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麻醉 视频 中级
查看: 1064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学指南] 英国困难气道学会:英国DAS气管拔管指南(中英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4 20:0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racheal extubation is a high risk procedure in anaesthesia and critical care. Until now most guidelines have focused on intubation, with little to guide the process of extubation. Complications may relate to the following issues:

  • Exaggerated reflexes – laryngospasm (which can lead to both hypoxia and negative pressure pulmonary oedema) and bronchospasm
  • Reduced airway reflexes
  • Dysfunctional laryngeal reflexes
  • Depletion of oxygen stores at extubation
  • Airway injury
  • Physiological compromise in other systems
  • Human factors

The goal is to ensure uninterrupted oxygen delivery to the patient’s lungs, avoid airway stimulation, and have a back-up plan, that would permit ventilation and re-intubation with minimum difficulty and delay should extubation fail.

The
Difficult Airway Society
has now publishe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racheal extubation, describing four steps:

Step 1: plan extubation.

Step 2: prepare for extubation.

Step 3: perform extubation.

Step 4: post-extubation care: recovery and follow-up.

During step 3, emphasis is on pre-oxygenation, positioning, and suction. This is followed by simultaneous deflation of the tracheal tube cuff and removal of the tube at the peak of a sustained inflation. This generates a passive exhalation, which may assist in the expulsion of secretions and possib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laryngospasm and breathholding.

The guideline refers to low-risk and at-risk extubations. ‘Low-risk’ (routine) extubation is characterised by the expectation that reintubation could be managed without difficulty, if required. ‘At-risk’ means the presence of general and/or airway risk factors that suggest that a patient may not be able to maintain his/her own airway after removal of the tracheal tube. ‘At-risk’ extubation i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rn that airway management may not be straightforward should reintubation be required.

These guidelines are written for the peri-operative patient but the text contains some interesting points that are pertinent to the ED or ICU patient. Some simple algorithms are presented:



楼主热帖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x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0:02:36 | 只看该作者
  气管拔管是麻醉的高风险期。拔管时发生的绝大部分问题性质都比较轻微,但是这些小而多的问题也可能导致损伤甚至死亡。在许多国际性的气道管理指南中都提及过拔管策略,但是都未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讨论,而且其策略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困难气道患者的气管拔管。2012年,英国困难气道学会更新了成人围术期气管拔管安全管理指南。该指南讨论了拔管期和恢复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拔管策略和方法。它着重于强调计划和准备工作,并包括临床上使用的技术和拔管后处理建议等。本文对该指南部分内容进行选译,结合之后的指南解读一文,供广大麻醉医师学习与讨论。
  目前很难有对每位患者实施“一刀切”的拔管策略,但普遍认为,良好的准备是气道管理及为每位患者实施合理拔管策略成功的关键。指南的核心内容是它的基本原则。指南提出,拔管是一个选择性过程,计划和实施操作非常重要,目标是确保氧供不中断,避免气道刺激,并且需要指定备案,使得拔管有退路,在拔管失败能后快速有效地恢复通气或进行重插管。指南提出的拔管步骤包括以下四步:
一、计划拔管(Plan Extubation)
  拔管计划应该在麻醉诱导前制定,并在实施拔管前进行全面审查。该计划应该包括气道和一般危险因素评估,回答以下问题可以帮助麻醉医师在制定策略前判断拔管是“低风险”还是“高风险”:第一,是否存在气道危险因素,例如在诱导时气道是否正常;气道是否发生变化。第二,是否存在一般危险因素。
  低风险拔管(处理流程如图1)是指比较一般的拔管,这种气道在诱导时期表现正常,一直到手术结束也保持正常,并且不存在一般危险因素。高风险拔管(处理流程如图2)是指可能存在潜在并发症风险的拔管,其气道风险因素包括:第一,术前困难气道与饱胃;第二,术中气道恶化(血肿、水肿和手术致解剖异常);第三,术后插管/气切受限(颌骨内固定、颈椎内固定等)。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0:03:08 | 只看该作者

  相关链接:气管拔管操作规范(新英格兰杂志)


NEJM 1月15日发表了一篇关于气管拔管的视频及图文介绍,详细介绍了气管拔管的相关注意事项及处理规范。原文作者为: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大学医学中心麻醉科的Ortega博士及其同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4#
发表于 2014-1-29 13:10:46 | 只看该作者
拔管前的肺保护策略很重要,尤其对于可能发生拔管后并发症的患者,应做为常规拔管前操作不断实施并强化。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5#
发表于 2014-1-30 17:16:32 | 只看该作者
拔管前膨肺?!想想不错,也有道理。

 小技巧:普通会员如何送鲜花?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6#
发表于 2014-2-12 22:34:35 | 只看该作者
  2012年,英国困难气道学会更新了成人围术期气管拔管安全管理指南。该指南讨论了拔管期和恢复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拔管策略和方法。它着重于强调计划和准备工作,并包括临床上使用的技术和拔管后处理建议等。本文对该指南部分内容进行选译,结合之后的指南解读一文,供广大麻醉医师学习与讨论。 ...
论坛助手 发表于 2014-1-24 20:02
请问这个指南应该是2014年新发布的指南吧?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7#
发表于 2014-4-9 21:4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论坛助手


   有一个疑问:在拔管时,套囊是否要完全抽瘪,还是余留适量气体 ?我感觉余留适量气体,在呼吸道正压下拔管,更有利于清除声门下、套囊上的分泌物。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8#
发表于 2014-5-27 09:35:37 | 只看该作者
路过学习,本人拔管时还是将套囊抽瘪,吸痰管置入气管插管内再拔出,认为这样更安全些,不对之处请指教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9#
发表于 2014-9-13 15:35:05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接受国外先进的做法;国外的步骤往往经过临床和大学专题组的研究,更为可信!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0#
发表于 2017-10-29 19:01:04 | 只看该作者
很有用,先马住,视频有网了再看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1#
发表于 2017-10-30 20:39:01 | 只看该作者
mark!等下仔细阅读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搜索 官方QQ群

QQ|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2-2 15:27 , Processed in 0.209814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