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质量指标定义
黄建宏 (Jeffrey Huang) Orlando,Florida, USA
麻醉质量指标定义的重要性是可以让测量指标标准化。这样获得的麻醉质控指标数据可以用来做横向比较。这些指标也已经在先进国家广泛使用,指标数据也可以被国际学术界接受和引用。也为世界麻醉质量提高作贡献。
这些定义大部分是由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SA)创造的。希望国内同仁能够加以借鉴使用
1. 死亡:麻醉诱导后48小时内死亡
2. 心跳停止:心跳停止由缺乏循环体征来证实。还需要二点来进一步证实:(1)使用心脏按压或除颤(2)发生在麻醉诱导后48小时
3. 围术期心肌梗塞:心肌梗塞需要有以下其中之一(1)心肌缺血症状(2)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新发的ST改变或者左束支传导阻滞)(3)心电图显示病理性Q波(4)影像学证明新的损失室壁运动
4. 过敏反应:严重全身性过敏反应,具有多系统受累,包括皮肤,气道,血管系统,胃肠道,导致气道阻塞,心血管衰竭,死亡。
5. 恶性髙热:在全麻过程中接触挥发性吸入麻醉药,或者琥珀酰胆碱,或者/和用丹曲林治疗
6. 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血库证实病人血液不相容
7. 中风:血栓,或者出血造成血管意外,表现为运动,感觉,认知障碍。症状持续72小时,影像学证明
8. 视力丧失:全麻脊柱相关手术后永久视力损伤或者完全丧失视力 9. 手术部位错误:在錯誤的部位施行手術
10. 误认病人:在錯誤的病人身上施行手術
11. 药物错误:错误药物或者剂量
12. 非计划转入lCU:麻醉诱导后48小时内非计划转入lCU
13. 术中记忆:全麻过程中意识恢复,病人能回忆术中的事情
14. 未预期的困难气道:常规培训麻醉医生经历面罩通气困难或者/和插管困难
15. 非计划再插管:拔䈍6小时内需要再插管
16. 牙外伤:未预期的牙外伤
17. 误吸:影像确定的误吸
18. 血管通路穿刺引起的并发症: 血管通路穿刺引起的并发症, 需要外科手术或介入放射学 治疗
19. 血管通路穿刺或者区域麻醉引起的气胸:血管通路穿刺或者区域麻醉引起的开放式或者张力气胸,由临床表现或者影象(X射线,CT,超声)确诊
20. 硬膜外麻醉或者腰麻后感染:
(1)浅表软组织感染:局部组织红肿,加上任何其中之一:发热(>380C),引流,组织培养阳性,白血球>12/nl (2) 硬膜外脓肿,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或者尝试后30天以内硬膜外脓肿,加上任何其中之一:发热(>380C),引流,组织培养阳性,白血球>12/nl,局部红肿,局部背痛,神经功能缺损
(3) 椎管內麻醉后脑膜炎:脑膜炎症状出现椎管內麻醉后72小时内,并伴有:新发中枢神经症状,头痛,颈部僵硬,发热(>380C),脑脊液培养阳性,开始治疗脑膜炎抗生素
21. 硬膜外血肿:椎管內麻醉后硬膜外血肿,MRl检查确诊
22. 高位脊麻;麻醉阻滞平面髙于T4,伴有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吁功能不全,可能需要插管
23. 硬膜穿刺后头痛:新发的头痛,坐或立位时加重,发生有意或意外硬膜穿刺后72小时内
24. 毒性反应:局麻药注射后引起的全身系统反应,包括癫痫发作,嗜睡,意识丧失,呼吸抑制,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跳停止,室性心动过速或颤动
25. 区域麻醉后周围神经损伤:局麻药注射后72小时仍有感觉或者运动阻滞,没有其他可以识别的病因
可通过以下方法来确认:电生理证明新神经损伤,新发的深肌腱反射消失,新发的振动感消失,受影响神经分布区感觉异常,受影响神经分布区感觉/运动/自主神经障碍
26. 麻醉设备故障:麻醉诱导后发现麻醉设备故障
27. 低血压:非预期期低血压,病人需要静脉滴注升压药或者输血来提高血压
28. 心律紊乱:新发的心律紊乱需要多剂量药物治疗,或者心脏科会诊
29. 肺水肿:临床表现和影像确定
30. 阻滞无效:阻滞无效需要重做,或者转换成其他麻醉方法
31. 烧伤:加温装置,或者电灼术引起皮肤烧伤
32. 术后恶心呕吐:恶心呕吐无法控制需要入院治疗或者延长PACU的停留时间
33. 癫痫发作:新发的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以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为特征
34. 气管痉挛:临床表现为弥漫性哮喘,需要用肾上腺素,或者插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