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章 呼吸功能监测和临床应用
第一节 呼吸功能的一般监测
1、呼吸运动的监测:包括呼吸频率、幅度、模式等。正常呼吸时两侧胸廓对称,胸腹同步;呼吸频率为10~16次/分,超过20次/分即提示有潜在的呼吸障碍,大于30次/分常表现为明显的呼吸窘迫。呼吸频率过慢可见于严重缺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阿片类药物过量。上呼吸道梗阻可呈现三凹征,并可见颈部呼吸辅助肌收缩。下呼吸道梗阻表现为呼气时腹肌紧张、呼气期延长。
2、胸部的听诊与叩诊:干、湿性啰音、哮鸣音等病理性呼吸音均提示相应肺部的病变;而呼吸音不对称,除表示一侧肺不张、炎症、气胸或胸腔积液外,在气管内插管者提示导管位置过深并进入一侧主支气管(通常为右侧)。胸部叩诊有助于气胸、胸腔积液及胸膜病变的诊断。
第二节 通气功能的监测
(一)常用通气量监测
1、潮气量(VT):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自主呼吸时潮气量为5~7ml/kg。当VT不足时,为了维持PaCO2在正常范围,必须增加呼吸频率来代偿。 但呼吸频率越快,无效腔通气就越大,呼吸做功越增加。当呼吸频率超过35次/分时,可因呼吸做功显著增加而导致呼吸衰竭。因此,观察呼吸频率的变化是最简单而实用的呼吸功能监测方法。
2、每分通气量(VE)和肺泡通气量(VA):VE指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吸入或呼出气体的总量,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正常值:成年男性约6.6L,成年女性约5.0L。由于无效腔的存在,VE并不能代表肺泡通气量。VA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量,计算公式:VA=(潮气量-无效腔量)x呼吸频率
成人VE低于3L表示通气不足,或呼吸频率降低或潮气量不足;超过10L为过度通气。VE或VA过小将导致缺氧和CO2蓄积,过大可发生CO2排出过多导致呼吸性碱中毒。行机械通气时,由于机械无效腔的增加,VE可高于非机械通气时的20%左右。
3、无效腔量/潮气量(VD/VT):无效腔量是指潮气量中没有参加气体交换的气体。临床常用VD/VT来表示无效腔量的大小,VD/VT的正常值为0.2~0.3,VD/VT升高表示无效腔通气量增加。自主呼吸时,如果VD/VT大于0.6,肺泡通气效率很低,呼吸做功显著增加,可导致呼衰。在机械通气时,因气道内正压使呼吸传导系统的容量扩张,导致无效腔通气增加,VD/VT升高。当VD/VT达0.5时仍可被临床所接受,而高于0.6时则很难撤离呼吸器。计算方法:VD/VT=(PaCO2-PETCO2)/PaCO2。
4、最大通气量(MVV):指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一般测量15秒最深最快的呼出或吸入气量,再换算成每分钟最大通气量。正常值:成年男性约104L;成年女性约82L。—般以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作为判断指标,低于80%为减少。MVV反映了个体的通气储备功能。临床上常以通气储量百分比表示通气功能的储备能力:通气储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x100%
通气储量百分比高于93%者为正常,低于86%者提示通气储备不佳,70%以下为通气功能严重受损,胸科手术应慎重。MVV常用于胸外科患者手术前的肺功能评价,MVV<50%预计值提示患者不能耐受肺切除术。
5、用力肺活量(FVC)和用力呼气量(FEV):FVC指最大吸气后,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FEV是根据FVC计算出单位时间内所呼出的气量及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如1秒、2秒、3秒的用力呼气量以FEV1、FEV2、FEV3表示,以FEV1最有意义。FEV1、FEV2、FEV3百分比分別为83%、96%、99%。正常人FEV1/FVC(%)—般大于80%,主要用于判断较大气道是否有阻塞。
