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气道管理
第一节 影响气道通畅的原因 一、气道的结构 呼吸系统由气道和肺两部分组成。气道又可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临床上将口、鼻、咽和喉部称为上呼吸道;将气管、支气管及其肺内各级分支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其中口、鼻、咽部也是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共同通道。上述解剖结构中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气道梗阻。 1、颌面及口部:颌面部的解剖结构与面罩辅助通气时的气密性和气管内插管操作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张口度过小、下颌的退缩、颊部的消瘦凹陷以及突起的大鼻等都可能增加操作难度。口腔和牙齿的解剖异常也与插管困难密切相关,如舌体过大、口腔内的增殖体或肿瘤、缺齿、残齿、门齿过长或前突、全口无牙等,都可增加面罩通气和气管内插管的难度。 2、鼻: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吸入的气体通常在这里被湿化和加温;鼻毛和黏液还可起到过滤作用,以阻挡空气中的粉尘和细小颗粒。平静呼吸时,2/3的气道阻力是气流通过鼻腔时所产生的。经鼻呼吸时的气道阻力几乎是经口呼吸时的两倍,这亦是剧烈运动时人类通常选择张口呼吸的重要原因。鼻腔顶部,尤其是鼻中隔前上区的黏膜,具有来自上颌动脉分支极丰富的血管丛分布,该区域亦称为鼻易出血区(Little区)。与置管损伤相关的鼻出血90%以上都发生在该区域。经鼻置管时,严禁气管导管或胃肠引流管等进入上鼻道,以免造成难以控制的损伤和出血。鼻部气道梗阻的常见原因包括:鼻息肉、鼻中隔扭曲、炎症引起的黏膜水肿和分泌物增加等。 3、咽:咽腔为呈漏斗状的肌性管道,上接鼻后孔,下至食管上端、梨状窝附近。以软腭下缘和会厌软骨上缘为界,可将咽腔人为地区分为鼻咽腔、口咽腔和喉咽腔。鼻咽部和口咽部引起气道梗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扁桃体肿大和颏舌肌松弛引起的舌后坠。 4、喉:喉位于第3颈椎至第6颈椎之间,主要作用是发声和保护下气道。喉由肌肉、韧带和软骨组成。软骨包括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以及三对成对的软骨(杓状软骨、小角状软骨和楔状软骨),其表面由黏膜覆盖。喉部的肌肉非常活跃,主要由迷走神经的分支支配。插管刺激或喉部的操作刺激可引起喉痉挛,这也是气道梗阻的常见原因。 5、气管和主支气管:气管通常由12~20个马蹄形软骨环组成,一般为15~16个。成人气管长度为10~15cm,平均约10.5cm。上部起始于环状软骨(相当于第6颈椎水平),下部止于气管隆嵴处(相当于第4胸椎下缘,胸骨角水平),向下气管分为左、右主支气管。气管和支气管黏膜表面有丰富的迷走神经纤维末梢分布,尤其是气管隆嵴部位,遇刺激后易引起剧烈的咳嗽和支气管痉挛。引起气管和支气管梗阻的主要原因为:气道分泌物或异物等阻塞、颈部巨大肿瘤侵犯或压迫以及严重支气管痉挛等。 相对于气管导管等人工气道而言,人体自身的气道属于解剖气道。临床上,凡是能引起上至口咽部,下至支气管等部位的气道狭窄或梗阻的因素,都是影响解剖气道通畅的原因。常见原因有: 1、分泌物、出血和异物:分泌物、血液凝块以及异物阻塞是急诊患者气道梗阻的常见原因,在意识不清的患者中更容易出现。咽喉部分泌物多或有异物时,常引起不完全性呼吸道阻塞,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听诊时可听到患者喉头部和(或)胸部有痰鸣音和高调的哮鸣音。 处理原则:尽快清除分泌物或异物。在气道通畅前,应力争保留患者的咳嗽反射和自主呼吸,防止分泌物或异物向下呼吸道移行,以致造成气道的完全性梗阻。