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0.16恰逢中国重阳节,重阳节在中国又称之为敬老节,登高节。昨天,在过中国敬老节,尊敬与感恩老人的同时,作为一名麻醉医生同时应该知道这一天还是吸入麻醉纪念日,让我们一同回忆164年前的今天,一同感恩麻醉的老前辈,不论是国外的麻醉老专家,还是国内的麻醉老专家、老前辈,以及许许多多支持麻醉事业发展的普通麻醉工作者。我们的麻醉事业能有今天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众多海内外麻醉老同仁的辛勤工作和无私的风险。正是因为了这些老前辈的奠基性工作,我们的麻醉事业才登上了今天的高山!
重阳节恰逢10.16,沉思片刻,再次分享国内麻醉老前辈邓硕曾老师在四年前的一篇美文。
1846年10月16日,美国麻省总医院Bulfinch住院大楼顶层的圆形手术示教室里有一场精彩的手术表演正准备上演,示教室里坐满了充满好奇与怀疑的医学专家、普通医师及医学生。此次的主刀医师是当时著名的外科医师John Collins Warren,将对一名名叫Gilbert Abbott的画家行下颌部血管瘤切除术。但表演由于一个人的迟到还未开始,这个人名叫William T.G. Morton,是一名牙科医师。正是因为他向Warren医师推荐有让患者手术时无痛苦的方法,才有了今天的这场手术表演(图1)。
在这以前,患者手术时难以忍受的疼痛与外科医师的手术刀紧密相随。所以很多医学专家和医师特意前来观看这场表演,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认为Morton在骗人。而且Morton迟迟未到,甚至最后,大家都想他可能不会出现。可是,最终Morton来了,带来了一个由圆形玻璃容器以及与它相连的管子组成的装置,玻璃容器中装有一些被浸泡过的海绵(图2)。于是手术开始,Morton将管子递给患者,让其吸入玻璃容器里的东西。4至5分钟后,患者好像睡着了。接下来,Warren医师很顺利地切下了血管瘤。让Warren和其他在场的医师吃惊的是,患者并未出现以往手术中出现的痛苦挣扎和哭喊。在苏醒之后,Abbott告诉周围好奇而又怀疑的医师和医学生,整个过程他并未感觉到疼痛。
在Abbott被送出手术室后,Warren医师转身面向围观者,缓缓说道:“先生们,这不是欺骗(Gentlemen, this is no humbug)”。随着这句名言的诞生,一个崭新的医学时代开始了。
Morton给患者吸入的是乙醚,这次表演开创了全身吸入麻醉的新纪元,同时也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医学时代。在纪念吸入麻醉之际,我们一方面怀念老一代麻醉学家的艰苦创业,同时也立志为未来麻醉学的发展作贡献。如今麻醉已跨入新时代,麻醉学已由临床麻醉发展成为危重医学和疼痛治疗等综合性的学科,建立起老中青结合,庞大的临床、教学和科研队伍,并提出了构建“无痛医院”的奋斗目标。
回顾吸入麻醉走过的一百多年,感谢先辈为我们打下的良好基础,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解决吸入麻醉与静脉麻醉的问题,开发麻醉新药(如氙气),找到衡量麻醉深度的方法,研究困难插管和困难气道处理,寻找全麻与局麻结合的途径及辅助用药,适应日间手术(day surgery)和无痛内镜检查日益增多的需求,保证患者的安全。
看完文献,笔者深思片刻。前段时间,和科室一名新进的麻醉医生(非麻醉专业硕士)闲谈,她说麻醉专业做科研是不是就是都在做药理或只能做药理的研究?我无法回答,再有前阵日子,一名外科副主任医生谈到,这些年来麻醉学科的发展就是依赖于药理学与材料学科的进展,目前麻醉根本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如全麻机制等,此外,麻醉在国内与ICU\疼痛学科的发展关系?是进步和倒退?
不知道我们这个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继续繁荣?走入瓶颈?逐渐萎缩?
现实生活是目前国内麻醉行业工作者对未来还是悲观为主!我们也许站在与过去的比较起来,很是沾沾自喜,但是我们站在我们周围学科周围,还是悲观,我们在发展,人家也在发展。就像中国的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不会缩小,而是拉大。上海也在发展,青海也在发展,哪个城市发展更快,很明显!
好多行业都有了自己的纪念日,如爱眼日,爱耳日,结核病控制日等等,我们麻醉医生有自己的什么纪念日?老百姓知道吗?麻醉科普的宣传任重道远!麻醉科与其它科室差距仍然很大,我们仍然不能居功自傲!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