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20年围术期自体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与进展培训班中,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输血室主任、北京市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和北京医院输血科主任宫济武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临床安全有效用血及风险控制”的专题讲座。
宫教授详细介绍了输血管理与风险防控的相关制度和法规,例如医院管理制度和科室相关应急预案、输血的法规体系(包括献血法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输血指征控制及其评价、相关检测等。宫济武教授明确指出,医疗机构目前面临的主要血液管理问题是供输血平衡、手术用血和紧急抢救用血合理分配等。宫济武教授认为,急性失血早期应采用晶体和胶体进行液体复苏,而不是通过输血来快速恢复最初血容量。宫济武主任最后强调了患者血液管理的三大支柱:使红细胞生成最优化、减少血液丧失和出血以及有效利用患者对贫血的生理耐受性。
病历A(抢救不成功): 简要病史:高龄产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所有产前检查提示该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可能性大,但并未引起该医院的重视。19:00顺产有一4kg重的男婴,19:30时出血量达500ml,已达到产后大出血的诊断标准,到19:45时根据产妇的心率和血压估计出血量,此时该医院才向血库申请备血。到20:38时血库回复交叉配血困难(期间时间过去接近50min)。到21:12时才拿到1U的红细胞悬液,21:30血库发了1U的血浆。21:45从周边医院拿到救援的血液2U的红细胞悬液和1U 的血浆,凌晨宣布抢救无效,产妇死亡。 该病历展现了两个重大管理问题: (1)此类产妇生产应该什么时候备血?备多少血? (2)该医院临床医生是否知道输血科的用血保障能力?交叉配血的时间为什么这么长?
病历B(抢救成功): 简要病史:高龄产妇,产前检查提示该患者发生产后大出血的fe风险较小,19:00顺产有一4kg重的男婴,19:20时出血量达500ml,诊断产后大出血,19:35出血量达700ml,此时第一批的血液到达手术室,20:13第二批的红细胞悬液和血浆到达,20:50第三批血液达到,血液制品按照临床需求源源不断送达手术室,21:00评估临床止血效果差,采取积极临床干预措施,子宫全切,到凌晨2:00宣布抢救成功,该产妇术中出血6000ml,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12U,血浆400ml。 以上两个病历凸显了血液在临床救治过程中的重要性,引发对血液管理的思考,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医院各个岗位的职责是什么? 各医疗机构血液管理的责任是否到位?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可行?执行是否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