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 对中国麻醉现状的思考 1.如何解决麻醉人员短缺的现状? 我们认为,一是扩招麻醉住院医生,二是推迟高年资麻醉人员的退休时间。三是培训中级麻醉人员。在国内目前医疗环境下第一选择可以努力,但很难实现。第二选择可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就像当年CMS减少美国麻醉医生的付费,很多人到了退休年龄不得不继续工作。所以,第三选择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举措。
有些人担心让中级麻醉人员加入麻醉团队,将来会给国内麻醉界造成像美国麻醉医生和麻醉护士之间的矛盾。我们欣赏这种对麻醉界的关心,但认为不必为此过于担心。
第一,中美麻醉的历史不同。中国麻醉是由谢荣、吴珏等接受美国训练以后回国的老一辈麻醉医生开创的 (16)。虽然,中国的麻醉护士一开始就参与麻醉,但始终是在麻醉医生指导下工作。
第二,中美的政治体系不同。美国麻醉护士起步早,有自己的学校、培训基地和学会。美国的政治体系容许他们去国会前游说、容许他们独立于麻醉医生,甚至与医生抗衡。中国的行政管理对麻醉护士来说,似乎不具备这样的机会。
第三,中美医疗付费体制不同。我们不排除中国医疗改革会带来这方面的变化,但中国现在的医院与医生护士的雇用关系和工资制度,不易产生麻醉医生和麻醉护士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
第四,学习美国经验,一定要麻醉医生办校教学。这样既能保证毕业生质量,也能利于毕业后管理。
2.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中级麻醉人才的名称 首先,对中级麻醉人才的名称制定要清晰。从国内的一些讨论看,所提“麻醉护士”的概念与美国“麻醉护士”的概念不同。在美国,不仅是独立工作的麻醉护士,即使是在有麻醉医生团队里工作的麻醉护士,一般也是可以独立做麻醉的。并且独立监测术中病人,处理术中一些常见问题,比如,低血压。因为,一个麻醉医生同时监督几个麻醉护士时,不可能在每个手术间的监护和问题处理上事无巨细。当然,团队里麻醉护士的麻醉计划是要事先和麻醉医生讨论决定的。麻醉护士也可以和病人术前讨论麻醉方案并在麻醉同意书上签字。而国内主张麻醉护士“不能做麻醉操作”或“不能独立使用毒麻药品和做麻醉”;“要在麻醉医生监督下才可参与麻醉监测和记录麻醉单。而且,不能独立处理麻醉中遇到的问题,有事要立即报告”;“不能有独立签字权”。所以,不管招生来源,“麻醉助理”可能是更恰当的名称。此外,如果叫“麻醉护士”,以后就归护士部门管理,麻醉医生的监督功能被减低,有可能重蹈美国CRNA的后辙。
2)中级麻醉人才的职能范围 国内讨论“麻醉护士”工作范围时,概念也欠清楚。比如,在已经让护士为麻醉医生工作的医院,“麻醉医生就做麻醉,其他工作都交给她们(麻醉护士)做”;“麻醉护士主要在门诊做无痛工作,简单的病人评估筛查,打留置针,抽药,苏醒时观察,以及统计收拾整理用物,定期核查抢救药品及物品”;“负责检查准备产房、手术间的物品和药品”;“病人进入产房后分娩镇痛介绍,配合麻醉医生穿刺,配泵,巡视病人,评分、帮助拔管,回访并发症等”。
第一,借鉴美国经验,麻醉团队由麻醉医生、麻醉护士、麻醉技工(Anesthesia technician ortechnologist),现在很多医院有麻醉门诊护士组成。每个人的训练背景、职责、收入都是不同的。
麻醉技工一般高中毕业加上几周到几个月的在职培训就可上岗。他们主要负责订购、保管、准备手术间麻醉用品,简单维修麻醉机等。麻醉技工的工资比麻醉护士要低很多。现在很多州有麻醉技工学校或专业,需要半年培训,加上毕业考试,取得证书后才能被雇用。但这种麻醉技工工资较高,所以,有些州并不要求麻醉技工有正式学校培训的证书。
麻醉门诊护士是普通护士,经过短期培训,负责病人术前麻醉病史采集、记录,准备第二天麻醉所需的病历、化验等资料。她们的工资和一般护士一样。
术后恢复室的护士也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护士,她们负责术后恢复室的病人监护,对术后并发症的诊治起到关键作用。她们的工资和一般护士一样。
