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与规范 国家整形美容专业质控中心,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 通信作者:王晓军1,黄宇光2 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院1整形美容外科2麻醉科 基金项目: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2022-PUMCH-B-042) 文章来源:协和医学杂志, 2023,14(6):1189-1196.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成为时尚,体现在对医疗美容手术的需求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极大推动了我国整形美容事业的蓬勃发展。 整形美容手术具有自身的特点,整形美容的受众群体十分广泛,且手术患者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较高的诊疗体验要求[1],因此,为了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越来越多的整形美容医疗机构开始倡导患者在镇静、镇痛或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整形美容手术和诊疗活动。 然而,近年来整形美容医疗安全隐患引人关注,其中与诊疗过程中麻醉相关的医疗安全事件时见报端。为进一步加强整形美容诊疗过程中镇静、镇痛、麻醉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保障患者整形美容诊疗过程的安全,促进中国整形美容事业健康发展,国家整形美容专业质控中心联合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组织整形美容专业和麻醉专业领域的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了《中国整形美容诊疗镇静/镇痛/麻醉操作技术规范(2023)》。 1、规范制订方法 本规范由国家整形美容专业质控中心和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共同发起。2023年4月召开规范制订启动会,会中共同协商制订规范提纲及任务分工,组建规范执笔组、规范起草专家组、规范评审专家组。 规范执笔组以“整形美容(plastic and aesthetic)”“镇静(sedation)”“镇痛(analgesia)”“麻醉(anesthesia)”为检索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近20年相关中、英文文献,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国家标准以及临床经验,经执笔组认真讨论后形成规范初稿。 2023年6月和8月分别召开讨论会,由规范执笔组和起草专家组就初稿内容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形成规范草案。2023年10月召开评审会,征求规范评审专家组意见。 评审采用德尔菲调研法,专家对每部分规范内容根据同意程度自行选择“同意”“不同意”“不确定”中的一个选项,其中“同意”投票总数超过80%则视为达成共识。对于评审专家提出的“不同意”“不确定”意见,进行讨论完善并经过最终审阅后形成本规范。 2、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 2.1 适用范围 本规范内容涉及整形美容诊疗过程中镇静/镇痛/麻醉操作的相关管理要求、布局及设备要求、人员要求、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和并发症防治,适用于开展整形美容诊疗镇静/镇痛/麻醉操作的各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2.2 术语定义 整形美容诊疗镇静/镇痛/麻醉是指在确保患者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医生利用镇静药物和(或)麻醉性镇痛药物及相关技术,减轻或消除患者整形美容诊疗过程中的紧张、疼痛等不适感,以提高患者对整形美容诊疗过程的配合度,保证良好的诊疗体验感。 3、管理要求 3.1 医疗机构要求
3.2 操作要求
3.3 布局及设备要求 医疗机构除应具备开展整形美容诊疗的基本设施配置外,还应具备如下条件:
3.4 人员及职责要求 麻醉专业医师可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监护性麻醉管理(包括轻度、中度及深度镇静,定义见表1)、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等,可使用局麻药物(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阿片类镇痛药(芬太尼、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等)、静脉麻醉药物(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瑞马唑仑、丙泊酚、氯.胺.酮、非去极化肌松药等)、吸入麻醉药物(七氟烷、地氟烷)、麻醉拮抗药物(氟马西尼、纳洛酮、纳美芬、新斯的明等),术后可根据患者疼痛感受,予以口服、肌注、单次静脉注射或持续静脉镇痛药物。 表1 不同程度镇静的定义[9] ![]() 非麻醉专业医师仅可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使用局麻药物(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术后可根据患者疼痛诉求,予以口服、肌注或单次静脉注射镇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及其他镇痛药)。需强调的是,非麻醉专业医师(如整形美容手术医师)与麻醉专业医师在围术期需加强各方使用药物等问题的沟通,预防和及时准确处理患者药物毒性反应等不良事件。 根据整形美容患者诊疗人数、诊疗方式及镇静/镇痛/麻醉的性质,合理配置麻醉医师人数。每个诊疗区域应至少配备1名具有主治医师(含)以上资质的麻醉医师。确保深度镇静/镇痛/麻醉的患者按照1:1配备麻醉医师,并负责所属单元患者的镇静/镇痛/麻醉操作的实施及操作后患者的恢复监测和评估。建议按1:(2~4)配置麻醉恢复室(PACU)的专职护士数量和床位,监测并记录患者恢复情况。 4、整形美容诊疗镇静/镇痛/麻醉操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4.1 适应证 1、所有因诊疗需要并愿意接受整形美容诊疗镇静/镇痛/麻醉操作的患者; 2、要求接受整形美容诊疗,但存在焦虑、恐惧或高度敏感而不能按照医嘱配合诊疗的患者; 3、操作时间长和(或)复杂的整形美容手术,如较大范围的面部除皱术、肋软骨隆鼻术、假体隆乳术等; 4、一般情况良好,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级或Ⅱ级的整形美容诊疗需求患者; 5、一般情况良好,ASA分级为Ⅲ级或Ⅳ级的整形美容诊疗需求患者,可酌情在密切监护下实施手术(建议ASA 分级为Ⅳ级患者需充分考虑镇静/镇痛/麻醉风险并在三级以上医院实施整形美容诊疗镇静/镇痛/麻醉操作)[10-11]。 4.2 禁忌证 1、存在整形美容诊疗禁忌证的患者; 2、患者存在未得到良好控制的系统性疾病(如严重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型心绞痛、哮喘发作期、严重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急性呼吸系统感染、神经精神疾病、Child-Pugh C级肝功能障碍、严重贫血、严重肾功能障碍等); 3、患者无65岁以下人员陪同或监护人[10-11]。 5、整形美容诊疗镇静/镇痛/麻醉操作流程 5.1 操作前评估 操作前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化验/辅助检查。与镇静/镇痛/麻醉操作相关的重点评估包括:
严格落实患者知情同意。应详细告知患者和(或)授权委托人整形美容诊疗镇静/镇痛/麻醉操作的目的、方案和相关风险,取得患者和(或)授权委托人同意,并签署整形美容诊疗镇静/镇痛/麻醉操作同意书。 5.2 操作前准备 5.2.1 患者准备
5.2.2 药品准备
5.2.3 耗材和物品准备
5.2.4 仪器设备准备
