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骨疾病手术的麻醉
第一节 颅骨缺损修补
(一) 概述
颅骨缺损大多由于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火器穿透伤所致,部分病人是因手术减压或病变颅骨切除而引起的颅骨缺损。
(二) 临床表现
缺损直径小于3cm者多无症状,而直径3cm以上的缺损常有以下临床表现:
1头昏、头痛、局部触痛、易怒、焦躁不安;
2病人对缺损区的搏动、膨隆、塌陷存有恐惧,常怕晒太阳,震动,往往有自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3因大片颅骨缺损,大气压直接通过缺损区作用于脑组织上,久而久之可致局部脑组织萎缩,患侧脑室扩张膨出。
4小儿颅骨缺损可随脑组织的发育缺损区变大边缘外翻,凸出的脑组织进行性萎缩,所以小儿颅骨缺损更因积极治疗;
5大片颅骨缺损造成病人头颅严重畸形,部分患者可出现忧郁,自卑等心理疾患。
(三) 治疗
主要为手术治疗,分为镶嵌法和覆盖法。手术指征包括:颅骨缺损大于3cm;缺损部位有碍美观;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难以缓解者;脑膜-脑瘢痕形成伴发癫痫者;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第二节 颅骨骨瘤手术
一 概述
颅骨肿瘤并非常见病,在神经外科的病人中其发病率不高。颅骨肿瘤包括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及颅骨类肿瘤。现分述如下:
(一) 颅骨良性肿瘤
颅骨良性肿瘤包括颅骨骨瘤、颅骨骨化性纤维瘤、颅骨软骨瘤、颅骨巨细胞瘤、板障内脑膜瘤等,因肿瘤的类型不同其好发部位亦不同。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常缓慢生长,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局部可出现胀痛,并有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而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系统体征,同时可有颅高压的表现。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有些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减压。
(二) 颅骨恶性肿瘤
颅骨恶性肿瘤包括颅骨多发性骨髓瘤、颅骨成骨细胞瘤、颅骨网织细胞肉瘤、颅骨转移瘤等,其好发的部位各有不同。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早期即可出现局部的疼痛及压痛,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压迫,破坏局部组织,可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此外不同的恶性肿瘤,可引起体内不同酶学的改变,具有诊断价值。大部分恶性肿瘤依然以手术切除为主,同时辅以放化疗。
(三) 颅骨类肿瘤疾病
包括颅骨嗜酸性肉芽肿、黄脂瘤病、颅骨纤维异常增生症、颅骨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畸形性骨炎等。
本病的原因多样,见于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胚胎期发育异常、或代谢异常等。临床表现除局部及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外,常伴有全身的症状。治疗上,可采用手术治疗,放射线治疗以及激素治疗等。
二 麻醉方法
上述两类患者手术的麻醉方法没多大的特殊性,病变小又合作的病人可采用局麻,病损大者应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静脉麻醉药选用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瑞芳等,吸入麻醉药可用异氟醚、七氟醚等。
第三节 寰枕部畸形手术的麻醉
寰枕部畸形主要指枕骨底部及第一、二颈椎先天发育异常,主要包括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Arnold-Chiari 畸形)、颅底陷入、扁平颅底、环枕融合和寰枢椎脱位等,且几种畸形可单独或同时发生,而临床上以几种畸形同时并存为常见。外科手术主要处理Chiari畸形和寰枢椎脱位,尤以Chiari 畸形最为多见。
一、Chiari 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
(一)概述
Chiari畸形又称Arnold-Chiari 畸形,其病变主要是小脑扁桃体下疝入椎管内,同时延髓和部分第四脑室也疝入椎管内,从而导致一系列神经受压症状。
(二)临床表现
当颅神经和颈神经根受压可出现颈项部疼痛,头痛、声嘶、吞咽困难等;合并有延髓或脊髓上颈段受压可出现肢体运动、感觉障碍,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等;在有脊髓空洞时可出现感觉分离或双上肢肌肉萎缩等;还可出现共济失调、眼震、脑积水等症状。诊断主要依靠MRI检查,在矢状位上可看见小脑扁桃体下疝的具体部位,有无脊髓空洞及脑积水等。
(三)治疗
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其目的是解除小脑扁桃体下疝对脊髓和脑干的压迫,缓解神经受压症状和脑积水。临床上单纯的小脑扁桃体下疝很少见,往往伴有扁平颅底、颅底陷入或环枕融合、脊髓空洞等,所以外科手术除了切除下疝的小脑扁桃体以外,尚需行枕下骨瓣减压,寰椎部分切除,个别病例尚可能做脊髓空洞分流。若病人同时伴寰枢椎脱位,则应按寰枢椎脱位的麻醉要求进行处理。
二、寰枢椎脱位
(一)概述
寰枢椎脱位可因先天性枢椎齿状突发育障碍和寰椎横韧带发育不全,而缓慢自发性脱位,更多的是当有轻度外伤、头颈部活动过度时即可能发生脱位,使枕大孔区椎管前后径变窄,压迫颈髓而出现症状。
