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王天龙 王国林 卞金俊(共同执笔人) 邓小明 左明章 汪一(共同执笔人) 张羽冠(共同执笔人) 陈唯韫(共同执笔人) 赵梦芸(共同执笔人)徐宵寒(共同执笔人)郭曲练 黄宇光(负责人)虞雪融(共同执笔人) 缪长虹 薛张纲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肾上腺髓质能够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的肿瘤,在所有分泌儿茶酚胺的肿瘤中占85%~90%,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生率为0.2%~0.6%。5%~10%的嗜铬细胞瘤是多发性的,约10%是恶性的,10%~20%是家族性的,约10%发生于儿童。大多数嗜铬细胞瘤可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导致一系列相关的临床症状。典型的临床三联征为发作性头痛(70%~90%)、大汗(55%~75%)及心悸(50%~70%);85%以上的患者伴有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及其他一系列代谢紊乱症候群。由于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故鉴别诊断包括内分泌、心血管、神经精神等各个系统的疾病。
手术切除肿瘤目前是治疗嗜铬细胞瘤的一线方案,但嗜铬细胞瘤患者易出现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致死性并发症,故麻醉风险较高。因此,多学科协作、科学合理的围术期管理是降低围术期死亡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的重要保障,也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策略的要求。
一、术前准备与管理 (一)术前检查 1.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血细胞比容(hemotocrit,Hct)和红细胞沉降速率有助于评估血液浓缩情况,反映血管内容量;血糖和糖耐量检测可反映糖代谢情况。 (2)儿茶酚胺相关检查: 首选24h尿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 (metanephrines,MNs) 或血浆游离MNs测定,MNs为儿茶酚胺在肿瘤中的代谢产物;其次为血或尿儿茶酚胺测定,其相关检查有助于明确肿瘤分泌儿茶酚胺的类型,对后续儿茶酚胺补充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2. 影像学检查 (1)胸腹腔和盆腔CT或MRI有助于评估肿瘤大小、是否浸润,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 (2)123碘-间碘苄胍 (123I-metaiodobenzylguanidine,123I-MIBG)显像可用于评估恶性可能性大的肿瘤,并有助于发现肾上腺外、多发或复发肿瘤。 (3)18 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18F fluorodeoxy 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tomography,18 F-FDG-PET/CT)有助于发现转移性肿瘤。 (4) 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可作为转移灶的筛查。
3. 其他特殊检查 (1)疑似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需完善超声心动图、血浆脑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肌钙蛋白测定。 (2)疑似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2型的患者需完善甲状腺、甲状旁腺超声,以及相关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素、降钙素、血钙的测定,并关注可能存在的皮肤、角膜病变。
(二)药物及饮食准备 肿瘤体积大、高儿茶酚胺水平、术前未控制的高血压或严重体位性低血压,均为此类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危险因素。因此,除少数明确仅分泌多巴胺的嗜铬细胞瘤患者之外,对其余患者均推荐完善术前药物准备,以实现控制高血压、恢复血管内容量的目标。
所有患者需术前每日行2次卧立位血压和心率监测,对血压、心率目标值的限定目前尚存在争议,多数情况下认为,坐位血压应低于120/80 mmHg,立位收缩压高于90 mmHg;坐位心率为60~70次/min,立位心率为70~80次/min;以上目标值可结合患者年龄和基础疾病做适当调整。 1. 术前药物准备 常用的术前准备药物见表1。目前,药物准备尚无公认的标准方案,但联合应用α及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是最常用的方法。 (1) 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推荐至少术前14日开始使用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对于近期发生心肌梗死、儿茶酚胺心肌病、难治性高血压及儿茶酚胺诱导性血管炎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术前用药时间。 首选药物为酚苄明,该药为不可逆的、长效、非特异性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初始剂量为10 mg/次, 1~2次/d;随后根据需要,可每2~3日增加10 mg/d ~20 mg/d,最终剂量通常在20 mg/d ~100 mg/d(表1)。应充分告知患者酚苄明可能导致的直立性低血压、鼻塞、反射性心动过速、明显疲劳感等副作用。同时,由于该药的长效性,术后患者的正常肾上腺功能恢复可能会延迟。 其他可选药物包括: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及乌拉地尔。以上均为选择性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导致术后低血压及反射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常见副作用为眩晕和消化道症状。其中,乌拉地尔是一种短效制剂,其推荐用法为术前3日持续性静脉输液(第1日5 mg/h,第2日10 mg/h,第3日15 mg/h)。
(2)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患者的血压得到控制之后,推荐用于伴有心动过速、控制稳定的儿茶酚胺心肌病或有心肌缺血病史的患者;对于合并未控制的哮喘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慎用。在α-肾上腺素能受体未被完全抑制的情况下给予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可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诱发急性肺水肿和左心衰竭;故推荐使用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至少3d~4d后再开始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通常在术前2d~3d开始。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应由短效、小剂量起始(如普萘洛尔10 mg,1次/6 h),后可调整为每日一次的长效制剂(表1),并逐渐增加剂量至达到目标心率。目前尚无证据支持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优于非选择性制剂。考虑到矛盾性高血压危象的风险,尽量避免使用兼有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作用、且二者配比固定的拉贝洛尔和卡维地洛。
(3)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虽然,少数研究认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在血压正常的嗜铬细胞瘤患者中替代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作为一线术前准备药物,但多数情况下,单独使用此类药物不能预防嗜铬细胞瘤患者所有可能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故其多作为α联合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的补充方案,或用于不耐受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副作用的患者中,应优先选用缓释、控释、长效制剂(表1)。
(4)甲基酪氨酸 甲基酪氨酸作为酪氨酸羟化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儿茶酚胺合成。甲基酪氨酸可作为α联合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方案的辅助用药,可用于预计手术切除困难或计划进行破坏性治疗(如转移瘤的射频消融)的患者中,至少术前2~3日开始使用,起始剂量为250 mg,每日4次,后逐渐加量,最大剂量为4 g/d。其长期治疗可导致失去运动能力、精神神经症状、尿路结石症和锥体外束征,故应避免同时使用吩噻嗪或氟哌啶醇等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对于日剂量超过2 g的患者,建议其摄入大量液体以防止结晶尿形成。 表1 术前准备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