正常者FVC在3秒内呼完,如在第1、2秒呼完提示存在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隙碍时呼气延长。FEV1%<70%说明气流阻塞,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的阻塞性肺病。FEV1%大于正常值提示存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见于胸膜增厚粘连、胸廊畸形等。在COPD患者FEV1降低比FVC更明显,因而FEV1%也降低;而在限制性肺疾病患者FEV1和FVC均降低,但FEV1%仍可正常,甚至超过80%。
6、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将用力呼气中段曲线起、止点间分成四等分,计算中间两等分(25%~75%)的平均流量。正常值:成年男性约3.36L/s,成年女性约2.38L/s,或以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表示,大于75%者为正常。较MVV或FEV更为敏感,对评估阻塞性通气障碍有一定价值。主要取决于FVC的非用力依赖部分,所以对识别气道阻塞较FEV1%和MVV更敏感。
VE、MVV、FVC由肺量计测出,FEV和MMEF须根据由肺量计描出的用力肺活量曲线计算。
(二)二氧化碳的监测
1、监测指标和方法
(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是血液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分压,可采动脉血或由血管内电极连续测定。正常值约为35~45mmHg,是反映肺通气功能的可靠指标。
(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PtcCO2):增加局部皮肤温度可使其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和气体经皮肤角质层弥散的速率升高,以电极测定皮肤表而的CO2分压即为PtcCO2。PtcCO2一般较PaCO2高5~20mmHg,在成人和婴幼儿中与PaCO2相关性较好,但有滞后现象,可反映PaCO2变化趋势。
(3)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CO2波形图:PaCO2是衡量肺泡有效通气量的最佳指标,由于CO2的弥散能力很强,肺毛细血管血中的CO2可迅速透过肺毛细血管膜进入肺泡内,并达到平衡状态,所以临床上常用肺泡CO2分压(PACO2)代替PaCO2;而呼吸末的CO2浓度与肺泡CO2浓度很接近,因此PETCO2可反映PaCO2,一般较PaCO2低3~5mmHg。可应用红外线分析仪或质谱仪以主气流或旁气流形式连续测定PETCO2,并同步绘制出CO2波形图。
分析CO2波形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波形高度代表肺泡气CO2浓度,即PETCO2;②基线代表吸入气CO2浓度,正常应为零;③形态:只有出现正常形态的图像时,特别是肺泡气平台出现时,PETCO2才能代表PaCO2;④频率:反映自主呼吸或机械通气的频率;⑤节律:反映患者呼吸中枢或通气机的工作状态。呼气开始,呼出的气体为不含CO2的无效腔气。随肺泡气排出,CO2浓度急剧上升。含CO2的肺泡气被持续呼出,形成平台。下次吸气时,由于吸入不含CO2的新鲜气,CO2快速下降为零水平。
2、二氧化碳监测的临床应用
(1)PaCO2:直接反映患者的通气状况,同时也是判断呼吸性酸碱失衡的重要指标。PaCO2>45mmHg见于:①CO2生成增加,如高热、寒战、输入碳酸氢钠等。②中枢性或外周性呼吸抑制导致肺泡通气不足,如术后全麻药残余作用、椎管内麻醉平面过高时。③手术需要行CO2气腹导致腹内丑增加和膈肌上移使呼吸受限。CO2吸收入血也可使PaCO2增高。④机械通气时也可由于通气量设置过低、无效腔量过大或钠石灰失效、呼出活瓣失灵导致重复吸入使PaCO2増高。PaCO2<35mmHg常见于过度通气或低体温,机体代谢率降低,CO2生成减少。
(2)CO2波形图:
波幅增高:①在波形不变的情况下,波幅逐渐升高可能与每分通气量不足、CO2产量增加或CO2气腹时CO2吸收有关;②如同时伴有基线抬高提示有CO2重复吸入,见于呼吸环路中活瓣失灵、CO2吸收剂耗竭、无效腔量增加等;③波幅突然增高可能由于静注碳酸氢钠或松解肢体止血带引起。
波幅降低:①突然降低为零,可见于呼吸环路断幵、气管导管脱出或采样管阻塞等;②波幅呈指数形式降低,见于短时间内循环血容量快速减少致血压下降、肺栓塞及心搏骤停等;③突然降低但不为零,可能是气管导管扭折、回路部分脱连接等。
