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来源:大查房网站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Goldenberg医师等进行了一项综述,概述了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背景和现状、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和手术室通气策略的差别、手术室和围术期患者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制定等方面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该综述于2014年7月发表于《麻醉学》(Anesthesiology)杂志上。
目前,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显示术中使用低潮气量(VT)通气可改善患者术后转归。已知针对患急性肺部疾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哮喘,且需要入住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使用低VT通气可提高存活率。由于低VT通气策略可以减少医疗费用,且面向于所有麻醉医师,因此许多研究者建议术中实施VT标准化管理。全世界每年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的患者数量将近2.5亿,低VT通气策略的广泛实施将引起全球范围内临床实践的巨大变革。此外,全身麻醉后患者的病死率和死亡率均较低,因此风险-受益分析具有复杂性。患者基线风险与从通气策略中受益的相关性见图1和图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jpg (72.92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2015-4-7 22:33 上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jpg (163.46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2015-4-7 22:33 上传 ICU外的肺保护性通气已知高通气压力或高VT可导致接受机械通气患者(患新生儿期肺疾病、慢性肺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或ARDS)发生肺损伤,且可能降低患者存活率。在上述疾病中,由于ARDS与死亡率、医疗保健支出、幸存者的长期残疾相关,且患ARDS的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机械通气,因此应对ARDS患者给予特别关注。 由过度机械通气引起的典型的气压性损伤会导致气体渗漏,如气胸。尽管这在卧床患者中相当常见,但是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后果具有潜在危险性。2000年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低VT通气可以提高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的存活率。该研究结果是此领域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即将低VT通气作为ARDS患者机械通气的标准治疗方案。除外低VT通气策略,实验室的研究数据已证实了另外一项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即维持肺容量。这通过肺复张策略实现,并通过呼出气[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维持呼吸机压力。维持肺容量可以减少肺泡萎陷的数量,从而减少肺内分流,并促进吸入性VT更均匀的分配。 健康肺保护性通气的背景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近2.5亿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在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中,相比于ARDS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的患者占更大比例。但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并没有广泛应用于麻醉。若ICU的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转而用于手术室,大量的患者将会从中受益。但是,当考虑到将ICU的保护性通气策略用于手术室时,需权衡患者因素,即:手术室患者的肺通常为正常肺,而ARDS患者却相反。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56例行开腹手术的患者,比较了标准通气管理(VT,9 mL/kg理想体重;PEEP,0 cm H2O)和保护性通气管理(VT,7 mL/kg理想体重;肺复张和PEEP)。结果显示:低VT通气和肺复张的联合使用可改善患者中期转归,如肺不张、肺氧合作用和肺部感染,部分有益效应可持续5 d。另外一项纳入101例患者的双盲对照研究探讨了不同水平VT对患者的影响。试验组接受VT的标准为:6 mL/kg预计体重,对照组接受VT的标准为:12 mL/kg预计体重。两组患者的维持肺容量较小且无差异,标准为:PEEP,5 cm H2O。上述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并没有使患者受益,低VT通气反而导致术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和5 d后出现进行性肺不张。综合上述两项试验,可得出如下结论:在患者全身麻醉手术中,联合使用肺复张法和低VT通气策略可以使患者受益;单独使用低VT通气策略反而会导致患者出现进行性肺不张,从而降低患者的肺顺应性并影响肺氧合作用。 