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麻醉 视频 中级
查看: 1146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教:骶麻的经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12 15:0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骶麻谁操作多啊 说说经念  我现在要在肛肠医院上班 以前打的少  改良是怎么打的 说S2-S4有间隙 可是老是碰骨头 请大家多多指教
楼主热帖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x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2#
发表于 2009-10-12 15:18:45 | 只看该作者
就常规的 L23.34穿刺算了,不知道你说的改良的 骶24怎么打??难道做骶管阻滞??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3#
发表于 2009-10-12 15:23:01 | 只看该作者
骶管阻滞是经骶裂孔将局麻注入骶管腔内,阻滞骶脊神经,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另外如经L5~S1间隙穿刺称为高位骶管阻滞)。Cathelein于1901年首先介绍了从骶裂孔穿入硬膜外腔的方法,用来治疗遗尿症,1909年骶管阻滞应用于产科,20世纪40年代曾广泛应用于产科分娩,以后用于外科手术,但大剂量局麻药对胎儿有影响,使之后来减少应用于产科麻醉。  1  解剖
  1.1  骶骨  
  骶椎5节,成年后,互相融合成一块三角形的骶骨,底朝上,尖朝下,有上、下、前、后、两侧6面。
  1.2  腰骶关节  
  骶骨的底宽大,向前突出成为骶岬,上面有椭圆形的关节面,与L5椎体的下面构成腰骶关节。
  1.3  骶翼  
  骶骨两侧平滑,称为骶翼。
  1.4  耳状面  
  骶骨的两侧上部由上3个骶椎横突融合成耳廓状的粗糙面,称为耳状面。 它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构成骶髂关节。
  1.5  尾骨

  骶骨尖部连接有融合的3~5块尾骨,共同构成骨盆。
  1.6  关节突  很重要。
  (1)与S1及L5神经相关,可直接压迫这些神经引起疼痛;(2)L5椎椎孔多有一侧隐窝,前界为L5椎间盘及椎体,后界为骶骨关节突的内侧部(位于额状面上),L5椎间盘退化并变窄,L5椎体向后移位时,侧隐窝矢状径变小。
  1.7  骶骨前面(盆面)  
  由上向下凹进,中间有4条骶椎体融合痕迹,这4条横线的两端有骶前孔,每侧各4个,有骶神经前支通过。
  1.8  骶骨后面(背面)  
  粗糙不平,正中隆起为骶正中嵴,由S1~S4的棘突融合而成,两侧各有一条断续的骶中间嵴,由各骶椎的关节突连成,其外侧有4个骶后孔,骶神经后支由此经过。骶后孔外侧有由各骶椎的横突构成的断续的骶外侧嵴。
  1.9  麻醉间隙  
  L5~S1间隙:蛛网膜下腔阻滞、骶管阻滞可由此进入。骶尾间隙:骶裂孔、骶管裂隙,呈倒“V”或“U”形。骶管阻滞: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Cathelein膜,1层纤维膜,厚1~3mm)。
  1.10  骶骨角  
  骶裂孔两侧有L5下关节突形成两个骨性隆起,称为骶骨角,定位标志。两骶骨角底径:平均17.5mm,6~10mm占6.4%,11~15mm占25.9%,16~20mm占42.7%,>20mm占25.0%。
  1.11  骶裂孔  
  是由于L5两侧椎弓未愈合,椎板和棘突缺损所致。文献记载:其形状可为三角形(23.0%)、尖米形(19.4%)、方形(11.3%)、长方形(11.3%)、椭圆形(20.0%)、不规则形(15.0%)或被骨片分隔或骶角不明显或几无裂孔。变异较多为骶麻穿刺造成困难。骶裂孔矢状径平均为6.3mm,如<2mm,穿刺困难。骶裂孔尖的位置位于S4者居多,一般距尾骨尖端约5cm,为定位标志。
  1.12  骶管
  
