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相较超声引导血管及外周神经阻滞而言,超声引导椎管内阻滞在临床麻醉实践上相对较少,一方面由于椎管及周围结构相对复杂,变异情况更为常见,学习曲线较长;另一方面,椎管内操作无菌要求更为严格,实施超声引导操作更为繁琐。骶管阻滞作为会阴部手术的一种很好的椎管内镇痛麻醉方式,在倡导加速康复与舒适医疗的背景下重新得到了临床医生的重视。在本期公开课笔记整理的王儒蓉教授的《超声引导骶管阻滞技术在肛周手术中的应用》,王教授带我们在超声的视角下重新认识这项传统技术,并分享了她在肛周手术中的镇痛实践经验。 ![]() 第272讲:超声引导骶管阻滞技术在肛周手术中的应用(王儒蓉 教授) 整理:张珍 点评:刘辉 概况
![]() 骶管阻滞相关解剖
![]() 短轴切面,蛙眼征 ![]() 长轴切面,楼梯征 骶裂孔顶点前后径<1.6mm可能出现超声下穿刺困难,此值远低于传统穿刺的<3.7mm。
![]() ![]()
人体肛门区神经丰富,术后排尿排便括约肌进一步收缩、手术切割肛门周围皮肤黏膜肌肉、术后创口换药可引起中-重度疼痛。目前常规镇痛方案:静脉:地佐辛、特耐、诺扬;口服药;静脉自控镇痛泵;塞肛:吲哚美辛栓剂。缺点:镇痛持续作用时间短,需反复给药;镇痛效果不满意;头晕、恶心呕吐、瘙痒、过敏等不良反应。连续骶管置管镇痛(PCCA)的可行性:骶裂孔位置表浅,仅皮肤、骶尾韧带覆盖;约20%成人骶裂孔发生变异。超声定位评估是骶管置管成功的关键环节,不仅能帮助定位,还能筛检出置管困难的患者。 ![]() 可置管患者,骶裂孔前后径较宽 ![]() 置管困难患者,骶裂孔前后径狭窄 ![]() 骶管置管用物 ![]() 置管示意图
![]() 在本次讲座中,王儒蓉教授全面回顾了骶管麻醉的发展历史,详细讲解了从传统解剖定位到超声引导定位的穿刺入路,更结合临床病例对临床细微技巧及要点进行了具体说明。消除外科手术的刺激是麻醉医师的基本任务,近年来快速康复、精准化麻醉等理念的提出,也促进了各种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对于肛周手术,骶管麻醉是最有效的镇痛方法,但由于成人的解剖变异,穿刺失败率高,所以目前只在小儿麻醉中较多使用。王教授在成人患者中使用超声引导的骶管穿刺,有效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各种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并在术后连续骶管置管镇痛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从穿刺方法,导管固定以及局麻药物浓度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为我们今后在类似临床工作中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指导老师介绍: ![]() 刘辉,主治医师。从事临床麻醉工作20余年。擅长骨科、神经外科、小儿外科等专科的围术期管理。尤其对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操作及相关教学有丰富的经验。 -END- ![]() |
|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9-13 15:01 , Processed in 0.13068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