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朱雪梅 介绍 血管扩张性休克是重症监护病房 (ICU)最常见的循环衰竭形式。脓毒症是其主要病因,其他还包括术后血管麻痹、过敏反应、脊髓损伤(即神经源性休克)、急性胰腺炎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以及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引起的直接血管扩张。血管扩张性休克是医疗急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无论病因如何,血管扩张性休克的特点是全身血管阻力降低和低血压,需要血管内液体复苏以及升压药以恢复血管张力。如无治疗,器官灌注将受到影响,导致细胞氧利用不足、转变为无氧代谢,进展为多器官衰竭和死亡。十多年来,去甲肾上腺素一直被推荐为一线血管加压药,但对二级药物的选择和时机尚不明确,导致重症监护临床实践存在相当大的异质性。在此,我们对影响血管升压药物选择和时机的因素进行综述,挑战了血管扩张性休克的经典治疗范式。
平衡的血管加压药模式 液体难治性血管扩张性休克经典的治疗方法是应用儿茶酚胺类血管加压药并滴定以达到目标平均动脉压 (MAP)。这种滴定方法传统上为去甲肾上腺素,随后逐步增加剂量,往往是达到毒性剂量水平,也就是相对儿茶酚胺抵抗状态,然后再使用下一个血管加压药。这种策略会延迟获得充分灌注压,最终导致进行性多器官衰竭,反过来,随着衰竭器官总数逐渐增加,死亡率也会增加。难治性血管扩张性休克是治疗失败的终点,其临床特征是尽管增加了单一或多种血管加压药的剂量,但仍缺乏充分稳定的MAP。这种状态是一系列复杂生理变化的分子组合,包括但不限于变化的的微循环流量、膜超极化、细胞松弛和血管反应(图1)。 这种方法给重症医师留下了许多不确定性,包括(1)什么情况认为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失败呢?(2)何时使用第二种血管加压药?(3)选择哪种作为第二种血管加压药?理解并合理化一种早期、多元化平衡血管加药策略以替代经典的滴定法是一种挑战。正常的血压稳态和休克的病理机制,以及休克结局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灌注延迟、高乳酸血症和儿茶酚胺抵抗,尤其以上均与血管加压药的药理性质相关,在这种情况下是值得一提的重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