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棟醫師著作 (本文刊载于「台湾医界」第55卷第3期) 前 言 监察院在民国100年1月5日发布一份案号为「100财正0001」的纠正案,该案论及「行政院卫生署轻忽我国麻醉专科医师人力不足及区域失衡之窘况,任令其与麻醉护理人员位处高风险之手术环境,频频超时、超量及超限工作,…。该署复未完备麻醉护理人员相关制度,肇生其工作量及执业风险日益遽增,于整体医疗环境有遭受不平待遇之虞。经核确有违失,爰依法提案纠正」(1) 。惟纠正案发布至今,已见被函询的台湾麻醉医学会,以「本学会将持续追纵此讯息,以维护全体会员之权益」之文字,并在去年于各区月会就此一议题,广纳会员意见。至于另一要角-台湾麻醉护理学会,至今仍无公开动作。 观诸纠正案全文,其重点在于台湾虽然拥有他国称羡的健保制度,但却因政府、医界和专业团体对麻醉人力市场的错估和轻忽,让缴交保费的民众承担着走钢索的麻醉照护品质。换个角度来看,统合全国麻醉照护事务的卫生署,由于长期缺乏培育麻醉人力之计划和配套措施,致使「医疗机构尤长期轻忽其人力之补实及工作报酬之合理性,因而有医疗机构以薪资较麻醉专科医师低廉甚多之麻醉护理人员执行大部分之麻醉医疗业务,或有麻醉专科医师疲穿梭于地区医院、基层诊所间之手术台(俗称跑台)操作或摇控麻醉护理人员操作,或径以麻醉护理人员执行麻醉医疗业务(俗称代麻)等情事发生」,上述行为实已危及民众就医权益甚巨。 到底麻醉护理人力在麻醉照护和麻醉人力市场上,可以或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麻醉护理人员与麻醉医师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合作或竞争关系呢?本文将藉由期刊文献回顾为主、网络信息搜寻为辅的方式,从几个已开发国家的发展经验,来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麻醉人力的发展
十九世纪末,当时提供手术需求的麻醉作业,尚未成为医师的日常执业内容。不论是在美国或是欧洲,甚至经由传教方式或殖民帝国主义扩张才接受西方医学的亚洲,麻醉的施予和维持,偶尔由手术医师彼此协助,但大多是由护理人员执行。再者,麻醉人员的专业化发展也较内外妇儿科来得慢,以美国为例,直到1930年代才先后出现麻醉护士和医师的专业认证制度。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已开发国家麻醉医师的教育、考试和训练模式,有着长足的进步,麻醉医师始成为主导和管理麻醉事务的医疗专业人员。随着麻醉药物的推陈出新,搭配着日新月异的麻醉机器和生理监视器,也使得人类的手术范围和内容,得以不断地扩大和复杂化。麻醉学在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医学实践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门。麻醉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人力市场规模,相应成为医疗产业扩张过程中,一个既政治又经济的严肃议题。 在已开发国家中,护理人员在麻醉照护专业上的投入,要比医师们来得早。至于开发中或是低度开发国家,非医师麻醉专业人员(通称麻醉护士)的角色更是吃重和普遍(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