  由骶椎椎孔连接而成,是椎管的末端部分,扁平,下部开口于骶裂孔,前后借骶前、后孔与外界相通。蛛网膜下腔终止于S2,容积差异很大,平均25~30ml。
  1.13  骶管腔  
  较腰部硬膜外腔宽广,腔内有稀疏结缔组织、脂肪,除非剂量增大,不宜向腰部或胸部扩散。S1~S2神经根与L1~S1附近,由硬脊膜穿出。硬脊膜囊终止于S2平面,穿刺针越过此线,有误穿蛛网膜下腔发生全脊麻的危险。骶管腹侧壁及骶管外周都有极丰富粗大的血管窦存在,穿刺置管应小心,以免引起出血和(或)局麻药不良反应。
  1.14  骶丛  
  为腰骶干(由L4神经下部和L5神经合成)和S1~S3神经前支与S4神经前支的一半构成,可有变异。骶丛贴于骨盆后壁,在梨状肌与其筋膜之间,位于骶髂关节盆面之前,分支有坐骨神经、阴部神经、盆内脏神经等。
  2  体表标志
  骶骨角;髂后上棘;骶裂孔;尾骨尖。
  3  定位方法
  (1)骶骨角之间凹陷点;(2)尾骨尖沿中线向上5cm,凹陷,两侧骶骨角;(3)沿骶骨骶中嵴向下滑摸,凹陷点;(4)两侧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向下约5cm处凹陷,等边三角形(有的男性为等腰三角形)。变异多,可供参考。

  4  骶管穿刺术
  4.1  体位  
  侧卧位或俯卧位。(1)侧卧位时,腰背尽量向后弓曲,双膝向腹部靠拢。(2)俯卧位时,髋部需垫厚枕以抬高骨盆,暴露骶部。两腿略分开,脚尖内倾,脚后跟外旋,以放松臀部肌肉。