腹部手术患者的保护性通气策略一项最新研究纳入了400例患者,入选标准如下:行腹部手术、手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较高、术中接受低VT通气策略和肺复张。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试验组(低VT通气、肺复张/30 min、PEEP)和对照组(标准VT通气),并在术后第7天测定其复合性主要转归,包括肺部和肺外事件。该研究结果显示,主要转归减少比例超过60%(试验组:21/200,对照组:55/200)。此外,相比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无创性通气频率和脓毒症的发生率均较高,住院时间较长。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虽然研究结论显示低VT通气策略是有益的。但是,低VT通气策略、PEEP和肺复张联合使用时才证明对患者有益,而不是单一策略。第二,该研究的效力量(effect size)非常大。就多因素病因学研究而言,任何一项干预措施的效力量均为适度,人群因素的不均衡性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了影响。 ICU与手术室的差别ICU和手术室的差别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通气管理。在手术室,患者的肺通常正常、顺应性较强、较易氧合。此外,重要的手术事件是可预测或可控的,专科医师或麻醉医师均可单独处理所有相关事宜。术中PEEP很少用于付诸实践,最终使用何种措施需预先跟患者商量后做出决定。总之,在考虑将ICU的通气策略应用于手术室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策略。 先前围术期干预措施Futier医师观察到上述通气策略因其显著的治疗效应,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多数手术患者。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具体原因至少有以下两项:第一,保护性通气治疗策略即低VT通气和肺复张的联合使用,花费较少,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死亡率,同时无不良反应。大多数医师希望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的实践技能变革尽快用于临床。但是,既往的若干事例提醒各位医师不要根据单独一项试验结果而立即做出临床实践的改变。需在不同人群中重复证实试验结果的有效性,这点非常重要。 第二,已知研究结果显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使患ARDS的危重病患者受益,但是对肺部正常手术患者的影响却值得怀疑。的确,在两类不同的人群中,保护性通气策略的风险-受益分布不可能相似。患ARDS的患者已经存在肺损伤,但是择期手术后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总体风险则较低,为1.5%。因此,相比于危重病患者,手术患者接受保护性通气策略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对概率较高。而当患者风险的总体水平较低时,治疗的有害影响则占主导地位。 最新进展总之,研究者认为如何进行术中通气是一个重要问题,需从基础理论、证据、经验等方面均衡考虑。但是,目前最理想的术中通气策略尚属未知。ICU临床经验,加上大量实验室数据和临床研究,为在该领域开展大规模研究提供了支持。此外,在研究的设计和报告过程中,应详细记录VT和肺复张的干预措施。幸运的是,大规模的围术期临床团队拥有开展这类研究的能力。部分麻醉医师认为目前已有充分证据支持临床实践的变革,但是研究者建议该部分麻醉医师且需根据不同患者人群采取相应的通气策略。(出自大查房网站 新青年麻醉论坛)
0.jpg (72.92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2015-4-7 22:33 上传
0.jpg (163.46 KB, 下载次数: 18)
ICU外的肺保护性通气
已知高通气压力或高VT可导致接受机械通气患者(患新生儿期肺疾病、慢性肺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或ARDS)发生肺损伤,且可能降低患者存活率。在上述疾病中,由于ARDS与死亡率、医疗保健支出、幸存者的长期残疾相关,且患ARDS的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机械通气,因此应对ARDS患者给予特别关注。
由过度机械通气引起的典型的气压性损伤会导致气体渗漏,如气胸。尽管这在卧床患者中相当常见,但是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后果具有潜在危险性。2000年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低VT通气可以提高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的存活率。该研究结果是此领域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即将低VT通气作为ARDS患者机械通气的标准治疗方案。
除外低VT通气策略,实验室的研究数据已证实了另外一项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即维持肺容量。这通过肺复张策略实现,并通过呼出气[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维持呼吸机压力。维持肺容量可以减少肺泡萎陷的数量,从而减少肺内分流,并促进吸入性VT更均匀的分配。
