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ellinsky 于 2019-1-21 22:16 编辑
你所忽视的膈肌麻痹(第二季)
上回说到了,膈肌麻痹在肌间沟臂丛阻滞后,还是时常发生的,跟膈神经的解剖有关,它距离肌间沟的颈5神经太近了,很容易被注射在肌间沟内的局麻药扩散到。
那么膈肌麻痹的临床表现究竟是怎样的呢?单侧膈肌麻痹者肺活量可减低37%,通气量减低20%,但由于代偿作用,患者常无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见膈肌抬高,超声可探测到膈肌活动度下降。失代偿则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辅助呼吸肌动用。罕见的临床表现有支气管喘鸣。Souvik Chaudhuri等报道了一例膈肌麻痹引起双侧支气管喘鸣的病例,我自己也遇到过一例类似情况,因此这也提示我们当肌间沟阻滞后,患者出现喘鸣,可能不一定是哮喘发作,还是需要考虑到膈肌麻痹的原因。
相信很多医生也会说膈肌麻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等局麻药作用时间过去,就会恢复;确实,大部分膈肌麻痹随着局麻药失效而恢复,但也有部分情况会发生持久性的膈肌麻痹。大部分患者可能并无大碍,但是对于本身有肺部疾患,肺功能有问题的患者,持续性的膈肌麻痹无异于雪上加霜。Pakala SR等随访了2046例接受肌间沟阻滞的患者9年时间,有9例发生持续性膈肌麻痹,并且发现肌间沟阻滞后发生膈肌麻痹跟原有颈椎病有关,有颈椎病的患者持久性膈肌麻痹发生率较高。K. Jules-Elysee等,研究发现肌间沟阻滞后膈肌麻痹发生率约为1%;并且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用神经刺激器引导阻滞的患者中,17%的病例除了引出臂丛支配肌肉运动,还能引出同侧膈肌的活动,观察到腹部规律性活动。上一季我们提到了膈神经的解剖,它是在前斜角肌表面走行,并不在肌间沟内,为何肌间沟内的微小电流会引起膈肌的运动?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人体总是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在这里先留个悬念,大家先思考思考,后面再解开谜底。
既然肌间沟阻滞后膈肌麻痹时常发生,那锁骨上入路呢,似乎锁骨上入路,距离膈神经相对比较远,会不会有膈肌麻痹发生呢?答案也是肯定的。1998年Neal JM等,发现锁骨上入路,膈肌麻痹发生率约为50%,有趣的是,膈肌麻痹和肺功能的影响程度并不匹配,膈肌麻痹对肺功能并不大。然而离得更远的锁骨下入路阻滞,也有膈肌麻痹的发生,原因就在于膈神经的变异—副膈神经。副膈神经起自颈5和颈6神经根,或者锁骨下肌肌支。有48%-72%的高概率,副膈神经存在或者由臂丛神经本身分支形成,因此在肌间沟内的微小电流可以引发膈肌的活动也就不是稀奇的事了。这一解剖的变异也是造成锁骨上和锁骨下入路,发生膈肌麻痹的主要原因。
既然膈肌麻痹会造成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喘鸣;而且有少部分患者会有持续性的膈肌麻痹存在,那么我们怎么来预防臂丛阻滞后的膈肌麻痹呢?下一季,我们将聚焦于此,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2. Pakala SR,BeckmanJD,LymanS, Zayas VM. Cervicalspine disease is a risk factor for persistent phrenic nerve paresis followinginterscalene nerve block. Reg Anesth Pain Med 2013; 38: 239–42
3. K. Jules-Elysee,S. C. Reid,R. L. Kahn,et al.Prolonged diaphragm dysfunction after 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dshoulder surgery: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pilot study.B J Anaesthe.2014May;112(5):9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