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拔管期的呼吸管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进教授 一、麻醉手术中心的核心工作 安全、无痛、感控、高效 二、麻醉学科的核心理论和技术 预防、诊断、治疗(医疗干预) 解剖、生理、生化、药理、病理生理等 临床逻辑思维 临床实践(日常行医) 临床教学和课堂教学 临床科研 四、相关的上呼吸道解剖与生理特点
通气功能(呼吸道通畅、呼吸中枢、呼吸肌力) 换气功能(呼吸膜交换) 步骤如下:
判断换气功能 在麻醉状态下恢复自主呼吸(呼吸中枢和呼吸肌力评估判断) 清醒(恢复保持呼吸道通畅能力) 拔管 拔管后监测自主呼吸(重点关注呼吸道通畅) 安全转运病人 换气功能的判断 减浅麻醉前的换气功能评估(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前评估呼吸膜的换气功能) 记录麻醉前吸空气时SPO2基础值 减浅麻醉前维持正常机械通气,膨肺后,吸入空气(0.2L氧气+6L空气),SPO2≈麻醉前基础值或者吸30%氧气:SPO2≥95%,氧合指数≥300mmHg
氧离曲线:95%SPO2=90mmHg PaO2; 87%SPO2=60mmHg PaO2 氧合指数:PaO2/FiO2 正常值:400-500mmHg,吸21%氧气SPO295%, PaO2 90mmHg 急性肺损伤(ALI)PaO2/FiO2<300mmHg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PaO2/FiO2<200mmHg 实施手段:机械通气+吸30%(0.2L氧气+1.8L空气) SPO2≥95%≥90mmHg PaO2≥300mmHg氧合指数→常规PACU SPO2<95%<90mmHg PaO2<300mmHg氧合指数→长时PACU SPO2<87%<60mmHg PaO2<200mmHg氧合指数→ICU 为什么要测30%的FiO2? 鼻导管给氧:1L/min=增加4%的吸入氧浓度;2L/min=2×4%+21%吸入氧浓度。 30%的吸入氧浓度容易通过鼻导管吸氧实现。 通气功能判断 呼吸肌力与呼吸中枢 四类麻醉用药的残留问题
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因素 ET-CO2+RR=全麻、镇静、镇痛药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 作用机理: 血中CO2(ET-CO2)升高后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迷走神经兴奋,兴奋传入呼吸中枢最终调控呼吸肌,自主呼吸加深加快。 血中CO2(ET-CO2)升高后导致脑脊液中CO2升高和H+浓度升高,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腹外侧部)兴奋,呼吸中枢最终调控呼吸肌,自主呼吸加深加快
不同吸入全麻药物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 1.2MAC时对呼吸抑制程度:地氟烷>异氟烷>七氟烷。 结论:使用吸入麻醉药做保留自主呼吸麻醉诱导时优选全麻药是七氟烷。 病例实战 男,67岁,ASAⅡ,麻醉前吸空气SPO2=97% 全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麻醉维持:吸入七氟烷+泵注瑞芬太尼 手术3小时完成右肝肿瘤切除术。停用七氟烷和瑞芬太尼,静注舒芬太尼5ug。 缝合腹膜期间吸30%O2,SPO2=98%(判断呼吸膜) 停机械呼吸,手控呼吸1次/min 减浅麻醉后对呼吸中枢和呼吸肌力的初步判断 吸纯氧停机械通气,1次/min手控呼吸,观察ET-CO2:
手控呼吸时:ET-CO2 两次手控呼吸之间:有无自主呼吸(自主呼吸频率+自主呼吸潮气量)
等到ET-CO2>50mmHg 无自主呼吸:两种可能性 严重的呼吸中枢抑制 2.深度的肌肉松弛 处理:神经肌肉刺激器(有反应,中枢神经抑制可能性大)+复习用药时+呼气末麻醉药浓度、 等待减浅静脉麻醉;加大通气减浅吸入麻醉;拮抗阿片类、苯二氮卓类药物;罗库溴铵或维库溴铵使用舒更葡糖(≥4mg/Kg)拮抗。
中枢性呼吸抑制(深慢呼吸) ET-CO2:60mmHg;自主呼吸频率:3次/分;自主呼吸潮气量:420ml 中枢性呼吸抑制的原因 麻醉用药导致的呼吸抑制=ET-CO2↑+RR↓ 中枢性呼吸抑制=深慢呼吸(呼吸中枢指令不够,呼吸肌执行有力) 用药史+临床表现 处理: 阿片类镇痛药:纳洛酮拮抗;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氟马西尼拮抗; 吸入全麻药 :加大通气量;静脉全麻药:等待。 病例实战 男,67岁,ASAⅡ,麻醉前吸空气SPO2=97% 全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麻醉维持:吸入七氟烷+泵注瑞芬太尼 手术3小时完成右肝肿瘤切除术。停用七氟烷和瑞芬太尼,静注舒芬太尼5ug。 缝合腹膜期间吸30%O2,SPO2=98%(判断呼吸膜) 停机械呼吸,手控呼吸1次/min 自主呼吸=3次/min,TV:420ml,ET-CO2=60mmHg 诊断:中枢性呼吸抑制。原因? 复习病史:期间每小时追加舒芬太尼5-10ug。 体检:呼气末七氟烷=0.3%,HR 68次/分,瞳孔直径2mm 精确诊断:阿片类药物过量(拟迷走神经兴奋) 治疗: 静脉注射纳洛酮 评估中枢性呼吸抑制的程度及相应决策
呼吸道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基本条件:基本清醒 有效的呼吸道组织结构支撑;依赖保护性反射维持呼吸道通畅 两种极端条件拔管: ①深度麻醉拔管 ②完全清醒拔管 清醒后拔管的麻烦:可怕的“四高” ①颅内压高;②循环反应性高;③气道反应性高;④眼压高 应对四高的深麻醉拔管 拔管后再不能准确监测呼吸频率和ET-CO2,故应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和胸廓起伏 呼吸道梗阻 上呼吸道梗阻:隆突及以上,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时三凹征 下呼吸道梗阻:隆突及以下(主要是小支气管痉挛),呼气性呼吸困难 喉痉挛(最严重的上呼吸道梗阻) 三大诱因:1.苏醒不全(浅麻醉);2.缺氧;3.声门刺激 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 | | | | | | | | | | | 面罩加压给氧+加深麻醉+司可林+插管?;环甲膜穿刺或切开 |
转运 转运前再次给氧去氮,最后撤除的是氧气! 面罩吸入高流量纯氧>5min 转运中呼吸功能的监测 1.麻醉医师的位置:病人脚在前头在后,麻醉医生在正中的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