(二)临床表现
脱位本身引起颈部疼痛,头部活动受限。多数病人有轻外伤史,外伤后出现四肢麻木或疼痛,根据脊髓受压程度不同可出现四肢不同程度瘫痪。X线可初步作出诊断,发现有无脱位或半脱位主要依靠MRI、三维CT明确诊断。
(三)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解除寰枢椎对脊髓的压迫,加强颈椎关节的稳定性。对于轻度半脱位病人可行颈椎牵引,而脱位时间久及脱位后压迫症状严重的,经过牵引不能复位或症状改善不明显者需手术治疗。
目前国内外外科处理寰枢椎脱位有两类大的手术方法:一是分期手术,可先经口咽入路行齿状突切除,以解除枕大孔在前方对延髓、颈髓的压迫,同时可行寰枢椎固定,但此种固定难度大,危险大,固定效果很难达到解剖和生理的要求。所以,此种固定方式在国内外除极少数大型专科医院在试行实施外,大多数医疗单位均采用分期手术,即第二期行枕下减压或切除小脑扁桃体(若病人同时伴有Chiari畸形)后即行枕颈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第二类手术方法是分离枕颈后外侧入路,一期行齿状突切除,枕下减压,小脑扁桃体切除,枕骨植骨内固定术。
三、麻醉特点和注意事项
(一)术前谈话交待:因病人病变的特殊性,术前访视病人时必须向患者和家属交代麻醉插管、拔管过程中可能出现呼吸、循环骤停等情况,强调此类手术麻醉的高风险,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二)术前了解清楚病人的诊断类型,尤其是否伴发寰枢椎脱位。无论是否有脱位,麻醉插管时均存在病人呼吸骤停的可能,有脱位时可能性更大。
(三)插管要求:为保证术中良好的呼吸状态必须行气管内插管,插管时动作一定要轻柔,病人头颈部不能过度后伸。麻醉诱导给予速效诱导药,然后迅速给予插管剂量的肌松药(可选用力月西、司可林、维库溴安、芬太尼、丙泊酚)。估计插管难度大的可用纤支镜帮助完成气管插管,对这类病人不主张清醒插管,因在处理气道时可能加重病变,而肌松不好又增加病人痛苦。这类病人多采用侧卧体位,头颈屈曲向前,为了防止气管导管在咽部扭曲,最好使用加强型气管导管,且导管位置不宜过深。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使用短效药物,比如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持续泵入或者七氟醚吸入,这样便于术中自主呼吸的观察。
(四)术中要求麻醉的平稳,尤其处理小脑扁桃体时,应观察自主呼吸情况或神经电生理监测指标,寰枢椎脱位一期手术者,术中还要求脑干诱发电位的监测。前方减压,磨钻磨除齿状突时保留自主呼吸,因该部位手术可能损失延髓、小脑后下动脉等生命中枢重要结构。在保持自主呼吸行手术时,密切监测呼吸参数如呼吸频率、潮气量及呼末CO2,防止通气不足而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有条件的可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五)术毕拔管、搬运要求:有自主呼吸,肢体无瘫痪,病人清醒为拔管指征。由于手术操作的影响而引起的换气不足或异常呼吸的情况,不宜过早拔管,术毕搬动病人时头颈部应平放与脊柱同步翻动病人,以免颈部扭曲使延髓及上颈髓受压致呼吸、循环变化。术前病情重,呼吸循环不稳定者,术后需呼吸机支持。
第四节 狭颅症手术的麻醉
一 概述
狭颅症为一条或多条颅缝的早期闭合,从而影响脑和颅骨的正常发育,出现的各种头颅畸形和颅高压的症状。
(一)病因
到目前为止,本病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学者发现本病有家族性,故认为其与遗传有关。有学者将原因不明,出生时就存在的颅缝骨化称为原发性狭颅症,而继发于身体其他疾病的颅缝早期骨化称为继发性狭颅症。
(二) 临床表现
1 头颅畸形
本病可出现各种形状的头颅畸形,包括舟状头畸形,短头畸形,尖头畸形等。
2 颅内压增高
颅缝早期骨化闭合,颅腔的容积变小不能适应脑组织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出现颅高压。一般认为矢状缝和额缝早期闭合的病人不出现颅高压,因矢状缝早闭头呈舟状,前后径增大,其颅腔容积不小于正常人,甚至超过正常人。
3 眼部症状
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和视神经萎缩,常见于冠状缝早闭的病人,主要由于颅高压和眼眶发育异常所致。若有合并面部畸形者可有眼距的改变及斜眼等。
4 精神障碍
脑组织发育受阻,受压及慢性颅内压增高者均可产生精神障碍,特别是额叶发育受阻者更易出现。
(三)治疗
狭颅症主要靠手术治疗,其目的除给脑组织正常生长发育的空间外,还可以改善头颅畸形,为整容性的,减少头颅畸形给病人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因小儿1岁内大脑发育旺盛,因此手术越早越好,一般出生后4~6周可实施急症手术,6~9个月实施早期手术,3岁后,大脑生长发育旺盛期已结束,晚期手术的目的为整复颅面部畸形。具体手术方法因早闭颅缝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在此不再详述。
二 麻醉的处理和注意事项
这类患者大部分都是小孩,常常伴有颅内高压,小儿入室时可让其父母陪同,尽量使患儿安静,入室后吸入七氟醚。麻醉诱导时应保证呼吸道通畅和充分的供氧,可采用快速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维持,麻醉药物应选择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的如七氟醚、小剂量的芬太尼、瑞芬太尼等。术中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球压积、液体出入量,维持体液平衡,估计手术时间较长者监测中心静脉压。PETCO2¬维持在25-35mmHg。
李 羽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