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nes.dxy.cn/bbs/topic/33187275 转帖,非原创!
由“舒适化医疗”想到的: 前两天看到新青年麻醉论坛一个国内专家讲座:关于国内麻醉的如火如荼开展 “舒适化医疗”方面专题。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学术探讨,如有冒犯,希望尤其是国内专家多包涵。 我认为“舒适化医疗”本身是个伪概念。微信摘录关于其概念如下:“所谓舒适化医疗,就是患者在整个 就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悦感、无痛苦感和无恐惧感。心理上的愉悦和无痛苦、无恐惧源自于医护人员的良好态度和就医环境。而生理上的愉悦和无 痛苦、无恐惧则与我们麻醉医生提供的无痛化服务息息相关了。”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可以享受“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悦感、无痛苦感和无恐惧感”,而事实上人体是极其复杂的,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人类处理疾病的手段极其有限,就像100多年前的特鲁多医生所说:“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尽管100多年前与现代医疗条件无法相比,但这句话今天仍然适用。我们不能过度夸大医疗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而忽视病人本身的感受,医生大多作为健康人,没有经历作为患者的所感受的痛苦,脱离患者切身感受而谈“舒适”是不合时宜的。 何为“舒适”,在老百姓(包括作为具有医学背景的我,当然对麻醉我也有所了解)看来,我们和家人、友人出去度假,徜徉于迈阿密的阳光与海滩,欣赏远处美景与美女,可谓“舒适、享受”(enjoy life)。而医疗本身远达不到病人享受“舒适”的期望值,(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患者由于疾病而就医,而入院,绝大多数经历了疾病的折磨和困扰(无论外科、内科疾病),所有的医务人员应该换位思考,对病人应具有非常的同情心(医生起码条件),医生只能尽可能减轻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我相信麻醉是所有医疗活动中的一部分(尽管非常重要),也不可能提供整个就医过程中“舒适化”。麻醉尽管是手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患者在术前疾病的折磨、术中麻醉提供无痛,术后镇痛,但术后疾病的康复有时也是一个极其漫长的、甚至对病人来说是一个煎熬的过程。麻醉尽管非常重要,但对手术病人来说,其仅仅是疾病康复的漫长过程中极其“短暂”的中间环节,对病人整个就医过程而言,患者经历病痛折磨,无论患者多乐观,患者很难仅仅从麻醉过程中达到所谓“舒适化医疗”的体验。即使“麻醉全程舒适化,也不可能代表医疗的舒适化”,更何况,麻醉也具有挑战性,充满风险与未知。当然有人提出产科无痛、胃肠镜的检查等,产科一类特殊人群,大部分是健康人群,麻醉解决患者无痛,提供患者实现作为母亲的幸福感而无痛苦,举家其乐融融,可谓“舒适化典范”,但我们仍然要强调医疗的风险与未知(包括麻醉)。 因而,提出“舒适化医疗”脱离患者切身感受而不切实际的(无论中国还是美国),达不到的。而在中国危害更大,中国历来受“人定胜天”思想的影响,过度夸大“人、科技”作用,普遍存在夸大认为医疗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认为医生是万能的,而出现“天使”、生命的守护“神“之类,过度神化医疗职业媒体舆论宣传(其实对医务人员是极其有害的),目前老百姓认为:去医院看病就要治好,治不好有不适就怪罪医生,我们的政府也包括部分医生自己也在鼓吹医疗的伟大,包治百病,过度夸大疗效,而不承认医疗的缺陷和风险,提出”舒适化医疗“,无形之中提高患者的期望值,尤其在国内目前医患矛盾中(,一旦出现医疗事故,会激化医患矛盾,出现仇恨,出现砍杀医生。目前国内医患矛盾剧烈,因而降低患者的期望值非常重要(这在一些西方国家做的非常好),承认医生不是万能的,承认医疗本身具有缺陷性,并不完美,也不可能像在家里享受生活一样”“舒适化”(尽管存在,也是绝少数情况),大多是痛苦的经历,医生(我们也很同情和抱歉)只是尽可能帮你减轻疾病的痛苦。这一点非常重要,就像100多年前的特鲁多医生所说:“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目前也具有现实意义。希望我们国内的同行不要跟风(引力波、脑计划、癌症登月计划、精准医疗),炒概念,提出一些目标,一定要切合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