  4.2  传统阻滞方法  
  摆好体位后,常规定位、消毒、铺单,穿刺时用腰椎穿刺针或硬膜外穿刺针。于骶裂孔中心做一小皮丘(局麻),皮丘不可过大,0.1~0.2ml即可,不做皮下浸润,将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当刺到骶尾韧带时有弹韧感觉,稍做进针有阻力消失的落空感觉。此时将针尾压低,与皮肤呈30°~45°角,顺势推进2cm,不可超过S2水平,即可达骶管腔。如角度太大,针尖易触及骶管前壁;角度太小,则针尖可触及骶管后壁。凡遇骨质,均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角度,使与骶管纵轴一致,针干可顺利进入。接上注射器,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注射生理盐水空气无阻力,也无皮肤隆起,证实针尖确在骶管腔内,即可注入试验量,观察无蛛网膜下腔阻滞现象后,可分次注入其药液或将针头斜面旋转朝向背侧置硬膜外管。
  5  改良与传统阻滞方法区别
  5.1  穿刺用具  
  (1)改良骶管阻滞: 7~9号普通注射器针头或7~9号腰穿针。(2)传统骶管阻滞,单次:7~9号腰穿针或12~18号硬膜外穿刺针;连续:12~18号硬膜外穿刺针,置硬膜外导管。
  5.2  穿刺方法
  5.2.1  改良  
  垂直进针,突破骶尾韧带即可给药。也可以放低针尾,再向前推进0.3~0.5cm,最多不超过1cm。
  5.2.2  传统  
  单次:突破骶尾韧带后,压低针尾与皮肤呈30°~45°,再向前推进2cm以上,不超过S2平面。连续:突破骶尾韧带,到达骶管腔后,再向前推进2cm,调整针头斜面朝向背侧置硬膜外管3~5cm(高位骶管阻滞同硬膜外阻滞)。
  6  常用局麻药
  可用含1∶20万肾上腺素的2%普鲁卡因、1.5%利多卡因或0.5%布比卡因(最好不超过此浓度)。 其麻醉时间分别可持续1~1.5h、1.5~2h和4~6h。成人用药量一般为20ml。采用分次注药法。根据不同手术需要也可混合给药。
  7  疼痛治疗药液
  单次:0.25%~0.5%利多卡因、0.125%~0.25%布比卡因加VitB12  0.5mg、强的松龙50mg等。滴注:利多卡因120mg、VitB6 100mg、丹参注射液4ml、地塞米松1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ml滴注。但>150ml易引起头痛,与滴注过快和颅内压升高有关。
  8  适应证
  8.1  麻醉  骶管阻滞适用于直肠、肛门、前列腺、会阴、阴道、尿道等手术,也可用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腹部手术。尤宜用于体质衰弱的病人。
  8.2  疼痛治疗  
  (1)肛门、直肠、会阴部、外生殖器痉挛性疼痛及尾痛症的止痛与检查。
  (2)脊神经根受压引起的腰腿痛和坐骨神经痛。(3)治疗腰麻后头痛。   注入0.25%普鲁卡因30ml,亦可推注生理盐水或5%GS 30~50ml。(4)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冻疮。   扩血管、止痛。(5)顽固性肛门或会阴痉挛症、阴囊湿疹。(6)肛门、会阴部术后镇痛。(7)男性性功能障碍。(8)分娩镇痛。(9)无痛人流。(10)癌症止痛。(11)学龄前儿童腹部以下疼痛。(12)儿童遗尿症。
  9  禁忌证
  (1)血液病;(2)凝血障碍;(3)穿刺部位及附近有感染、肿物或畸形;(4)骶骨、骶管本身有病变;(5)全身败血症;(6)严重高血压; (7)局麻药过敏。
  10  并发症
  (1)局麻药毒性反应;(2)硬膜外腔感染;(3)空气栓塞;(4)全脊麻;(5)操作失误,包括穿刺针折在骶骨及盲目的穿刺引起直肠损伤;(6)血压下降   (浓度高、剂量大);(7)术后尿潴留多见于老年病人,男性多于女性。原因:(1)麻醉后排尿反射受抑制;(2)切口疼痛引起膀胱和后尿道括约肌反射性痉挛;(3)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术后卧床)。
  11  注意事项
  (1)自硬膜囊至骶裂孔的平均距离为47mm,故穿刺时进针不宜太深,针尖绝不能超过S2水平,以免误入蛛网膜下腔。(2)长期卧床,骶部有褥疮的病人,如行骶管穿刺,穿透骶尾韧带,易引起神经炎或脊膜炎。(3)虽马尾综合征是腰麻极为罕见的后遗症,但行骶管阻滞时亦应注意,严防其他腐蚀性药品注入骶管内,严格掌握局麻药剂量和浓度。(4)骶管穿刺成功的关键在于穿刺针的方向。如针与皮肤的角度过小,即针体过度放平,针尖可在骶管后壁受阻;若角度过大,针尖可触及骶管的前壁。穿刺中如遇骨质,不宜用暴力,应退针少许,调整针体倾斜度后再进针,以免引起剧痛和损伤骶管静脉丛,甚至直肠损伤。选用较细的穿刺针可减少骶管损伤及提高穿刺成功率。(5)穿刺成功后回抽有较多的回血时,应放弃。可改高位骶管阻滞。改良骶管阻滞对血管损伤较小,可重新穿刺。推药前及推药过程中应注意回抽,有血时停止注药;注药时一手须牢固固定针头,不使针头随注药的用力而深入。(6)皮肤到骶尾韧带厚度不一,0.75~6.7cm不等,>3cm者,可换用腰穿针或套管针等长针头。(7)骶管穿刺应严格消毒,防止发生感染。(8)注意给药量及浓度。门诊疼痛治疗更不应任意加大局麻药的浓度及剂量,以免造成不良后果。(9)疼痛治疗时,注药完毕后患者应仰卧观察30~60min,无双腿无力现象等方可以离开。(10)注局麻药或其他药液可加1∶20万肾上腺素,注意禁忌: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快速性心律失常等。(11)骶尾韧带突破感、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注气无阻力、注药病人有胀痛感觉为穿刺成功的标志。注意回抽如有血或脑脊液禁止再注气。(12)骶管腔内有脂肪等纤维结缔组织,可有一侧或阻滞不全现象发生。通过体位调整或延长等待时间仍不满意者,可改腰部硬膜外阻滞。
  12  儿童骶管阻滞

