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麻醉 视频 中级
查看: 1322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决定腰麻平面的因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3 22:3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决定腰麻平面的因素
转丁香园
范围:腰麻,或是CSEA中腰麻成分(不包括硬膜外注液)。

目标:麻醉平面。

探讨内容:
影响平面的因素,非单一考虑,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理想:
通过讨论可以明确腰麻平面相关理论,避免单纯依靠病例数积累的经验,帮助年轻医生迅速提高腰麻平面控制能力,提高临床麻醉技能,更安全、高效工作,服务患者。

腰麻,即为蛛网膜下腔阻滞,方法为将局麻药液注入蛛网膜下腔。因成人脊髓最低一般为L1下缘,故成人多于L 2-3、L 3-4间隙穿刺;2岁内小儿因脊髓下缘可至L3,所以穿刺位置为L 3-4以下。穿刺位置髓腔内为马尾神经,有时可出现异感,但损伤可能性小。简单基础,方便大家进入状态。

相关因素汇总:穿刺间隙、注药速度、药物剂量、药物浓度、药物容量、药物比重、体位、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穿刺针规格、穿刺针开口类型、穿刺针与矢状线夹角、正中或侧入、是否单侧腰麻,脊柱有无畸形。

腰麻大致相关术种:下肢手术、髋部手术、盆腔手术、下腹部手术(子宫、卵巢、阑尾、剖宫产),每类手术都有要求的阻滞范围,达不到阻滞平面,病人会出现肌松不良、牵拉反应、甚至疼痛存在,但相对过高的平面,不仅有限的药物分布不合理,而且会存在潜在的呼吸循环影响,给病人带来危险,比如没必要小腿手术平面到T6的,剖宫产也没的必要非要到T4。

因为临床实践机会少,日常接触多为重比重,病种基本为下肢、阑尾、剖宫产、子宫肌瘤、子宫全切病人,所以体会和理解会有不全面和偏差之处,请诸位战友和前辈多多包涵。因此话题不好系统论述,只采取分条叙述,以方便大家逐条剖析。

1、腰麻总的来说是由蛛网膜下端注入的药液在蛛网膜下腔的分布的问题。注入点药液浓度最大,随着药物移动和弥散,浓度逐渐减小,高平面处(T4、T6)往往作用维持时间短,平面由上向下退,所以同等剂量下肢手术作用时间明显长于下腹部手术。这样就要求把有限的药物准确分布在需要的范围以改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就是平面调控的目的和意义,调控的就是药物在蛛网膜下腔分布的范围。

2、穿刺间隙。正确理解脊柱生理曲度,平卧位L3最高,重比重药液以此为分水岭,向两侧移动,调节床位可影响移动的速度和程度,但除非角度大于生理曲度,否则难改变分水岭现象,据此可以解释为何L 3-4 注药调节平面头低位仍不理想,头低的程度不足以使向骶部运动的药液回向头部,或是时间较长,距离较远,虽然头低很明显,但错过了时机。

3、注药速度。重比重时,如果病人床位始终水平,最终平面和推注速度关系不大。平面取决于药物依赖比重自移动的范围。床位可明显影响这一过程,如果注药时头高位超过15度并在平卧后保持头高,那么即使是很快的推注,也难获得高的平面。L 2-3穿刺,即使注药很慢,平卧后非头高位,也会很容易得到接近T6的平面,因为T6椎体最低。

4、比重。轻比重因浓度低,自移动方向为L3,作用维持时间一般不长,如想获得相对高的平面,更多的是取决于容量效应,而不是推注速度因素。

5、体位。单侧腰麻时侧卧时间长于15分钟,病人生理曲度影响消失,如果病人脊柱水平,推注速度和药物分布范围明显相关,也就是快了一定平面高一点,但是单侧腰麻一般均为下肢手术,平面达到T12基本够,即使是L 3-4穿刺距离T12也不是很远,可以轻松到达,除非推注极其慢,只麻到小腿,而不管大腿。换个角度思考,如果病人脊柱水平位,始终侧卧位,那么3ml的容量,谁可以使药物分布到T4?!

