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波形与中医脉诊的理论研究 在麻醉过程中,桡动脉穿刺已经很常见了,通过换能器得到的血压波动波形,麻醉医生对桡动脉的波形进行分析解读,得到血压和心律等方面的信息。而在中医理论中,脉诊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脉诊,有经验的人可以得到很多信息。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脉诊仪所得到的脉搏波形跟动脉穿刺所得到的波形有极大的相似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用中医的脉诊理论对动脉穿刺波形进行解读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动脉波形的意义:动脉波形有上升支和下降支。 (1)上升支:在心室快速射血期,动脉血压迅速上升,管壁被扩张,形成脉搏波形中的上升支。上升支的斜率和幅度受射血速度、心输出量以及射血所遇的阻力的影响,射血遇到的阻力大,心输出量小,射血速度慢,则脉搏波形中上升支的斜率小,幅度也低;反之,射血所遇的阻力小,心输出量大,射血速度快,则上升支较陡,幅度也较大。大动脉的可扩张性减小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增大,脉搏波上升支的斜率和幅度也加大。主动脉瓣狭窄时,射血阻力高,脉搏波上升支的斜率和幅度都较小。 (2)下降支:心室射血的后期,射血速度减慢,进入主动脉的血量少于由主动脉流向外周的血量,故被扩张的大动脉开始回缩,动脉血压逐渐降低,形成脉搏波形中下降支的前段。随后,心室舒张,动脉血压继续下降,形成下降支的其余部分。在主动脉记录脉搏图时,其下降支上有一个切迹,称为降中峡。降中峡发生在主动脉瓣关闭的瞬间。因为心室舒张时室内压下降,主动脉内的血液向心室方向返流。这一返流使主动脉瓣很快关闭。返流的血液使主动脉根部的容积增大,并且受到闭合的主动脉瓣阻挡,发生一个返折波,因此在降中峡的后面形成一个短暂的向上的小波,称为降中波。动脉脉搏波形中下降支的形状可大致反映外周阻力的高低。外周阻力高时,脉搏波降支的下降速率较慢,切迹的位置较高。如果外周阻力较低,则下降支的下降速率较快,切迹位置较低,切迹以后下降支的坡度小,较为平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心舒期有部分血液倒流入心室。故下降支很陡,降中波不明显或者消失。 我们再来看一下桡动脉的波形图: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jpg 上面是正常人的动脉波形图,然而临床上由于病人的情况不同,波形图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波形图,直观的读出病人的动脉血压和心率。当然还有没有更多其它方面,但是我们该如何用中医脉诊的理论来解读呢? 关于中医脉诊的基础知识,在此就不赘述了,简单的介绍一下,《濒湖脉学》将脉分为 27种,包括: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动脉穿刺与中医把脉的操作上的区别,以上各脉不可能全部用于波形的解读,例如浮沉二脉,我们就不可能应用,具体下面再说。 面对动脉波形是,我们能够获取哪些东西呢?首先是血压,然后波形的率,律,幅度,走势,来去等等。通过对波形的分析,我们可以提炼出很多信息。然后再对应中医脉诊的理论,来了解病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情况。 第一,我们来探讨一下27脉中,哪些可以用于对波形的分析。由于脉诊和动脉穿刺操作上的区别,寸关尺全面信息我们没法获取,浮沉二脉我们没法获取(除非术中结合脉诊),由于缺乏指感,虚、实、长、短等等我们也没法获取。后面我们会选取一些有用的脉进行解读。 第二,我们来分析相应的脉是怎样的波形。下面我们看这个图: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3.jpg 这是个中医脉诊中涩脉的图,【脉象特征】脉细而缓,脉率和脉力不匀,往来艰涩不畅,或一止而复来,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这个图想必大家都遇到过相似的,更重的涩脉,甚至像平滑的波浪线一样。
那么面对一张动脉波形图(换能器及操作等都无误),我们应该怎样分析呢?合理的分析应该分为以下几点
1:直观的读出血压;
2:波形的来去。(出处脉学沙龙)即波形的上升支和下降支。前面已经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下面我们再具体说明一下。
心脏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振源心室收缩时血液快速射入主动脉致其基部压力骤增而膨胀,心室暂未蛇血时,主动脉基部压力下降,管壁弹性回缩,则恢复至原来的位置。如此,主动脉管壁就因心室的舒缩而有节律的受迫振动,这种振动能沿弹性血管向末梢传播而形成脉搏波。由于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必然导致脉幅变小,但频率不变。 由于心室射血状态不同脉搏波的波长也不相同,心室每搏输出量受心率的影响,脉搏波的波长也必然与心率有一定关系,即心率快则波长短。因此血管振动节段的粗细长短,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输出量的大小。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发动机,由于心脏不停的有节律的跳动,这就使得血液一波接一波的保持一定间隔的在血管中穿行,它不但能有节律地撞击主动脉基部使其发生振动而形成脉搏波,而且血管中心也有一连串有一定节律、一定体积、一定能量、呈波浪形式的定向血流(中心层流),每个波浪即是心事的一个每搏输出量。