麻醉中还可根据CO2波形图判断患者自上呼吸恢复情况和肌松药的残留作用
第三节 氧合功能的监测
氧合功能的监测对于早期纠正和预防组织缺氧具有重要意义。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环节:①外呼吸(肺呼吸),空气被吸入肺, 肺泡内气体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中气体进行交换,氧进入血液循环,CO2进入肺泡并随呼吸排出体外;②氧与CO2在血液中的运输;③内呼吸(组织呼吸),气体在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交换,氧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而CO2则由组织进入血液中。
(一)氧交换功能
1、吸入氧浓度:即吸入气中的氧浓度。
2、动脉血氧分压:指物理溶解在动脉血浆内的氧所产生的张力。它不仅反映了血浆中溶解的氧量,而且影响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所以,PaO2是决定氧运输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判断低氧血症的唯一指标。健康人在海平面呼吸空气时,PaO2的正常值为80~100mmHg。60~79mmHg为轻度低氧血症;40~59mmHg为中度低氧血症;低于40mmHg为重度低氧血症。但PaO2正常值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60岁以上者,每增长1岁,PaO2降低1mmHg。根据氧解离曲线,当PaO2为60mmHg时,血氧饱和度为90%,如PaO2低于60mmHg,血氧饱和度则显著降低。因此认为,人类可耐受的最低PaO2为60mmHg。测定PaO2需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3、氧合指数:为PaO2与吸入氧浓度的比值,即PaO2(mmHg)/FiO2(%),正常者应大于300mmHg。当肺弥散功能正常时,FiO2增加PaO2也相应升高,否则提示肺弥散功能障碍或有不同程度的肺内分流。如PaO2/FiO2为400~500mmHg,提示肺氧交换效率正常;PaO2/FiO2≤300mmHg提示肺的氧弥散功能受损,患者存在急性肺损伤(ALI);PaO2/FiO2≤200mmHg提示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轻度ARDS 200<PaO2/FiO2≤300(PEEP或CPAP≥5cmH2O)
中度ARDS 100<PaO2/FiO2≤200(PEEP≥5cmH2O)
重度ARDS PaO2/FiO2≤100(PEEP≥5cmH2O)
4、动脉血氧含量:为100ml血液中实际携带的氧氯,正常值为19ml/100ml。CaO2是决定氧供的主要因素之一。
5、氧摄取率(O2ER):是指在毛细血管处组织细胞从动脉血中摄取氧的百分比,可用公式O2ER=VO2/DO2(氧耗/氧供)计算。正常值为22%~32%。正常情况下组织可以通过改变氧摄取率而保持VO2处在稳定状态,当机体的氧需求高于氧耗量时,说明氧供不足,已发生无氧代谢。氧需求随机体各组织代谢速度改变而变化,在正常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下也各不相同。机体可调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微循环系统等以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若氧摄取率低于0.22,表明存在氧摄取障碍,可能原因为心排出量过多、血流灌注异常分布等;若氧摄取率大于0.30,表明氧需求增加,输送到组织的氧不能满足细胞代谢的需要。
