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强 苏玉军 梁夏 罗焱文 欧明校
输氧似乎只能通过呼吸道,但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徐礼鲜教授却开发了能喝的“高氧液”。
徐礼鲜教授(前排右二)和他的科研团队
“静脉输氧”“喝氧”,这两个词在很多人看来,不啻为天方夜谭、异想天开。
而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麻醉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徐礼鲜教授却将这“异想”变为了现实!
170余年一直采用的呼吸道供氧的历史,被徐礼鲜改写了。这种新的供氧方式成为全国军地医院的临床常规治疗手段,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由他首次提出的“高氧液”这个词汇被写入了世界医学史册,并成为军事医学科研为军地服务的典范!
十年一剑,徐礼鲜带领的科研团队完成的这项创新性研究成果——“特殊环境缺氧防治新技术及应用”,最终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是我国麻醉学界至今获得的第2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第四军医大学麻醉学专业取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钻研麻醉专业25年来,徐礼鲜先后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获得8项国家专利,并荣立二等功一次。同时,“高氧液”和全麻机理的研究使他成为全国、全军麻醉学界的佼佼者。今年7月份,他又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育才金奖。
少一个馆长,多一个专家
“其实我做的事没有什么大不了。”消瘦、儒雅、谦和的徐礼鲜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便是如此。
是的,也许在世界医学史上徐礼鲜只是浪花一朵,而在常人看来,他却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
时隔多年,徐礼鲜依然忘不了那个寒冷的夜晚。听说乡中学校长病了,肚子疼得浑身冒汗满地打滚,徐礼鲜背起药箱连夜赶过去。他用小银针扎了几个穴位,几分钟后,症状减轻,又过了15分钟,疼痛消失。
这一年,徐礼鲜只有18岁,是当地乡村的一名赤脚医生。“当赤脚医生时,农民喜欢我,我是既坐诊也出诊。看不起病的农民来求诊,我就用不花钱的土法子熬草药、拔火罐、扎针灸,以喝糖水、盐水代替输液。”徐礼鲜回忆道。
他出生在江苏淮安的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曾是抗美援朝前线上的一名医疗队长。
虽然当赤脚医生很苦,可是徐礼鲜却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了解了农村的医疗状况和患者的疾苦,也建立起了一生从医的理想。
不久以后,徐礼鲜成了一名军人。卫生员、化验员,再到内蒙某部队医院的护士,采过草药,拿过手术刀,徐礼鲜把基层医疗岗位干了个遍。
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徐礼鲜回江苏老家探亲。父亲对他说:“地方已经恢复高考了,你得准备着在部队报考大学吧。”并让他把有关课本带到了部队。
父亲是非常有远见的。
带着书回到部队后,徐礼鲜报考了第四军医大学,并开始疯狂的复习。为了能有个安静的地方学习,他主动承担了病区门口探视的管理工作。每天晚上,他都坐着小板凳,在门口的小桌子上看书。为不耽误工作,他把一根绳子的一头拴在腿上,另一头拴在门口,一有人经过,绊一下,他就知道有人来了,处理完事情后,接着学习。
几个月里,他的视力不知不觉的从1.5骤降到了0.5,还因打扫卫生看不到细小的蜘蛛网被领导狠批一顿。
高考很快过去了,很顺利,但徐礼鲜来不及多想。当时正值南方前线战事,他作为一线战备的野战医疗队手术室负责人参加了演习。在一次空袭演练中,他扮演着伤员,躺在担架上,被隐蔽在草丛里。
没有想到的是,这时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了,前来报喜的人好半天才找到他。当得知自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徐礼鲜兴奋地从担架上跳了起来!
那些情形,徐礼鲜可谓是历历在目。
逝去的时光和对知识的渴望使他在大学期间对时间格外珍惜,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毕业时,他36门课程平均85.6分。作为班长,他常为同班的学员补袜子的事,被传为佳话。他和舍身救人的张华烈士是同年级同学,他一直都把张华作为自己的一个榜样来学习。
毕业前夕的军事演习中,徐礼鲜是卫生队和防疫队队长。当时,他指挥有方,仅用3.5分钟就把医疗帐篷搭了起来,成为四军医大搭建医疗帐篷最快的典范。
大学生活转瞬即逝,图书馆方面想要他去做馆员,并初成定局,而大学附属医院口腔医院刚刚独立建院,麻醉科缺人手,点名要徐礼鲜过去工作,最终徐礼鲜去了口腔医院。
“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从此,徐礼鲜与麻醉学结缘,成为麻醉科的第一个大学生,而这一干就是25年!