5.3 操作实施 患者进入操作区(室),需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和将要进行的操作,再次核对无误后方可实施镇静/镇痛/麻醉操作。根据整形美容诊疗要求摆放患者体位,连接监护设备,充分给氧并开放静脉通路,给药并规律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根据诊疗目的并结合镇静/镇痛/麻醉深度的需求,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用药及剂量[12-14]:
5.4 操作过程中的监护 操作过程中及恢复期常规监测项目应包括心电、心率、血压、呼吸、指氧饱和度。选择气管插管(含喉罩)全身麻醉时还需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存在低体温风险的患者还应增加体温监测。 1.心电监测: 密切监测心率(律)变化及异常,必要时及时处理。 镇静/镇痛/麻醉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与呼吸动度,警惕有无气道梗阻发生。呼吸变慢变浅,可能提示镇静/镇痛/麻醉较深;呼吸变快变深,可能提示镇静/镇痛/麻醉较浅;若患者出现反常呼吸,往往提示出现气道梗阻,常见原因为舌后坠或喉痉挛,托起患者下颌可快速解除舌后坠引起的气道梗阻,必要时可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管或喉罩以维持气道通畅。 一般情况良好的患者无创动脉血压监测的频率间隔3~5 min即可,对于存在严重心肺疾病、循环不稳定的特殊患者仍建议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当一般患者血压变化超过基础水平±30%、高危患者血压变化超过基础水平±20%时,应考虑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改善患者血压水平并酌情调整镇静/镇痛/麻醉深度[13]。 应在操作前即开始对患者指氧饱和度进行实时监测,并持续监测至患者清醒。 整形美容诊疗镇静/镇痛/麻醉过程中可通过鼻面罩、鼻导管或气管导管监测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水平,根据其图形及数据的动态变化分析原因并及时处理。 5.5 操作结束后管理
表2 镇静/镇痛/麻醉后离院评分量表[13] ![]() 6、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实施整形美容诊疗镇静/镇痛/麻醉操作的医务人员不仅要了解患者需求,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治疗体验,同时还应积极防治镇静/镇痛/麻醉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6.1 操作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 6.1.1 严重局麻药中毒 严重局麻药中毒表现为患者注射局麻药后意识突然消失,伴或不伴有抽搐、循环虚脱、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心脏骤停以及室性心律失常。 处理方式:立即停用局麻药,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实施气管内插管以确保气道通气良好。给予100%氧气吸入,苯二氮卓类药或丙泊酚控制抽搐症状;选择静脉注射脂肪乳时,负荷剂量为1.5 mL/kg(最大负荷剂量100 mL),静脉注射时间大于1 min后按0.25 mL/(kg·min)持续静脉输注,可重复负荷剂量,直至患者恢复良好稳定的循环,总剂量不超过12 mL/kg[20-21]。 6.1.2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患者除皮肤症状外,一般还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 处理方式:
6.1.3 脂肪栓塞 脂肪栓塞多见于吸脂术患者,表现为低氧血症,动脉氧分压低于60 mm Hg(1 mm Hg=0.133 kPa),在血、尿、痰液中可找到脂肪颗粒。 处理方式:
6.1.4 恶性高热 吸入性麻醉药或去极化肌肉松弛药(琥珀酰胆碱)可诱发患者恶性高热[26]。临床表现为咬肌痉挛强直,直至扩展到全身肌肉痉挛;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体温急剧升高;钠石灰罐温度升高;可迅速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 处置方式:
6.1.5 呼吸心跳骤停 围术期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时,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支持,同时呼叫其他医务人员协助抢救。未行气管内插管的患者,应立即采取气管内插管辅助呼吸,必要时增加静脉通道。给予电除颤等高级生命支持,待自主循环恢复后,稳定血压,识别与治疗心律失常,同时关注呼吸道情况。血管活性药物首选肾上腺素。维持有效通气、循环和酸碱平衡,并积极寻找诱因,防治脑水肿、急性功能衰竭及继发感染。抢救人员应密切配合,使用药物严格查对并保留药物容器,及时做好记录,做到据实、准确记录抢救过程。 6.2 恢复室常见并发症 6.2.1 呼吸抑制 在恢复室期间同样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状态、呼吸频率、呼吸动度等,必要时应予以唤醒并指导患者呼吸。如患者出现因舌后坠引起的气道梗阻,医务人员应立即托起患者下颌,重建开放气道,必要时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导管,同时可考虑增加吸氧流量或经麻醉面罩给予高浓度氧气等处理。 如患者指氧饱和度低于90%,应立即通过大声呼唤和压眶刺激患者加深呼吸的方式处理,若效果不显著,应立即给予辅助或控制呼吸,必要时放置喉罩或行气管内插管通气。如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进行镇静,还可给予氟马西尼拮抗处理[27-28]。 6.2.2 反流与误吸 患者一旦出现反流,应立即使用负压吸引器吸除反流物,保持口咽部干净以避免误吸,也可将患者处于头低脚高位或侧卧位,扣拍背部,观察氧合状态。如误吸显著,可行气管内插管,在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吸除气管内误吸液体及异物,必要时进行冲洗并行机械通气,纠正低氧血症[29-30]。 6.2.3 血压下降 患者血压下降可视其原因给予输液治疗(合理选择液体、加快输液速度),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等,心排出量受损时可使用强心药物,仔细分析原因并观察处置结果。 6.2.4 心动过缓 如患者心率小于50次/min,应综合血压维持情况酌情静脉注射阿托品0.25~0.50 mg,必要时可重复给药。如效果不佳,还可静脉给予异丙肾上腺素0.02~0.10 mg。 6.2.5 其他并发症 出现低血糖、心肌缺血等问题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寻找原因并及时准确处理。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一旦所在医疗机构无条件处理时,应迅速将患者转运至就近有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转运途中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并全力维持患者生命体征。 7、小 结 本规范旨在为我国整形美容诊疗过程中的镇静/镇痛/麻醉操作提供专业临床指导,以保障整形美容患者的医疗安全。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医疗机构在麻醉药品、麻醉技术可及性方面存在较多差异,因此本规范可能无法覆盖全部整形美容专业医疗机构。尽管如此,本规范专家组仍强烈建议所有医疗机构应将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放在首位,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进行整形美容诊疗过程中的镇静/镇痛/麻醉操作。 