6、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SpO2是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经皮测得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值,为临床常用的评价氧合功能的指标。脉搏血氧饱和度是根据氧合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并通过动脉博动信号排除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干扰而设计的。影响SpO2准确的因素有:①当低温(<35℃)、低血压(<50mmHg)或应用血管收缩药物使脉搏搏动减弱时,可影响其准确性;②当血液中存在与氧合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可吸收光一致的物质如亚甲蓝、高铁血红蛋白(MetHb)、碳氧血红蛋白(COHb)时,可影响其准确性;③不同测定部位、外部光源干扰等也影响其结果。连续监测SpO2能及时发现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低氧血症。正常SpO2>94%;若SpO2<90%常提示有低氧血症。
7、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是反映由心排出量、动脉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量决定的氧供与氧耗之间平衡关系的指标,氧供减少或氧耗增加都将会导致SvO2下降。麻醉手术中一段时间内如无意外,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血红蛋白量和全身氧耗相对恒定,此时SvO2的变化主要反映心排出量的改变。当发生缺氧时机体的代偿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增加心排出量,第二是从毛细血管中摄取更多的氧。正常时SaO2为97%,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为22%,而心功能有很大的代偿潜力。正常人在活动时可以通过增加心排出量来增加氧供,同时组织摄取氧量也有所增加,所以运动时SvO2可以下降至31%,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可以从22%增加到66%。
连续监测SvO2的主要意义是:①连续反映心排出量的变化;②反映全身氧供和氧耗之间的平衡;③确定输血指征:SvO2<50%。
SvO2正常值为75%(65%~85%),SvO2>65%为氧贮备适当,SvO2 50%~60%为氧贮备有限,SvO2 35%~50%为氧贮备不足。
8、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是指上腔静脉血或右心房血的SO2。ScvO2与SvO2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反映组织灌注和氧合状态;监测ScvO2能够在病程早期判断和治疗潜在的组织缺氧,对预后更有利。ScvO2的正常值为70%~80%。
9、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是指肺泡气和动脉血之间的氧分压差值,是衡量肺弥散功能及肺内分流的重要参数。健康人吸空气时,P(A-a)O2的正常值为5~10mmHg,而吸纯氧时为40~50mmHg。
临床监测P(A-a)O2对判断低氧血症的原因很有帮助。①P(A-a)O2正常的低氧血症:通气不足或FiO2过低均可使PAO2和PaO2同时下降,而P(A-a)O2不变;如同时伴有PaCO2升高,提示低氧血症由通气不足引起;如PaCO2不变或降低,则可能为FiO2过低;②P(A-a)O2升高的低氧血症:除受FiO2、年龄、呼吸商和心排出量的影响外,通气/血流比值失调、肺内分流及气体弥散障碍均可使P(A-a)O2升高。动态观察P(A-a)O2变化能反映分流的改变,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转归的指标。
10、P50:当SaO2为50%时的PaO2称为P50,是反映血红蛋白(Hb)与O2亲和力的指标,正常值为26.5mmHg。以PaO2为横坐标,相应的SaO2为纵坐标可绘制出氧解离曲线。氧解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向组织中释放氧;若左移则导致Hb与O2亲和力增加而不易解离,氧释放减少。影响氧解离曲线右移的因素包括pH降低、PaCO2升高、温度升高和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增加;氧解离曲线左移的因素包括pH升高、PaCO2降低、温度降低和2,3-DPG下降等。输注大量库存血时,红细胞内2,3-DPG含量下降,氧解离曲线左移。
(二)肺内分流(QS/QT)
