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 很高兴看到大家对《中国应该从美国麻醉发展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一文的热烈讨论,这是文章发表前我们预料到的事情,也是我们写此文50%的目的。中国是否培养、使用“麻醉护士”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个影响中国麻醉前途的问题。做为在美国行医的华人麻醉医生,我们觉得有义务从客观角度介绍一下美国麻醉的过去和现在,供国内麻醉界参考,以少走弯路。这一点我们在文章的引言中就明确指出。 讨论,应该是对一件事物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达成一个多数人接受的共识。所以,无论褒贬,我们没有一点觉得任何人的发言是对我们的攻击,正像我们写这篇文章也不是对任何人的指责一样。希望大家把这种畅所欲言的做法继续下去,而且,也用在学术交流中。 关于50%-30%的问题,是从中国麻醉年会的一张幻灯片上得来。从文字表面看,确实令人费解。当看到一篇有质疑的文章或一个观点,正确的方法就是把质疑点提出来讨论。我们很高兴刘进教授在我们的文章发表后,做了进一步解释。我们也希望这是一个误解。是麻醉医师的负担减少50%,而不是“麻醉医师减少50%”。 我们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建议用“麻醉助理”,是因为中国的麻醉护士和美国的麻醉护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希望大家混淆,更不希望中国麻醉界步美国麻醉界医护之争的后尘。但是,我们用的更多是“中级麻醉人才”,就是觉得这个重要的问题,应该由国内麻醉界的同仁们自己解决。我们列举了美国麻醉团队的组成,也是因为觉得国内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不是很清楚,希望能够借鉴美国经验,更经济有效地利用麻醉资源。可以让高中生做的事,给大学生做也是一种浪费。但是,我们没有任何要把美国的东西强加于人的意思。 我们同意刘进教授的建议,“重点是认真分析美国和我国文革前的主要问题……不照搬美国的路,不回中国的老路,走现代中国的创新之路”。如果,我们提供的信息能够在中国麻醉界前进的道路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那么,我们另外50%的目的也就到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