脉搏的来去即是在血管壁上传到的脉搏波和血管中波浪式起伏的血流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来去的过程中,管壁的弹性(刚柔,敛散)、管腔的粗细、血液的质地(稀稠,滑涩)、血流的速度、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及心率(怠驶、长短、迟数)都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血管壁的弹性大(柔、散)、管腔粗、血液粘稠、血流速度慢、每搏输出量少及心率慢,则脉的来去速度越小。 那么来、去在临床及波形分析中又代表什么意义呢?来去冲和是健康的标志。来势强劲有力,冲击而上,去势不及,久久不肯下沉,多表示机体风火鼓动于上,故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及中风等疾病;如果来势冲上不及,而且又迅速下降,是气虚下限的特征,可以出现气虚乏力,精神萎靡,头痛头晕等症。上升支的势能强,也可表示邪气将被排除体外,下降支的势能强,则意味着邪气内陷。心理脉象中,来去平稳则表示性情缓和,来驶去驶与惊动,疾,高不及等脉象要素相合可表征患者处于心悸不安状态或惊恐发作。 3:波形的顶点即波峰。一般来说血压越高,波形的顶点位置也是越高的是否可以根据顶点的形状,高度得到一些信息呢?一般来说血压越高,波形的顶点位置也是越高的,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顶点的形状。即波峰的形状。临床当中我们遇到的形状有尖型的,有弧形的。对应到脉学中,就是脉的敛、散。(参考自脉学沙龙)
敛、散指的是桡动脉收缩和舒张的态势。敛是指桡动脉扩张有限而迅速回敛,散是指桡动脉波动扩张有余而回敛态势不足。敛散的要素可见于整体脉象,也可见于局部脉象。那么敛、散有什么临床意义呢?临床中,根据脉象特征“弱而散”即可做出气虚症的诊断。在心理脉象中,敛多表示心理张力较高,表明有紧张关注等,散则表示心理张力较低,大大咧咧或无欲无求等。 4:波形的频率和节律,相信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这里就不做深入探讨了。
5:降中峡;如上面所说,降中峡是由于主动脉关闭时引起的血压一瞬间的上升,那么降中峡在一定程度上则是可以反映主动脉瓣的开合情况。降中峡的大小,位置过高,过低,甚至没有等各自代表着什么意义?
第三: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把波形对应到中医的相应脉中。再用脉学知识解读波形。
那我们该怎样对应呢?以及各脉的临床意义(心理情况)是什么呢?
首先,列出各种脉的波形图,大家可作为参考。(摘至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常见二十九种脉象图的临床研究)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5.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7.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9.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1.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3.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5.jpg
1:数脉:一息六至,相当于每分钟90次以上。数脉主热症,热盛脉可数,血虚时,脉奋力鼓搏以自救也可导致脉数。心理脉象中,数有三种含义;一种是脉率快,如在烦躁、激怒、受惊时,另一种指的是脉的数意,如精神紧张度增高时;还有一层概念讲的是脉搏变化的速率较快,如对恐慌脉的描述是脉率略增,似有增快的意思。
2:迟脉:一息三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迟主寒症,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手术中牵动迷走神经时,也会有迟脉的出现。而心理脉象中,迟脉表示某一时间脉搏的变化速率变缓,例如心里不快时。
3:滑脉:往来流利如贯珠转动,往来前却。平人气血旺盛而见滑脉,孕妇聚血以养胎,故血盛而滑。病脉中,邪阻和正虚均可见滑脉,滑亦可主水湿,即血中水多可见滑脉。
还有更多的脉象这一期就不说了,比如弦脉、紧脉表示疼痛紧张,洪大脉则可能表示血液不足之类的。下期文章则主要会从波形的振幅,频率,降中峡的位置形态以及顶点的平滑程度进行更深的探讨和综合分析,谢谢大家!
本文内容参考《脉学心语》、《脉诀汇辨》、《脉学沙龙》等书,特此说明!图片请看附件。
动脉波形与中医脉诊的理论研究-.docx
(1.66 MB, 下载次数: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