指每分钟未经氧合即直接进入左心的血流量占心排出量的比率。正常生理情况下,来自支气管、胸膜和心小静脉的血液未经过肺毛细血管床和气体交换直接进入肺静脉,称为解剖分流,一般不超过3%~5%。合并肺血管瘤、动静脉漏以及先心病右向左分流时,可使解剖分流增加。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肺不张、COPD、肺水肿等,血液流经不通气或通气不良的肺泡吋,通气/血流比值失调,血液得不到充分的氧合,导致病理性分流增加。QS/QT大于10%时说明有病理性分流。QS/QT大于30%即使吸入高浓度氧也难以改善低氧血症,需要进行呼吸支持治疗。QS/QT=(CcO2-CaO2)/(CcO2-CvO2)。CcO2为肺泡毛细血管末端血氧含量;CaO2为动脉血氧含量。CcO2=1.38xHbxSaO2+0.0031xPaO2。其中1.38为每克Hb结合最大氧量的系数;0.0031为氧在血液中的物理溶解系数。
(三)氧供与氧耗
1、氧供(DO2):氧供是机体通过循环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向组织提供的氧量,也就是动脉血单位时间内运送氧的速率。其数值为心脏指数与CaO2的乘积,即:DO2=CIxCaO2。
决定向组织供氧量的因素有:循环因素、呼吸因素和血液因素。DO2正常值为520~720ml/(min•m2)。在临床中,麻醉药物抑制心脏功能使心排出量降低、出血或通气不足使Hb或SaO2降低均可导致DO2下降。
2、氧耗(VO2):是指单位时间全身组织消耗氧的总量,取决于机体的功能代谢状态。正常值为110~180ml/(min·m2)。正常生理状态下,DO2与VO2相互匹配维持组织氧供需平衡。
氧耗的测定方法:①反向Fick法:根据Fick原理,氧由器官摄取或释放的总量等于到达该器官的血流量与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的乘积,即VO2=CIx(CaO2-CvO2)。②直接法:直接测定单位时间内吸入气中的氧含量与呼出气中的氧含量之差即为氧耗,即VO2=(FiO2xVi)-(FeO2xVe),其中FiO2为吸入气的氧浓度、FeO2为呼出气的氧浓度、Vi为每分吸入气量、Ve为每分呼出气量。
影响氧耗增加的因素主要有:①温度升高,体温每升高1℃,氧耗增加10%~15%;②感染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③烧伤、创伤或手术;④交感神经兴奋、疼痛、寒战或癫痫发作等,如寒战可使氧耗增加100%;⑤β2受体激动剂,苯丙胺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等;⑥高代谢状态或摄入高糖饮食等。应用镇静药、镇痛药或肌松药等可以降低细胞代谢率,使机体氧耗降低。
第四节 小气道功能的监测
小气道是指气道内径在2mm以内的细支气管。小气道病变早期在临床上多无症状,胸部X线检查及常规肺功能测定也基本正常,小气道功能测定有助于病变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一)监测指标和方法
1、闭合气量(CV):是指一次呼气过程中,肺低垂部位小气道开始闭合时所能继续呼出的气量。闭合容量(CC)是指小气道开始闭合时肺内存留的气量,即闭合气量与残气量之和。临床常用氮气为示踪气体,根据呼气量与呼气瞬时氮气浓度的关系进行测定。测记结果以CV/VC和CC/TLC表示。
2、最大呼气流量-容积(MEFV)曲线:MEFV曲线是指在最大用力呼气过程中,流速和容量变化用X-Y记录仪进行描记而形成的一条曲线。曲线前半部分的最大呼气流量取决于受试者呼气时用力的大小,而后半部分的最大呼气流量与受试者呼气用力大小无关,主要取决于肺泡弹性回缩力和外周气道的生理功能。因此,曲线的形状及从曲线中测出的若干流量参数,可作为小气道阻塞的早期诊断依据。
3、动态肺顺应性的频率依赖性(FDC):在吸气和呼气时,肺泡充气和排空的速度取决于时间常数,后者为顺应性和阻力的乘积。在正常情况下,各肺单位时间常数应相同,故动态肺顺应性不受呼吸频率的影响。平静呼吸时,动态肺顺应性接近或略小于静态肺顺应性。当快速呼吸时,由于吸气时间短,有病变的肺单位不能及时充盈。小气道疾患时肺顺应性受呼吸频率的影响,呼吸频率增快,顺应性降低。动态肺顺应性随呼吸频率增加而明显降低的现象称为FDC,是检测早期小气道功能异常的最敏感指标。
(二)小气道功能监测的临床应用
1、CV/VC的增高可由小气道阻塞或肺弹性回缩力下降而引起。常见于长期大量吸烟者、大气污染、长期接触挥发性化学物质、细支气管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结缔组织病引起的肺部病变或肺间质纤维化。
