ß细节决定成败ß操作常规
ß职责制度
ß质量管理
ß学习-----一生的命题
胸腔闭式引流注意事项
ß保持胸闭引流的密闭性:
ß胸闭引流瓶平面低于胸腔引流口平面至少60 cm,引流瓶应低于胸壁引流口60~100cm,以防瓶内液体逆流入胸膜腔;
ß为了防止引流液倒流而发生逆行感染,引流瓶提的太高,更不能跨床。
ß引流管不要过长,以防折叠。
更换引流瓶时,必须用双钳双向夹管;若为有齿钳,其齿端需包裹纱布或胶套,防止夹管时导致引流管破裂、漏气
ß观察引流管的水柱波动情况:
ß正常平静呼吸时水柱波动一般情况下水柱上下波动 4~6cm。
ß而咳嗽时及深呼吸波动幅度可增至12—40。
ß胸腔内残腔大的患者,水柱波动较大,有的高达50。
ß水柱波动逐渐消失是引流管拔除的重要指征之一。ß随着余肺膨胀,残腔变小,负压逐渐变小,水柱波动仅为2~4cm或有轻微波动时可以考虑拔管。
ß水柱波动的范围愈大,提示胸腔内残腔较大,肺膨胀不好。
ß而当水柱波动突然消失,则考虑可能是管路不通畅或阻塞。
ß若水柱波动过高,可能存在肺不张;若无波动,则示引流管不畅或肺已完全扩张。ß定时挤压引流管,保证引流管通畅。
ß当引流液为血性液时,需每1—2小时挤压管路1次。
ß操作时双手挤压引流管l0~ 15 cm处,
ß滑石粉捋管:将滑石粉涂抹胸管表面,右手卡住上端胸管,左手自上而下卡住胸管向下滑行,致胸管下段后右手松开。
ß引流出不太坚固的血凝块或凝固的纤维素。
注意事项
ß1.术前正确检查、定位对于确定引流部位十分重要,同时还应确定患侧支管是否通畅。如果病情许可,应行X线和(或)纤支镜检查,以免引流后患侧肺不能膨胀而导致脓胸。局部麻醉后应先行胸膜腔穿刺,抽出气体以后再切开皮肤、放置引流管。
ß2.分离肋间组织时,血管钳要紧贴肋骨上缘,避免损伤肋间血管和神经。
ß3.引流管侧孔不能太浅,否则易脱出引起开放性气胸或皮下气肿。
ß4.留置在胸膜腔内的引流管长度一般应控制在5cm左右,不宜插入过深。
ß5.缝皮肤固定线时,进针要深,直到肌层,关闭肌肉与皮下之间的间隙,皮肤缝合不宜太严密。
ß6.水封瓶内玻璃管下段在水平面下2~3cm为宜,如果过深,胸内气体不易逸出。ß7.引流开始时须控制放出气体、液体的速度,特别是对于肺压缩严重且萎陷时间长者,以防止发生复张后肺水肿。
ß8、保持引流管通畅,不使受压、扭转。逐日记录引流量及其性质和变化。
ß9、每日帮助患者起坐及变换体位,使引流充分通畅。ß10、如系急性脓胸,术中宜取分泌物作常规检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度试验。如为张力性气胸,可于病侧锁骨中线第2前肋间、腋前线或腋中线的第4或第5肋间处置管,术后注意事项同套管胸腔闭式引流术。
ß11、定期胸部X线摄片,了解肺膨胀和胸膜腔积液情况。
ß12.注意观察引流瓶中气液面的波动情况,经常挤捏引流管,不要使之受压、扭曲,确保引流管通畅。ß13.移动患者或患者行走时,要用血管钳夹住近端引流管,防止水封瓶的液体倒流入胸腔或引流管脱落。
ß14.拔除引流管时,要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用凡士林纱布盖住引流口,迅速拔管,压紧纱布避免空气进入胸腔。
ß15.胸腔闭式引流后应对比观察引流前、后的呼吸音变化,常规行胸部X线检查。肺膨胀良好者,可考虑48~72h内拔出引流管。反之,若肺不能膨胀,则应考虑是否行进一步的手术处理。ß16.气胸合并感染已有早期脓气胸者,须强调早期、充分引流,必要时行上、下引流管引流。上引流管置于锁骨中线外第1或第2肋间;下引流管位于腋中线稍后,第7或第8肋间隙(图5.3.1.1.2-8)。
ß17.继发自发性气胸,若在胸腔闭式引流之后有较多气泡持续逸出,则应连接双联水封瓶予以低负压(-18~-20cmH2O)持续吸引,使胸腔的积气尽快排出
ß18.若为胸壁很薄或婴幼儿采用套管针方式置管,可先用拇指将胸前皮肤向上推高一个肋间,然后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套管针戳入胸膜腔置管。使皮肤和胸膜伤口不在同一平面,且引流管前端向上,引流效果较好;拔管以后外界空气亦较难进入胸膜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