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麻醉分会. 微创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5,45(07):790-801. DOI:10.3760/cma.j.cn131073-20250423-00703
通信作者 不需切开全部胸骨的微创手术已成功应用于大多数类型的心脏外科手术,并取得了不劣于传统手术方式的效果,在整体心脏外科手术中占比逐年升高。微创心脏外科手术需要借助外周体外循环插管、肺隔离等特殊技术来实施,微创切口也影响了手术暴露,这增加了术中器官保护及围手术期管理难度。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麻醉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基于目前证据以及临床实践经验,为微创心脏外科手术的安全实施、优化围手术期管理以及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的相关措施作出推荐。
微创心脏手术(MICS)是指通过胸壁小切口进行的心脏外科手术,无需切开全部胸骨,手术入路包括侧胸小切口、全胸腔镜辅助、机器人辅助以及胸骨部分切开。随着技术的进步,MICS已成功应用于心脏瓣膜修复术、瓣膜置换术、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心脏外科手术,并取得了不劣于传统手术方式的效果。MICS集合了最小化的手术创伤、美容、保留胸廓完整性,以及可早期进行康复活动等优势,有助于加快呼吸功能恢复和身体状况改善,为生活质量快速恢复创造了条件,与目前流行的加速术后康复理念相契合。MICS日渐受到医师与患者的青睐,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占比逐年升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成人心脏手术数据库显示,2021年有8 730例患者因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拟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中超过40%的手术是通过侧胸小切口或在机器人辅助下进行的。2020年我国共进行了65 822例心脏瓣膜手术,其中体外循环下微创心脏瓣膜手术为7 638例(11.6%)。2021年微创瓣膜手术例数(10 831例)和占比(14.1%)进一步增加。 与传统心脏外科手术相比,MICS需要借助经外周血管通路建立体外循环、肺隔离等特殊技术来实施,微创切口也对手术暴露有较大影响,这增加了麻醉管理及器官保护的难度。为此,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麻醉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基于目前相关证据及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MICS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供相关专业医护人员参考。
共识的制订过程
本共识制订基于2022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麻醉分会发起,并由学会组织领域内相关专家参与制订。本共识专家组共48名专家,其中麻醉学专家44名,麻醉学兼重症医学专家3名,心脏外科学专家1名。 临床问题的遴选和确定:通过查阅相关指南、专家共识及临床工作经验,针对MICS围手术期管理相关策略初步拟定了18个临床问题,以在线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研。收集汇总了22名专家的反馈意见,最终遴选出涉及6大方面的10个临床问题。 证据的检索:检索数据库包括Medline、Embase、CENTRAL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检索截止日期为2024年10月。中文检索关键词包括微创心脏手术、外周体外循环、肺隔离、围术期管理、术后加速康复、肺保护通气、单侧肺水肿、快通道心脏麻醉、区域阻滞。英文检索关键词包括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peripheral cardiopulmonary bypass、lung isolation、perioperative management、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unilateral pulmonary edema、fast track cardiac anesthesia、regional anesthesia。对于MICS证据较少的临床问题,也参考了常规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管理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以及胸科手术的相关研究。
共识推荐意见的形成:本共识使用欧洲心脏协会制定的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分类方法(见表1),对各个临床问题的相关证据进行系统评价,证据等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并基于证据给出推荐意见,推荐强度分为Ⅰ、Ⅱa、Ⅱb、Ⅲ四个级别。运用德尔菲法,以会议和邮件方式征询参与本共识制订的专家组成员意见,进行2轮匿名投票表决。若条目最终超过80%的同意率,则纳入推荐意见。对于投票通过的意见撰写成文,经专家组审阅并修改后定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