2、MEFV曲线主要用于检查小气道阻塞疾病。主要指标为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及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以实测值占正常预计值百分数表示。如实测值/预计值<80%时即为异常,提示有小气道功能障碍。
3、正常人动态肺顺应性与相同潮气量时的静态肺顺应性比值保持在0.8以上。小气道病变时,快速呼吸(频率>60次/分)引起小气道闭合、肺泡充气量减少,导致动态肺顺应性下降,动态肺顺应性与静态肺顺应性之比小于0.8。
第五节呼吸力学监测
(一)监测指标和方法
1、气道压力
(1)吸气峰压(Ppk):指呼吸周期中气道内达到的最髙压力。在胸肺顺应性正常的患者应低于20cmH2O。吸气峰压与气道阻力和胸肺顺应性相关,峰压过高可损伤肺泡和气道,导致气胸、纵隔气肿等气压伤,一般限制峰压在35cmH2O以下。
(2)平台压(Pplat):为吸气末到呼气开始前气道内压力。此时肺内各处压力相等,并无气流,因此在潮气量不变的情况下,Pplat只与胸肺顺应性有关,可用于计算静态肺顺应性。正常情况下,Pplat约9~13cmH2O,平台压维持时间约占整个呼吸周期的10%。平台压能真正反映肺泡内的最大压力,平台压过高和吸气时间过长可增加肺循环的负荷。
(3)呼气末压:为呼气末至吸气开始前肺内平均压力值,自主呼吸情况下应为零。在机械通气治疗中经常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或持续气道正压(CPAP)呼吸模式,此时呼气末压按设定值提升。
2、气道阻力(Raw):是指气体流经呼吸道时由气体分子间和气体分子与气道壁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可用单位时间内维持一定量气体进入肺泡所需的压力差表示。通过测定体积描记仪仓内压力或容积变化,以及受试者的口腔压(气流暂时阻断时等于肺泡压)和呼吸流量仪算出受试者气道阻力。通气机内附有流量仪时,可直接测得气流流量,即Raw=(Ppk-Pplat)/气流流量。
Raw正常值为1~3cmH2O/(L•s),麻醉状态下机械通气时Raw可增加至9cmH2O/(L•s)。
3、肺顺应性(CL):是指单位跨肺压改变时所引起的肺容量的变化,即CL=肺容量的改变(ΔV)/经肺压(Ptp)。跨肺压=肺泡压(Palv)-胸腔内压(Ppl)。肺顺应性又分为静态肺顺应性(Cst)和动态肺顺应性(Cdyn)。Cst系指在呼吸周期中,气流暂时阻断时所测得的顺应性,相当于肺组织的弹性,正常值为50~100ml/cmH2O。Cdyn则指在呼吸周期中,气流未阻断时测得的顺应性,由于受到气道阻力的影响,只能反映呼吸系统的弹性。Cdyn正常值为40~80ml/cmH2O。可用床边呼吸功能检测仪或呼吸机监测。在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顺应性可通过气道压力和监测潮气量计算:
Cst=VT/(Ppk-PEEP)
Cdyn=VT/(PpIat-PEEP)
4、压力-容量环(P-V环):是指受试者在平静呼吸或接受机械通气时,用肺功能测定仪描绘的一次呼吸周期潮气量与相应气道压力(或气管隆嵴压力、胸腔内压、食管内压)相互关系的曲线环。因其表示呼吸肌运动产生的力以克服肺弹性阻力(肺顺应性)和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和组织黏性)而使肺泡膨胀的压力-容量关系,故也称为肺顺应性环。P-V环反映呼吸肌克服阻力维持通气量所做的功(呼吸功)。P-V环吸气支具有低位和高位折点。低位折点是P-V环吸气支的低肺容积处出现的一个转折点,表示肺泡开始开放时对应的压力和容积。高位折点是P-V环吸气支在接近肺总容积时出现的转折点,提示部分肺泡和(或)胸壁过度膨胀。ARDS患者易出现高位折点。围术期多采用旁气流(SSS)技术作连续气道监测(CAM)。
5、流速-容量环(F-V环):显示呼吸时流速和容量的动态关系。呼吸功能监测仪或多功能呼吸机可监测。
6、呼吸功(WOB)监测:呼吸功是指呼吸肌克服阻力(气道阻力、肺及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和组织阻力)维持通气量所做的功。正常WOB为0.4~0.6J/L,占全身氧耗的1%~2%。气道阻力增加、肺及胸廓顺应性降低时可増加数十倍。患者呼吸做功(WOBp),即患者呼吸肌收缩将一定量气体送入肺内所做的功。可利用患者自主呼吸或机械辅助通气时所测得P-V环来计算。呼吸机做功(WOBv),即呼吸机输送潮气量至患者肺内所做的功。可利用机械通气时所测得的P-V环来计算。WOB的增加提示肺弹性和非弹性阻力的增加。可用多功能呼吸机监测。