  婴幼儿硬脊膜囊末端在S3水平。脊髓末端在L3第L4水平。小儿骶腔容积很小,仅1~5ml,从骶管腔给药,药液可向胸部硬膜外腔扩散,婴幼儿按常用剂量用药,麻醉可达T4~T6脊神经平面,故可行上腹部手术。
  小儿硬膜外阻滞常用药物是0.7%~1.5%利多卡因,按4~5mg/kg计算剂量,0.1%~0.2%布比卡因,按1.5~2mg/kg给药,0.1%~0.2%丁卡因,按1.2~1.5mg/kg给药,计算总量后先注入总量的1/4,作为试验量,5min后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征象后再分次注入剩余量。
  小儿单纯骶管阻滞往往不能单独完成手术,但骶管阻滞可以作为基础麻醉或全麻的辅助措施。也可在手术结束时用于术后镇痛。
  小儿骶管阻滞局麻药误入血管会导致严重后果。有报道此并发症发生率超过0.4%,识别此并发症的方法是使用试验剂量,成人心率增加20~30次/min、血压升高15mmHg有意义。但儿童敏感性过低,有的延迟60~90s才出现心率和(或)血压的变化。而且心率减慢或出现结性或窦性心动过缓的现象虽不常见,却是药物误入血管的特异性体征。因此小儿骶管阻滞时应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lunwentianxia.com]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4#
发表于 2009-10-12 16:25:43 | 只看该作者
我用1%利多0。25%的布比25ml效果还不错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5#
发表于 2009-10-12 18:00:36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打的少,谈不上经验,听说过一个简单的:先摸到尾骨,向上约两指,先垂直进针,遇骨质就向头端斜。:)

 小技巧:普通会员如何送鲜花?  (←点击查看详情

6#
发表于 2009-10-12 20:25:19 | 只看该作者
我打的有些了。就是一些痔疮手术和小儿腹部手术。就是几个认识。也不能说经验了。就是定位要精确,在尾骨往上摸。可以摸到一个间隙,旁边有两个小黄豆大小的突起。或则说是握紧拳头两个掌骨缝隙的那种感觉。然后从下1CM左右进针斜的30度。接下来的就跟硬膜外的差不多了。我喜欢用1;1的利罗20ML做痔疮手术。效果还可以。小儿手术一般4岁以下的用1%的利多。量就是小孩的公斤体重。感觉效果也很好,一般氯氨酮只需要诱导量就够了。请个味前辈指教。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7#
发表于 2009-10-12 20:26:33 |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说错了。应该是往下0。2-0。5公分斜30度进针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8#
发表于 2009-10-12 21:06:53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你习惯哪种方法最好,我就熟悉传统的骶麻,若效果不太理想就辅助一点可以了。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9#
发表于 2011-7-26 20:0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lzdb00


    学习之~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0#
发表于 2011-7-26 20:21:33 | 只看该作者
多练练 ,找感觉,  我觉得骶麻 其实不难打的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1#
发表于 2013-11-4 02:32:54 | 只看该作者
小儿硬膜外阻滞常用药物是0.7%~1.5%利多卡因,按4~5mg/kg计算剂量,0.1%~0.2%布比卡因,按1.5~2mg/kg给药,0.1%~0.2%丁卡因,按1.2~1.5mg/kg给药,计算总量后先注入总量的1/4,作为试验量,5min后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征象后再分次注入剩余量
特想请教一下前辈,小儿在侧卧位的时候用了试验量,然后呢,保持侧卧们位观察5分钟吗?不担心麻醉平面过高吗?
谢谢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2#
发表于 2013-11-4 03:18:04 | 只看该作者
特想请教一下前辈,小儿在侧卧位的时候用了试验量,然后呢,保持侧卧们位观察5分钟吗?不担心麻醉平面过高吗?
谢谢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3#
发表于 2014-6-19 21:36:58 | 只看该作者
试了一下改良的方法,效果应该是有,可没有感受到骶尾韧带的突破感。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搜索 官方QQ群

QQ|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1-24 09:21 , Processed in 0.16390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