参考文献 [1]Rini IS, Krisna MA, Basuki A, et 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plastic surgery practice in developing country: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J]. Indian J Plast Surg, 2018, 51: 309-3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S].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2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试行)[S].发文字号:卫医发[2002]103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S].发文字号:卫医发[2005]438号. [5]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标准(2015)[S].发文字号:国卫办医函[2015]252号. [6]May DM. Ambulatory anesthesia for cosmetic surgery in Brazil[J]. Curr Opin Anaesthesiol,2016, 29:493-498. [7]Mustoe TA, Buck DW 2nd, Lalonde DH. The safe management of anesthesia, sedation, and pain in plastic surgery[J]. Plast Reconstr Surg, 2010,126:165e-e176. [8]Chaya BF, Rodriguez Colon R, Boczar D, et al. Periopera-tive medication management in elective plastic surgery procedures[J]. J Craniofac Surg, 2023,34:1131-1136. [9]中国整形美容协会. 医疗整形美容麻醉安全规范(征求意见稿)[EB/OL]. (2021-09-17)[2023-10-10]. http://www. capa.org.cn/upload/files/2020/9/61b7a041e9341b58.pdf. [10]曾因明, 李文志, 杨拔贤, 等. 麻醉学[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教育出版社, 2008. [11]王炜, 马奇, 鲁开化, 等. 整形外科学[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12]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国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专家共识[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30:920-927. [13]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国家麻醉质控中心. 中国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操作技术规范[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8,35:946-949. [14]中华医学会.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麻醉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15]Conway A, Rolley J, Sutherland JR. Midazolam for sedation before procedure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6(5):9491. [16]Yeo H, Kim W, Park H, et al. Variables influencing the depth of conscious sedation in plastic surgery: a prospective study[J]. Arch Plast Surg, 2017,44:5-11. [17]Friedberg BL. Propofol in office-based plastic surgery[J]. Semin Plast Surg, 2007,21:129-132. [18]Hasen KV, Samartzis D, Casas LA, et al. An outcome study comparing intravenous sedation with midazolam/fentanyl (conscious sedation) versus propofol infusion (deep sedation) for aesthetic surgery[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3,112:1683-1689. [19]Schneider WJ, Politis GD, Gosain AK, et al. Volunteers in plastic surgery guidelines for providing surgical care for children in the less developed world[J]. Plast Reconstr Surg, 2011,127:2477-2486. [20]李植, 李蒙, 孙昊, 等. 脂肪乳在药物中毒解救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22,53:348-355. [21]Dickerson DM, Apfelbaum JL. Local anesthetic systemic toxicity[J]. Aesthet Surg J, 2014,34:1111-1119. [22]Pitlick MM, Volcheck GW. Peropertive anaphylaxis[J]. 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2022,42:145-159. [23]Takazawa T, Yamaura K, Hara T, et al.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the response to peroperative anaphylaxis[J]. J Anesth,2021,35:778-793. [24]赖宏波. 围术期过敏反应[J]. 科学导报, 2016,6:270. [25]吴新民, 薛张纲, 王俊科, 等.围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1,3:129-130. [26]王晓冬, 鲁元, 邱颐, 等. 先天性脊柱侧弯矫形患儿术中恶性高热诊治体会[J].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6,37:46-48. [27]Luba K, Apfelbaum JL, Cutter TW. Airway management in the outpatient setting[J]. Clin Plast Surg,2013,40:405-417. [28]Laporta ML, Sprung J, Weignarten TN. Respiratory depression in the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mayo clinic experience[J]. Bosn J Basic Med Sci, 2021,21:221-228. [29]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麻醉协作组. 常见消化内镜手术麻醉管理专家共识[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9,36:9-19. [30]Brady M, Kinn S, Stuart P. Preoperative fasting for adults to prevent peroperative complications [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3(4):CD004423. 