6、剂量问题。有说法剂量和平面正相关,我认为剂量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这些药物存在于什么位置。一般的应用剂量下热运动所导致的弥散对于临床效果来说是比较轻微的。

7、年龄、性别、体重、身高。比起上面的因素来说,只是小范围的影响问题。

8、穿刺针开口。针与脊柱矢状面夹角,比起上面的因素来说,都只是在小的程度上决定药液最初的分布位置,但比起药液最终分布范围的影响因素,份量还是比较轻的。
楼主热帖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x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3 22:31:21 | 只看该作者
腰麻平面问题三例分析

例一 剖宫产

患者29岁,160cm,70公斤,无明显发胖,骨盆不大,床水平,患者左侧卧位,脊柱基本水平。腰硬联合内针,0.5%布比2ml + 50%糖0.2ml ,髂前上嵴连线对应棘突,选择连线前一间隙,应为L 3-4,细针开皮后直接用内针穿,脑脊液回流通畅,抽吸脑脊液顺畅,稀释药物至3ml,浓度为0.33%,缺口向头快速注入(5秒内,考虑穿刺位置低)2.5ml,口向足注入剩余药物。注完平卧,床左侧倾,3分钟后平面达T10,调头低位15度,2分后妇科开皮无痛,生命体征平稳,钝性分离肌肉有痛感,不强烈,牵拉腹膜反应明显,自觉胸口不舒服,心率由100降至65,给阿托品0.5mg,胎儿娩出后无明显不适,调床头高位10度,手术25分顺利结束,术毕按压腹部有痛感,测平面T8弱。

分析:重比重药物,注药时体位水平,虽快速注药,但因内针较细,药物并未多量分布至L3椎体前,平卧后分水岭现象,多数药物分流到骶部,发现平面不足较晚,头低程度不够,妇科等待时间短,平面调节时间不足。

解决办法:注药时控床取头低位(侧卧位,10度足够),不强调速度,目的为药物多量向L3前移动,平卧后视平面上升情况控床,因药物自动向T6滑动,平面达T6即可取头高20度,防止药物继续移动,平面上升。

例二 踝部骨折切开复位

患者女性,20岁,60公斤。骨盆较宽大,右侧卧位,床水平。用物及药品同上均为重比重、细针。髂嵴对应椎间隙,选此间隙(应为L 3-4),细针直接穿刺抽吸脑脊液通畅,缓慢注入全部药物,侧卧5分后平卧位,未控床,10分后患者诉胸闷(未吸氧),测平面T6,吸氧,控床头高20度,后无特殊。

分析:患者骨盆宽大,侧卧后腰部略塌,导致出现脊柱弯曲,最低为T12-L1椎体左右,即使缓慢注药,多数药物仍移动到L3前,侧卧时间短,平卧后药物自移动分布,导致平面上升。如为老年体弱病员,出现此情况,则增加麻醉风险。

解决:此手术外科应用止血带,平面单侧T12以下即可,侧卧10-15分钟,平卧后控床头高20度即可防止药物移动平面上升。另一办法,注药时控床头高10-15度,抵消脊柱塌陷弯曲,侧卧10分后直接平卧,床位不变仍头高。如侧卧头高角度太大,须注意注药速度,否则不易保证T12的平面。

例三 混合痔内扎外切术

女性,41岁,既往10余年前有局麻阑尾切除术史,术中出现晕厥,具体不清,术前比较紧张。用物药品同上,选择L 4-5,抽吸脑脊液顺畅,开口向头慢注2ml(6.5mg),注药时头高20度,注完平卧,头高保持5分钟,后改床水平。30分钟术毕,双足活动灵活。

分析:穿刺位置低,注药时头高位,注药后保持5分钟,保证药物不会向头侧移动。然后即使床位水平,因药物存在于L3椎体以下,平面亦不会上升。理论上讲,甚至可以耐受10度以内的头低位而平面不升,有待日后证实。

查到了一篇文章,内容很有点意思。涉及到了速度问题。

感觉重比重,慢速注药,防止涡流稀释,药物成团移动,比重特性更明显,移动能力得到保证,距离长,获得的平面高。

快速注药,涡流稀释,比重特性消失,药液失去移动分布特性,反而不容易达到高的平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3#
发表于 2013-10-15 17:22:49 | 只看该作者
xiexie,henshouyong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4#
发表于 2013-10-19 00:36:34 |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是用腰2针做腰麻,基本是依靠体位来控平面,当然,下肢,就平卧就行了。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5#
发表于 2024-12-3 16:16:22 | 只看该作者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搜索 官方QQ群

QQ|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2-2 16:05 , Processed in 0.153305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