成功者自有其成功的道理。了解徐礼鲜的人都说,他要是去了图书馆,也会成为一个有名的图书馆长,如今是“少了一个图书馆长,多了一个麻醉专家。”
麻醉科新手创供氧新途径
与回忆起从医最初岁月的激情相比,徐礼鲜谈到自己现在的科研成果时却轻描淡写。在记者一次次的“逼问”下,他才娓娓道来。
很多人都认为“静脉输氧”“喝氧”与麻醉关系不大,但在徐礼鲜看来,这却是一脉相承的。
麻醉医生被称为是“外科系统的内科医生”,涉及的学科非常多。尤其是在全麻手术中,病人除了有心跳外,其他生理功能都暂停了。可以说,“病人的生命就控制在麻醉医生手中”。由于不能呼吸,就必须把输氧管插入到病人气管内,给病人输氧。
这种方法始于19世纪3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霍尔创造的面罩给氧方法。此后的鼻导管、高压氧舱和呼吸机机械通气,都是通过呼吸道给氧,成为各种缺氧救治的重要手段。
麻醉学要求给全麻病人插气管必须在2分钟之内完成,否则病人就会因缺氧出现生命危险。然而,由于病人的生理结构会有所差异,插管往往不是那么顺利。
“插管时,病人的心率有多快,我们的心率就有多快。”一位老专家对刚入行不久的徐礼鲜说。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各种原因引起肺弥散功能严重障碍的病员,特别是对于严重的呼吸道烧伤、窒息性毒剂(光气、双光气等)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创伤性液气胸、海水引起的高渗性肺水肿等疾病,经常规呼吸道给氧其效果不佳。徐礼鲜为多例肺功能障碍患者实施麻醉后发现,术后病人虽然给予高浓度的氧气吸入仍然出现较明显的低氧血症。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延长病人的耐缺氧时间?能否不通过肺气体交换将氧气运送到血液?
刚从事麻醉时,徐礼鲜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他想了很多办法,并把每一个新想法都记了下来。随手记下新想法,是徐礼鲜多年养成的好习惯。
直到现在,他的这个习惯还一直在坚持。他的电脑上记着数十个新想法,很多都是他在工作中和睡梦中偶尔的灵光一现,然后迅速记下来的。至今,这些新想法很多都实现了。实现了的,他就用红色注明。没有实现的,他就继续钻研。
1998年春节,一项有关臭氧专利引起了他极大关注。他注意到,臭氧溶于水的能力远远超过氧气,是氧气的13倍!而且,它溶于水后在20分钟之内就会完全还原为氧气,并存在于水中。
这给了他莫大的启发。然而,当他大胆地把这个想法告诉其他人时,除了几位同事和学生,几乎没有任何人看好和支持。
“徐礼鲜这小子在异想天开吧?”“一个麻醉医生还搞科研?”许多人不屑一顾。
“10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想到,氧除了通过呼吸道,还可以从其他地方进入人体。”一段时间里,徐礼鲜压力非常大。
几位支持他的同事和学生成为他最初的科研团队。顶着重重压力,把家庭几乎完全抛下,他们翻阅了大量资料,在实验室里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年之后,他们终于突破了技术上的瓶颈!
这项技术可在很短时间里把水、生理盐水等溶液里的氧气含量提高5倍!
然而,把含有如此高浓度氧气的液体输入人体还没有先例,这种技术用于临床安全吗?虽然经过了很多次动物试验,徐礼鲜心里还是没底。
徐礼鲜把自己当作了第一个试验品。他做了最坏的打算,同事们把所有的抢救措施都准备好了,然后把250ml处理后的生理盐水输入了他的体内。
没有任何的不良反应!徐礼鲜成功了!这是人类从自然的呼吸道给氧到静脉辅助供氧的第二条供氧途径的全新创造!
为适应这种液体的制备,他又带领课题组研制出了一台名为“高氧医用液体治疗仪”,并由西安高氧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同时,他给这种液体起名为“高氧液”。
该成果首次提出了“静脉液体辅助供氧”新理论,并首次研制成功符合人体输液要求的高氧液和具有知识产权的高氧液体治疗仪,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一项空白,为临床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疾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治疗途径。该成果2006年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于2008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刻,世界为之震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