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5-11-5 00:40 编辑
欧洲复苏委员会(ERC)与欧洲重症医学会(ESICM)联合发布《2025年复苏后监护治疗指南》,这是继2015年、2021年后的第三次合作,整合了最新临床证据,为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后管理提供权威指导。
1、立即启动ABCDE流程 高级气道管理、目标氧饱和度94%~98%、维持平均动脉压>60–65 mmHg。 2、优先冠脉造影 心电图ST段抬高或高度怀疑冠脉闭塞者,应立即行冠脉造影。 3、体温控制新标准 昏迷患者积极预防发热,目标体温≤37.5℃,不再强调常规低温治疗。 4、多模态预后评估 结合临床检查、脑电图、生物标志物(如NSE)、影像学等,避免单一指标误判。 5、早期康复与随访 出院前评估功能障碍,3个月内随访筛查认知、情绪、疲劳等问题。
临床检查:瞳孔反射、角膜反射、肌阵挛状态等。 电生理与影像: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CT/MRI。 生物标志物:NSE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强调:排除镇静药物干扰,72小时后开始评估。
通气目标:正常碳酸血症(PaCO₂ 35–45 mmHg),肺保护性通气。 循环支持:避免低血压,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心律失常:按病因处理,不常规预防性使用抗心律失常药。
镇静:使用短效药物,每日中断以评估神经功能。 营养:从低速率肠内营养开始。 应激性溃疡预防:推荐用于高危患者。 抗生素:不常规预防使用,仅在怀疑感染时启用。
撤除生命支持需与预后评估分开,考虑全身状况、患者意愿等。 所有死亡患者应评估器官捐献可能性,符合法律与伦理要求。
包括毒理学、基因检测、心脏MRI、设备数据提取等。 确诊遗传病者应进行家族基因筛查与长期随访。
建议将非创伤性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转运至心脏骤停中心,建立区域救治网络。
2025版指南更强调个体化、多模态、系统性的复苏后管理,从急救到康复,全面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欧洲复苏委员会(ERC)与欧洲重症医学会(ESICM)联合制定了成人复苏后监护治疗指南,该指南以国际复苏联盟(ILCOR)发布的《心肺复苏科学救治建议国际共识》(CoSTR)为基础。指南内容涵盖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心脏骤停病因诊断、氧合与通气控制、冠脉再灌注、血流动力学监测与管理、癫痫控制、体温控制、重症监护综合管理、预后评估、远期结局、康复和器官捐献等等。儿童复苏后监护治疗的相关内容,详见《ERC 2025指南:儿科生命支持》。
关键词: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心脏骤停;急性冠脉综合征;昏迷;体温;预后;康复;组织与器官获取
2015年,ERC与ESICM首次联合制定了复苏后监护治疗指南,该指南同步发表于《Resuscitation》与《Intensive Care Medicine》期刊。2025年指南是双方第三次合作的成果,其纳入了2021年上一版指南发布以来的最新研究证据。指南涵盖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氧合与通气控制、血流动力学目标、冠脉再灌注、体温控制、癫痫控制、预后评估、远期结局和康复等主题。该指南核心信息见图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