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美国各年龄组人群的脓毒症流行病学特征所有数据均来自2021年,使用HCUPnet(使用医疗成本和医疗资源利用项目[Healthcare Cost and Utilization Project]数据的在线工具)从全国住院患者样本(Nationwide Inpatient Sample)中抽取,并根据卫生保健研究和质量署(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CCSR(Clinical Classifications Software Refined,精细临床分类软件)类别中的诊断进行分组。I条表示标准误。
对于初始复苏后出现持续性低血压和血容量减少的患者,宽松补液和限制性补液两种持续复苏方法的结局相似(表2)。基于动态生理指标的个性化复苏方法可能比宽松补液和限制性补液更有效。患者对补液的反应性可通过少量推注液体(如4 mL/kg)或被动抬腿动作引起的每搏输出量变化进行评估,后者可通过增加右心室的血液回流引起“自动推注”(auto-bolus)。在一项纳入12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多中心随机试验中,根据每搏输出量变化(通过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仪测定)被分配接受补液和血管加压药调整的患者所需的肾脏替代疗法(5% vs. 17%,P=0.04)和有创机械通气(18% vs. 34%,P=0.04)比被分配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要少,这些研究结果支持根据患者生理特征进行复苏。但是,仍有必要开展统计学功效足以评估重要临床结局的更大规模试验。
对于初始补液后仍有重度或持续性低血压的患者,应静脉给予血管加压药。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线血管加压药,可通过中心静脉通路或高质量外周静脉导管给药,并定期监测外渗情况。指南建议将初始平均动脉压(MAP)目标定为65 mm Hg,而不是更高的MAP目标。但是,65试验提示,60~65mm Hg这一较低目标值对某些患者可能是安全的。在此项纳入2,600例年龄≥65岁血管舒张性休克患者的试验中,根据随机分组结果,允许有低血压(MAP目标值,60~65 mm Hg)与常规治疗相比,可减少血管加压药用量,并降低90天内的校正后死亡率(校正后比值比,0.82;95%置信区间[CI],0.68~0.98)。
除MAP外,乳酸水平和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也提供了指导复苏和血管加压药剂量的信息。对4项小型试验进行的荟萃分析表明,除MAP目标外,将降低血清乳酸水平作为复苏目标与死亡率降低相关。在ANDROMEDA-SHOCK试验中,42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毛细血管再充盈指导的复苏或乳酸指导的复苏。MAP达到或超过65 mm Hg,但所分配复苏方法仍无效的患者可补充更多液体、设定更高MAP目标值和使用正性肌力药。被分配接受毛细血管再充盈指导复苏的患者的死亡率在数字上低于被分配接受乳酸指导复苏的患者(34.9% vs. 43.4%;P=0.06),贝叶斯再分析显示,在多种假定概率分布中,毛细血管再充盈指导复苏降低死亡率的概率超过90%。对于接受抗微生物剂、补液和血管加压药治疗后临床轨迹仍在恶化的患者,必须重新考虑感染控制问题,并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更广谱的抗微生物剂、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更好地确定感染部位或采取控制感染源头的干预措施。
脓毒症不仅是危及生命的急性疾病,还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包括认知障碍、功能障碍以及新发或恶化的慢性疾病。在老年人中,因脓毒症住院治疗与新发功能受限(如无法独立洗澡或穿衣)以及中度至重度认知障碍发生率也会大幅增加(住院前6.1% vs. 住院后16.7%)相关。小儿脓毒症后的长期并发症也很常见。在一个由389名感染性休克患儿组成的前瞻性队列中,35%的存活患儿在1年后仍未恢复基线时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