤,霸占着胸腔内有限的空间,把气管也挤到了偏离原来的位置,造成了患者呼吸困难,有上气没下气,由于这是一个恶性的肿瘤,已经转移到身体的多处位置,再综合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的意义已经不大,与患者家属的沟通结果是放弃治疗,家属希望能让他带着一口气回乡下老家去,所以姑且插上气管导管挺一挺是最好的选择了,也就是说要让他保留下最后的这口气,在慢慢的煎熬中离开人世。这也许是做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最为无奈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了,让一个活着的生命,神志正常的人,一点儿点儿看着死神一步步走过来,我的心一下子沉重了,如果他此时是昏迷状态该有多好。我在他的床旁做准备工作时,他已经是说不出话来,只是沉重的一下一下的喘着,看着我摆弄手中的喉镜和气管导管,眼神里有着说不尽的复杂。我尽量轻柔的将喉镜一点儿点儿从他的嘴里放进去,另一只手拿着局部麻醉药喷剂,大面积的在口腔及咽喉部做表面麻醉,趁着在他呼吸时声门开大的一瞬间将气管导管放进他的气管,这时不用听诊器也能知道管子就在他的气管里,因为他已经剧烈的咳嗽起来,虽然声音不大,但是他的胸廓甚至他的身体都在剧烈的一起一伏,再听一听呼吸音,双肺相同。放好牙垫,用胶布固定稳管子,向家属交待好应注意的事项,再看一看他已经闭上的双眼和与插管前相更舒畅的呼吸动作,我转身走出了病房,手不由自主的抖了起来。从事麻醉工作很多年,气管插管很多例,这是唯一的一例在患者神志清楚呼吸存在的情况下的插管。

人流
人工流产时也会有麻醉科医生的表现吗?是的,随着现代静脉全身麻醉药物的更新进步,可以保证患者在几分钟之内进入浅麻醉状态,可以完成门诊的短小手术,术后还能在几分钟内就睡过来,非常方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药物是丙泊酚,现在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妇科门诊手术室和内镜室了,但是使用这种药物也会有副作用的存在,所以仅限于麻醉科医生或是有麻醉科医生在场的情况下使用,前几年的新闻中还见到过在小门诊私自使用这种药物造成严得后果的报道。说实话,我真不愿意到妇科门诊去做麻醉,究其原因就是一点——性别不同。虽然中国妇产科学方面的男医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说到能到妇科的人流门诊出诊的男医生也是寥寥无几的。虽然我不是妇科医生,但是去门诊手术室的时候多次被患者或是家属“婉拒”,只有在麻醉科没有女医生值班的情况下才勉力而为,没想到在这里也能见到新鲜事儿。因为患者都是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完成手术,所以医院要求做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必须有家属或是朋友陪同。我见到过的年纪最大的陪人是一位看上去大约五十多岁的男士,女患者称他是自己的领导,妇科医生并没有过多的在意,只是订嘱男士在等候区耐心等待,不要在患者手术及恢复期间外出,男士一脸的不耐烦:“我还有那么多的事呐,没准儿说走就得走,那能把工夫都耗在这儿啊!”“那没办法,如果你做不到的话,这个手术就做不了,因为还有其他人做手术,我们不能在术后也围着她转。”这倒好,那男的一句话不说了,扭头直接走了,也许是单位的事情太忙了吧,女患者也跟着他下楼了,只留下我们在纳闷,找个陪人来不是难事,家属没时间也可以找个女伴儿啊,居然把领导找来,还找个男领导来陪同。让人想不到的,下午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又一齐来了,妇科医生换人了,可是我还在手术间里呢,又听到妇科医生做常规的交待事项后,那位患者又说了:“他行不行,他是我爸爸,我妈妈在后面。”爸爸也行,那就做手术吧,十余分钟后,手术完毕,护士到等候区喊人“***的陪人来一下,陪她到休息区。”意料之中的还是那位男士站了起来,想不到的是他居然说出下面的话,“我就是她的陪人,不过我不行啊,我是她公爹,不方便陪着。”@#¥%……到底是怎么回事,具体是什么关系?!下面的手术停下,我们把患者扶到休息区,护士一脸暧昧的笑“找自己的公公来陪着做人流,真是第一次见着。”真是羊头狗肉一齐挂起来了,这患者也许是在家族企业中吧,套句郭德纲的话来说就是“这太乱了。”

