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 语 麻醉学科质量控制管理日益受大家的重视,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党委书记李天佐教授进行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解读,该讲座为李天佐教授在2014年全国麻醉年会上质控专场的专题报告,一同学习! ![]() 李天佐 主任医师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党委书记 ![]() 作为平台与枢纽学科,麻醉科安全与质量的把控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安全与质量。其重要性得到了全国各地同行高度一致的认可,并在大家工作经验积累基础上形成了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麻醉科质量控制涉及许多方面,本共识仅就系统安全的建立给出指导建议,并重点放在结构指标和过程指标。有关麻醉科质量控制的结果指标因另有所述,且仍在征求和讨论中,此次暂未纳入。 ![]() 麻醉科缺编是影响安全和质量的第一要素,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人员编制的决策权在国家和地方人事部门,目前沿用的政策已经严重限制了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未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中,突破现有的用人机制与制度是重点内容之一,也请大家关注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本共识仅从安全与质控的角度谈人员配备。如何测算麻醉科人员编制争议较大,但基本的共识是,麻醉科人员配备不能按手术台数量测算。由于各医院情况差异较大,很难用一个公式涵盖所有麻醉科的人员配备。总体上,麻醉科医生配备需与麻醉科业务范围、手术医生数量、手术台数、年手术总量、手术台周转等因素相适应。原则上,手术室内麻醉科医生的配备应与主刀医生(术者)相匹配,即麻醉科主治及以上医师与手术医师(术者)的数量之比不低于1:3。手术室外/门诊需另外配备麻醉科人员。 ![]() 所谓必备设备是指每一个手术间或每一处手术室外麻醉场所在设备配备上的最低安全标准。包括高流量供氧源及吸氧装置、麻醉机 多功能监护仪(血压、心率、ECG、血氧)、气道管理工具、吸引器、简易人工呼吸器。关于呼末二氧化碳监测仪,考虑到各级医院麻醉科的差异很大,全部配备呼末二氧化碳监测仪与现实差距过大,而从安全考虑呼末二氧化碳监测是必备的手段,因此,强调呼末二氧化碳监测仪需在全身麻醉中应用。体温监测及保温设备则建议在婴幼儿、高龄、危重复杂疑难手术中配备。 ![]() 病人在PACU接受进一步的观察和恢复。随着病人恢复的进程,其所需的监测标准也有所不同。其中,多功能监护仪和吸氧装置应每床配置,而麻醉机或呼吸机至少配备一台;另外,需配备气道管理工具、吸引器、简易人工呼吸器、急救车等。每一个麻醉治疗区域均需配备急救设备。所谓每一个治疗区域是指手术室内及手术室外的麻醉场所。根据各手术室布局不同,相应的治疗区域应以能保证紧急情况下急救设备迅速可及而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