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5-11-15 23:49 编辑
胸腰筋膜平面(thoracolumbar interfascial plane, TLIP)阻滞最早由Hand等于2015年依据腹横肌平面阻滞的原理提出,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L3椎体旁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筋膜平面,通过阻滞穿过此平面的腰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发挥腰背部镇痛作用。Ahiskalioglu等于2017年根据超声下髂肋肌相较于多裂肌更易辨识的特点,将局部麻醉药注入髂肋肌与最长肌之间筋膜平面,称为改良TLIP阻滞;因其注射位点相较于传统TLIP阻滞偏后正中线外侧,也被称为外侧TLIP阻滞。改良TLIP阻滞超声图像更清晰,操作更简单,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近年来,超声引导下TLIP阻滞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增多,有学者将一系列针对脊神经后支的筋膜平面阻滞统称为脊柱旁筋膜平面阻滞,包括TLIP和改良TLIP阻滞、颈段多裂肌平面阻滞、颈段颈半棘肌平面阻滞、颈段头半棘肌平面阻滞、胸段多裂肌平面阻滞及胸段最长肌平面阻滞,其在脊柱手术的术中、术后镇痛及慢性颈、胸、腰背痛的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共识涵盖了TLIP阻滞的相关解剖特点、不同入路阻滞方法、阻滞范围、常用麻醉药物的用法用量、并发症以及临床应用等,并提出了10条推荐意见,为TLIP阻滞在脊柱手术围手术期镇痛及慢性疼痛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临床医师可通过此共识,更合理地应用TLIP阻滞,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的理念下为围手术期患者提供更科学的镇痛管理策略。本共识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和医学责任认定依据,不具强制性,供麻醉科医师、疼痛科医师及相关科室医师参考。
共识制定方法与流程
本共识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http://www.guidelines-registry.org)完成双语注册,并已在该注册平台备案指南计划书。共识制定方法和步骤参考WHO Handbook for Guideline Development, 2nd Edition制定基本原则和方法,并遵循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AGREE)条目制订。
于2024年2月发起制订《胸腰筋膜平面阻滞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为专家共识),设立专家共识工作小组,具体划分工作组(专家委员组、外部专家评议组、编写组及秘书组)。专家委员会由疼痛学、麻醉学和共识制订方法学专家组成。秘书组由具有丰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经验的麻醉科医师组成,负责撰写计划书及完善利益冲突声明收集的相关工作,组织小范围的专家访谈,协调专家组确立共识主题。共识制订组所有成员均接受了指南制订方法的原则和流程等内容的培训,确保共识制订工作顺利进行。共识撰写流程图如图1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