健康肺保护性通气的背景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近2.5亿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在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中,相比于ARDS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的患者占更大比例。但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并没有广泛应用于麻醉。若ICU的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转而用于手术室,大量的患者将会从中受益。但是,当考虑到将ICU的保护性通气策略用于手术室时,需权衡患者因素,即:手术室患者的肺通常为正常肺,而ARDS患者却相反。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56例行开腹手术的患者,比较了标准通气管理(VT,9 mL/kg理想体重;PEEP,0 cm H2O)和保护性通气管理(VT,7 mL/kg理想体重;肺复张和PEEP)。结果显示:低VT通气和肺复张的联合使用可改善患者中期转归,如肺不张、肺氧合作用和肺部感染,部分有益效应可持续5 d。另外一项纳入101例患者的双盲对照研究探讨了不同水平VT对患者的影响。试验组接受VT的标准为:6 mL/kg预计体重,对照组接受VT的标准为:12 mL/kg预计体重。两组患者的维持肺容量较小且无差异,标准为:PEEP,5 cm H2O。上述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并没有使患者受益,低VT通气反而导致术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和5 d后出现进行性肺不张。综合上述两项试验,可得出如下结论:在患者全身麻醉手术中,联合使用肺复张法和低VT通气策略可以使患者受益;单独使用低VT通气策略反而会导致患者出现进行性肺不张,从而降低患者的肺顺应性并影响肺氧合作用。
腹部手术患者的保护性通气策略
一项最新研究纳入了400例患者,入选标准如下:行腹部手术、手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较高、术中接受低VT通气策略和肺复张。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试验组(低VT通气、肺复张/30 min、PEEP)和对照组(标准VT通气),并在术后第7天测定其复合性主要转归,包括肺部和肺外事件。该研究结果显示,主要转归减少比例超过60%(试验组:21/200,对照组:55/200)。此外,相比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无创性通气频率和脓毒症的发生率均较高,住院时间较长。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虽然研究结论显示低VT通气策略是有益的。但是,低VT通气策略、PEEP和肺复张联合使用时才证明对患者有益,而不是单一策略。第二,该研究的效力量(effect size)非常大。就多因素病因学研究而言,任何一项干预措施的效力量均为适度,人群因素的不均衡性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了影响。
ICU与手术室的差别
ICU和手术室的差别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通气管理。在手术室,患者的肺通常正常、顺应性较强、较易氧合。此外,重要的手术事件是可预测或可控的,专科医师或麻醉医师均可单独处理所有相关事宜。术中PEEP很少用于付诸实践,最终使用何种措施需预先跟患者商量后做出决定。总之,在考虑将ICU的通气策略应用于手术室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策略。
先前围术期干预措施
Futier医师观察到上述通气策略因其显著的治疗效应,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多数手术患者。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具体原因至少有以下两项:
第一,保护性通气治疗策略即低VT通气和肺复张的联合使用,花费较少,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死亡率,同时无不良反应。大多数医师希望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的实践技能变革尽快用于临床。但是,既往的若干事例提醒各位医师不要根据单独一项试验结果而立即做出临床实践的改变。需在不同人群中重复证实试验结果的有效性,这点非常重要。
第二,已知研究结果显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使患ARDS的危重病患者受益,但是对肺部正常手术患者的影响却值得怀疑。的确,在两类不同的人群中,保护性通气策略的风险-受益分布不可能相似。患ARDS的患者已经存在肺损伤,但是择期手术后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总体风险则较低,为1.5%。因此,相比于危重病患者,手术患者接受保护性通气策略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对概率较高。而当患者风险的总体水平较低时,治疗的有害影响则占主导地位。
最新进展
总之,研究者认为如何进行术中通气是一个重要问题,需从基础理论、证据、经验等方面均衡考虑。但是,目前最理想的术中通气策略尚属未知。ICU临床经验,加上大量实验室数据和临床研究,为在该领域开展大规模研究提供了支持。此外,在研究的设计和报告过程中,应详细记录VT和肺复张的干预措施。幸运的是,大规模的围术期临床团队拥有开展这类研究的能力。部分麻醉医师认为目前已有充分证据支持临床实践的变革,但是研究者建议该部分麻醉医师且需根据不同患者人群采取相应的通气策略。(出自大查房网站 新青年麻醉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打开手机版网站
|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2-3 22:55 , Processed in 0.288258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