(二)呼吸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1、气道压力:气道压力是机械通气的常规监测项目,其意义在于:
(1)为实施肺保护通气策略,及时、合理调节通气机工作参数提供依据。
(2)根据气道压力变化趋势判断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3)有助于及时发现呼吸回路连接脱落、气管导管打折、分泌物阻塞等异常情况。
2、气道阻力:气道阻力受气流速度、气流形式和管径大小影响。术中一旦发现气道阻力异常增加就应立刻检查其原因并做出合理的处置,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更换气管导管、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等。
3、肺顺应性
(1)评价肺组织的弹性:Cst降低常见于肺实质损害、肺表面活性物质功能障碍或肺容积减少,如ARDS、肺不张、弥散性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肺炎等限制性肺疾病等;还见于肺外疾患,如胸膜肥厚,脊髓灰质炎,胸廓成形术后,心脏疾患如二尖瓣狭窄、心房(室)间隔缺损等。Cst增加多见于肺气肿、肢端肥大症。
(2)检测小气道疾患:在小气道疾患时,随呼吸频率增加,Cdyn可明显减少(称动态肺顺应性的频率依赖性,FDC)。FDC是检测小气道疾患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3)指导机械通气模式的调整和PEEP的应用。
4、压力-容量环(P-V环)
(1)可以根据P-V环的形状对某些疾病状态做出判断。
(2)机械通气时,在重症肺部疾病患者(如ARDS),监测P-V环意义重大。P-V环吸气支低位折点对选择最佳PEEP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最佳PEEP为高于低位折点2~3cmH2O。P-V环吸气支高位折点对应的容积可作为潮气量大小的高限。ARDS患者易出现高位折点。为避免肺损伤应将潮气量设置在高位折点以下。
(3)利用P-V环可以计算呼吸功。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特別是机械通气患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利用P-V环计算呼吸功有其局限性。在无容积改变时P-V环就计算不出呼吸功,如气道明显阻塞、高水平内源性呼气末正压时。另外,在压力测量部位不同也影响呼吸功的计算。
5、流速-容量环(F-V环):F-V环的临床意义有:
(1)监测呼吸道回路是否有漏气:若呼吸回路有漏气,则F-V环不能闭合,呈开放状或面积缩小。
(2)自主呼吸时,波形出现锯齿状提示有分泌物。
(3)判断支气管扩张药的治疗效果:呼气流量波形变化可反映气道阻力变化,从而判断用药后支气管可以扩张的程度。
(4)监测内源性PEEP:如果气流阻力过大,流速过慢,导致呼气不充分,可发生内源性PEEP,阻力坏上表现为持续的呼气气流,环不能闭合。
6、呼吸功(W〇B):对于呼吸功能不全,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监测WOB具有以下临床意义:
(1)可以选择和评价呼吸支持模式,调整机械通气的支持水平,为压力支持通气(PSV)的应用提供客观的定量指标。为使患者呼吸肌得到完全休息,可以用较高的压力支持,使呼吸做功为零;如果患者需要呼吸锻炼,可逐步降低PSV水平,使呼吸做功逐渐增加至正常水平,以恢复患者的呼吸肌力。
(2)指导呼吸机撤离,如呼吸做功小于0.75J/L撤机多能成功,呼吸做功大于0.75J/L可导致呼吸肌疲劳。
(3)定量判断呼吸困难的程度。呼吸做功为0.85~1.15J/L时提示典型的呼吸肌运动负荷增加;呼吸做功大于1.25J/L为严重呼吸肌疲劳的高负荷状态。
(4)评价气管插管、呼吸机和其他治疗对呼吸功的影响。
(5)寻找WOB增加的原因,便于迅速纠正。WOB增加可见于气道阻力增加、胸肺顺应性减退、呼吸机的触发水平调节不当、患者和呼吸机对抗、通气方式选择不当、存在内源性PEEP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