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一个住院病人每天发出多达上百次各种类型的警报,即每个医院每天会有成千上万次警报信号。然而,其中约有85%-99%信号不需要临床干预。大部分信号是因为警报范围设置过窄、未个体化设置、电极耗竭、错误置放传感器等原因产生,也就造成了临床医务人员长期遭受大量警报信息,并对警报信息已不再敏感甚至是麻木,简而言之,他们遭受了“警报疲劳”。为了应对这些不间断的噪声,临床医务人员常常采取调低警报音量、关掉警报或者将警报值调到适合病人的范围以外等,这些都会带来严重甚至是致命的后果。2010年夏天就发生了类似案例。据波士顿环球报( Boston Globe)报道,一名60岁男性死于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中,其并非死于被树枝砸到头部导致的外伤,而是因病情急剧变化时,系统故障导致警报信号响应延迟而致命。急增的心率及骤降的血氧触发了警报,但医务人员却在1小时后的一个提示病人呼吸停止的警报响应后才做出相应措施,然而伤害已经发生。除了入院时的头部外伤外,病人还因缺氧造成了不可逆的脑部损伤,并在几天后失去生命。在美国许多医院,这种因没能及时对有效警报信号采取措施而造成意外损伤的事件几乎每天都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