仁心
手术当然有大小之分,也有时间长短之分。我见过的最快的开胸做贲门癌的手术只有1小时6分钟(就是前面那位嘴不利索的王老师的成绩),最慢的阑尾炎手术要超过三个小时。就对生理的影响而言,开胸的手术更大,但这例阑尾炎是因为阑尾的位置不好找,也是做了很长时间。我自己上过的时间最长的手术中,就不得不说下面这例了,患者是个不足10岁的孩子,伤到的地方是在右手的食指——被机器整个儿切了下来了!好在断面很齐整,准备要做断指再植手术,断指再植手术的难度高,对伤患部位及骨科医生的要求严格,并不是每一支手指都能完整的再植的,也不是每一例再植手术能100%成活的,“但它是孩子的右手啊!”骨科的老崔只是简单说了这么一句话,直接拍板为孩子做再植手术。这么小的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配合医生,只知道疼痛、恐惧和哭闹,所以也只能用全身麻醉了,虽然有点儿大马拉小车的意思,但是也没有其他的选择。我记得那一例手术大约是在中午1点左右开始的,在手术的过程中,大家的话始终不多且都是围着孩子这个话题转的。骨科的老崔很容易就把指骨部分搞定了,无非就是一支克氏针的事情,剩下的在显微镜下的血管和神经的吻合就是重中之重了。老崔和他的助手一直没有吃什么东西,中间喝了一次葡萄糖和一次牛奶,两个人一共上了三次厕所,而且每一次都很快,跑着去跑着回来,再重新刷手穿无菌衣戴手套……这个孩子和家长去村办工厂玩,就是因为调皮,摸到了不该摸的机器,万幸的是只有一支手指受伤,不幸的是这是一支食指,如果是小指或是无名指就不会让老崔如此纠结了,因为小指在生活和工作的使用上毕竟不如食指重要,所以老崔一直念叨“这是一支食指”,像着了魔一样。当手术室的指针指向午夜十二点的时候,老崔把眼睛从显微镜前移开,一脸的疲惫、无奈与不甘。当听到他的助手对他说:“还是去和他家长说说吧。”我们就知道大概的结果了。单纯的把断的手指缝在手掌上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把血管和神经吻合,在骨科手术中还有将脚趾转移到手掌上,充当手指使用的病例,一样长的好好的,为什么?就是重要的血管和神经能够良好的吻合,如果血管不能吻合的话,要就是说这支手指没有血运,后果就是缺血坏死,如果神经不能吻合的话,那就是说身体不能指挥这支手指,所以这两种吻合是最重要的,在断指再植的术后,骨科医生会刻意的用小针头在植上的手指末端刺几个小孔,如果有血流出来就能说明它的血运畅通,这个时候反而是“出血就是好事”。这个孩子的情况恰恰就是血管的事,手指头就是不出血,一直没有血色,就像一张白纸,老崔叹了口气,也只能做无奈的选择了,去和家属再谈谈伤情。当家属听说医生忙了将近十一个小时之后还是不指做断指再植后,孩子和妈妈低声哭了起来,嘴里不停的叨叨:“手指头没了,手指头没了……”老崔摇了摇头,“手指头不会没有,因为骨头已经接好了,所以可以做交腹皮瓣的手术,但是在功能上就会大打折扣。”交腹皮瓣是另一种保留手指的手术,如果手指仅能保留骨骼,而神经、血管、肌肉不能保留的情况下,可以在患者的肚子上切一个口子,把手指插到口子里,待长好之后,再把手指和长在手上的那点皮瓣一起和肚子分开,这样,从远处看就真像手指,但是功能上还是不行的。后来家属同意了,老崔给孩子做的交腹皮瓣手术,不到一个小时就做完了,但是搭档这台手术的医护人员没有一个人认为先前的十一个小时是白费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热帖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x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2#
发表于 2015-5-2 08:12:31 | 只看该作者
手术经常有这种感觉,每一次都是不同的挑战,每一次下来,无不在做科研的感觉!也许就在前一刻都还信心满满,短短的几分钟后,就让你支离破碎,毫无价值,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费功夫;但是,偶尔的兴奋和激动,也会让你忘却所有的烦恼!!!

活动公告:做任务得积分和权限(新手奖励计划)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搜索 官方QQ群

QQ|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5-9 02:33 , Processed in 0.13056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