所以,国内所谈的“麻醉护士”似乎一身兼数职。这样,她们既没有特长,又做一些与专业不符的工作。我们觉得这不是最好的资源利用。
第二,“麻醉医生将同意麻醉科护士对风险较小且平稳的麻醉患者实施麻醉监测和记录”。但是,如果麻醉护士“不能做麻醉操作”只能“实施麻醉监测和记录”,则是很危险的事情。如果,一个麻醉护士只会监测和汇报、记录和整理,而没有处理紧急情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那么,麻醉护士的功能无异于电子麻醉记录仪。如果,我们花钱培养的只是活的监护仪或传话筒,既是浪费,也不能保障麻醉安全。术中麻醉护理和术前、术后护理不一样。术中情况千变万化,如果紧急情况,监督多个麻醉护士的麻醉医生不能及时赶到时,又不允许麻醉护士做决定和处理,就会延误治疗,导致病人伤害。
另外,我们认为只有风险较低的手术或病人,没有风险低的麻醉。每一个麻醉都像一次飞行,是高风险的。对麻醉护士的要求和培养绝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护士。美国麻醉护士有一种自豪感,是因为他们有比其他专业护士更高标准的训练,是他们有能力分担麻醉医生的一些工作负荷。当然,他们的待遇也不菲,高年资麻醉护士的工资可能比一个内科或儿科医生的还要高。
3)中级麻醉人才的来源和保留 美国麻醉护士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很多人进护校就是为了能够成为一名麻醉护士。考生不乏男性,竞争激烈。中国护士多为女生,在护士中招生时应考虑女性生儿育女的家庭责任。一旦不能全职工作,对麻醉人力不足将无济于事。所以,在资源规划中要考虑充分。另一方面,中级麻醉人员的待遇能否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专业,并保留在工作岗位上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麻醉医生的培养 国内有人建议“麻醉护士的使用会进一步减少50%麻醉医生,从而提高30%麻醉医生收入”。我们认为这种想法很不明智。前面我们提到,解决目前麻醉医生短缺的办法之一是更多地培养麻醉医生。而与其相反的做法只会危害麻醉专业的发展,最终受害者是我们的病人。美国的研究提示,麻醉病人安全的提高与麻醉医生数量增加有关(2)。在中国麻醉医生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提倡进一步减少麻醉医生,无疑会降低医疗质量,危及病人安全。
这种预测还会阻止许多优秀医学院毕业生选择麻醉专业。也可能让其他同行们误认为麻醉工作护士就可以承担。中国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不断增加,需要手术的病人越来越多。减少麻醉医生不是在重复美国90年代的历史吗?
麻醉医生收入的提高一是靠国家政策、政府投入;二是靠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提高病人安全。创收是靠提高服务质量和扩大服务范围,而不应该靠偷工减料。且不说中国现在缺少麻醉医生,就算是麻醉医生足够而工资不够的“僧多粥少”情况,用工资低的麻醉护士来顶替“50%麻醉医生,从而提高30%麻醉医生收入”,不是等于杀掉50%的老和尚,再找一些念经不好的小和尚来替代吗?
总之,中国麻醉医生的严重短缺,迫使政府、学会考虑多种补救渠道。培养中层麻醉人才投入少,回报快,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然而,中层麻醉人才的定位、招生、保留,以及他们对麻醉质量、病人安全的影响等都还有待于探讨研究。美国的政治家们不是医学专家,但他们是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有人说,他们会制定医疗的“最低标准”,而医生们努力在为病人提供“最高标准”的服务。我们认为,在麻醉医生领导下的麻醉团队分工合作既可以补充麻醉医生的短缺,尽可能地满足病人对麻醉服务的需求,也可以使麻醉医生在关键时刻担当掌舵人的角色,保证麻醉质量和病人安全。 参考文献 略(黄建宏,赵培山教授原创供稿 新青年麻醉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