作者贡献 本规范由国家整形美容专业质控中心和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联合发起,王晓军、黄宇光、龙笑牵头成立专家组,张明子、马爽为主要执笔者,共同起草本规范初稿并负责主要撰写工作,姚兰负责提炼相关参考文献,所有专家共同参与讨论并提出修订意见。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规范起草专家组: 陈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樊东力(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郭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向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胡勤刚(南京鼓楼口腔医院)、胡亚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士官学校附属医院),胡志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霍然(山东省立医院),蒋海越(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金培生(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高峰(湖南省人民医院),李广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磊(湖南省人民医院),李青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李小兵(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李毅(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廖明德(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毅(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栾杰(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马少林(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爽(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聂开瑜(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邵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舒茂国(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斯楼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孙宝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孙家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继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永前(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魏在荣(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吴溯帆(浙江省人民医院),杨森(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松(黑龙江省医院),姚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姚尚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易阳艳(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游晓波(四川省人民医院),张舵(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张惠(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张家平(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张明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强(青海省人民医院) 规范评审专家组: 黄宇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姜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龙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马爽(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王晓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熊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姚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规范执笔组: 黄宇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龙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马爽(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王晓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姚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张明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志谢 感谢杨冬(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对本规范提供撰写及方法学指导 通信作者 ![]() 北京协和医院 王晓军 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整形美容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整形美容专业主任委员,白求恩公益基金会整形与损伤修复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多本中英文专业期刊编委及审稿专家,主持多项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及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核心期刊及SCI论文150余篇,以主编、副主编撰写多部整形外科专业书籍。 ![]() 北京协和医院 黄宇光 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临床博士后导师,北京协和医院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主任,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副主席兼执委,全国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麻醉学会联盟(WFSA)常务理事,国际麻醉研究学会(IARS)组织委员会委员,国际麻醉与患者预后研究联盟(Outcomes Research Consortium)项目中方负责人(Chinese Project Leader)。《医师报》副总编辑,《临床麻醉学杂志》总编辑。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爱尔兰麻醉医师学院荣誉院士。 更多内容 关注我们👇 ![]() |
|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4-21 06:49 , Processed in 0.13893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