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nard Lown对医学的贡献远不止提出与完善心前区捶击术,1952年,他与Ganong和Levine共同发表了短PR伴室上速的临床症候群,随后该症候群被命名为LGL综合征,其第一个字母L则是Lown的字头。1962年,Lown发明了直流电除颧技术,与交流电相比,不仅更安全而且成功率高,这一至关重要的治疗挽救了数以万计的濒临死亡者的生命,至今,这项技术仍广泛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应用。1967年,Lown发表文章,正式提出和命名“窦房结综合征”这一新的临床疾病。1971年,Lown首次提出冠心病患者伴发室性期前收缩的分级法,根据室性期前收缩的频率及形态,Lown将其分成5个级别,此后,被称为室性期前收缩的Lown氏分级法。
心前区捶击术的正式命名与确认,使其临床应用日趋广泛。美国心脏协会1974年首次出版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的指南中,推荐采用心前区捶击术治疗心脏停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该指南指出,尽管不同研究者治疗的成功率差别很大,但其操作迅速,引起的副作用发生率低,因此,可在临床常规使用。在医院外,其适用于任何无脉的各种心律失常。2000年公布的国际心肺复苏联络委员会的ALS指南中,也推荐心前区捶击术可作为目击心脏骤停后的第一项急救措施。这一推荐确定了捶击术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