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lhlsunzm 于 2013-6-7 20:05 编辑
浅谈……降低硬膜外麻的失败率!
首先,病人的穿刺点选择与用药浓度及容量的问题。
局麻药所需容量与病人的身高成正比,可以根据病人身高来调整局麻药的容量
局麻药所需浓度与此例手术所需肌松程度成正比,依据不同手术选择不同浓度
体质虚弱的病人用药量相对减小,且分次注入,
体质肥胖的病人,用药浓度相对提高,用药量不变或减少。(剖宫产如此)
穿刺点的选择因人而异,各有喜好。
1:穿刺时,将针尾向着针斜面反方面倾斜,也就是说并不是与病人皮肤垂直,而有稍倾斜,有利于置管。
2:穿刺时心中要有数,腰段硬膜外腔腔距一般为5--7mm,胸段为3mm左右,腰段进针时可以在有突破后稍进一点,可以使上管后管腔空间增大而置管顺利些。
3:留管时注意,当病人的背部呈弓形弯曲时,置管后背部伸直时的长度不会一样,这时,使得置留于硬膜外腔的导管会向外移出少许,与病人的体重呈正比。
4:当置管不畅时,不要随意将针心旋转,容易划破内面。连针一起拔出再穿刺后先注入生理盐水1--2ml,置管会通畅些。也可以将导管逆曲度置入,(一般人喜欢顺着导管的曲度置管,这样进入硬膜外腔的导管是向外弯曲的,而反曲度置管,这样,进入到硬膜外腔内的导管几乎是直的),可以减少上管的不顺。用直入法虽好,可打到旁丛的机会大于侧入法,(这是个人经验,因为直入法对方位的要求要高,而侧入法则低些)。如果是做阑尾炎或疝气一边的手术,可以穿刺时向手术那侧偏移少许,这样,也可以增加麻醉的成功率,(超码不会只麻到手术的对侧,呵呵)。
5:置管的多少,我个人认为,硬膜外腔留管少比留管多要好。特别是剖宫产,上管2--3cm不顺时可以不用上了嘛,强行置管多会穿破血管或进入侧丛,不过要保证导管在硬膜外腔超过1.5cm,因为将会有1cm的导管会因为背部伸直时进入皮下及肌层。
6:试平面效果不理想时,或者一侧好另一侧不好时,可以将病人稍侧一会,将导管拔出至1.5cm,再用试验量看效果,此法用过多次,成功率不错哦。
7:书上写明麻醉平面的高低与病人体位无关,事实上应该是有关,严格实行麻醉后试麻醉平面,有N多好处。可以了解平面的宽度,可以及时调整手术床来控制麻醉的方向,比方说,手术部位靠上和靠左侧要差一点,可以调整手术床头低点,稍左侧位再注入追加量,可以达到一个平衡,减少阻滞不全。
8:浓度决定麻醉深度,而容量决定麻醉平面的高低,速度呢??注药速度决定了麻醉深度,平面及病人的危险性。个人主张不要注药太快,特别是剖宫产,有些人用了8ml竟然平面跳到了T4,有体位及注药速度的原因。也不能太慢,太慢了肌松可能会很好,可是麻醉范围就会缩小,可能影响手术。个人主张:试验量,匀速,追加量,先快(前3ml)后慢(后7ml)。
9:辅助用药方面,在镇痛的基础上再用镇痛药,效果会更理想。单纯的镇静而无镇痛很多时候会导致病人不明原因的烦燥。
10:术后拔管不要强行,拔得有些小困难,请个上级医生或让病人曲背再试,没事还好,如果发生一例断管事件那不是掉得大。
手术有大小,麻醉无大小……
(文章来源:龙牙麻醉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