分泌物过多或咽喉部有血液吋,应及时以负压吸引器吸除;当异物或血凝块阻塞气道时,可将患者舌头拉出,用手或其他辅助器械将其清理干净;当暴露或操作困难吋,可在直接喉镜下吸引或将异物取出,以恢复气道通畅。 2、舌后坠:是临床上气道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多发生于意识不清、全麻诱导期与苏醒期患者以及非全麻患者辅用镇静镇痛药时。患者仰卧位时,在重力作用下下颌骨和颏舌肌松弛,可造成舌体坠向咽后壁而阻塞气道。当舌后坠引起不完全性气道梗阻时,最明显的表现为随呼吸发出的强弱不等的鼾声以及喉头拖曳征;当舌后坠引起完全性气道梗阻时,鼾声消失,患者早期即出现明显的胸腹反常呼吸、三凹征和口鼻部的呼吸气流完全中断,随即出现SpO2进行性下降和发绀等,此时必须紧急处理。 处理原则:可采用单手抬下颏法或双手托下颌法,或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管。 3、喉痉挛:喉痉挛是由于咽喉部应激性增高,支配喉部的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使声门关闭、活动增强所致。多发生在全麻诱导插管或术后苏醒拔管期,特别是在浅麻醉或低氧和CO2蓄积时,进行喉部操作更容易诱发喉痉挛。临床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干咳及典型的高调吸气性喉鸣音。轻度喉痉挛仅假声带挛缩,声门变窄,吸气时出现喉鸣;中度喉痉挛时,真假声带均发生挛缩,但声门未完全关闭,吸气和呼气时都出现喉鸣音;重度喉痉挛时,声门紧闭,呼吸道完全梗阻,呼吸音消失,SpO2迅速下降,患者发绀。 处理原则:应强调以预防为主,避免在低氧和CO2蓄积或者浅麻醉下刺激喉部黏膜。轻度的喉痉挛一般在刺激解除后可自行缓解;中度者需以面罩加压给氧,必要时以短效的麻醉药加深麻醉,并辅助通气;对于重度喉痉挛必须十分迅速地加深麻醉,甚至可加用肌松药以解除痉挛,必要时行紧急气管内插管以解除梗阻;当情况更危急或麻醉药物和器械不具备时,可用粗针头等锐器紧急行环甲膜穿刺,然后再准备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4、支气管痉挛:常因过敏、呕吐物反流误吸、分泌物过多,以及气管内插管或异物刺激气管黏膜而引起。临床表现以呼气性呼吸困难为特征,患者的呼气期延长且费力,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常伴有窦速甚至更严重的心律失常。最严重的情况下,患者肺部的呼吸气流完全中断,听诊肺部哮鸣音反而消失,出现“寂静肺”。机械通气时,最显著的特征为气道压显著升高,甚至难以通气。 处理原则:轻度支气管痉挛通过吸氧或以面罩加压给氧即可缓解。中重度时一般需用药物治疗,如沙丁胺醇(舒喘宁)或异丙托溴铵(爱全乐)气雾剂吸入、静注或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等。围术期出现急性支气管痉挛者,往往为有哮喘病史或气道高反应性的患者,麻醉过浅是最常见的诱因,因此,及时加深麻醉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药物残余作用所致通气障碍:除了神经肌肉系统的病变可导致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外,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药以及肌松药的应用过量、蓄积或残余作用等,也可造成患者的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处理原则:轻者可应用简易呼吸器或麻醉机面罩辅助呼吸,重者宜气管内插管辅助/控制呼吸。同时,可针对性地应用麻醉药和肌松药的特异性拮抗剂,如氟马西尼、纳洛酮和新斯的明等。
第二节 维持气道通畅的方法 一、维持气道通畅的基本方法 (一)单手抬下颏法和双手托下颌法 1、单手抬下颏法: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将患者的头后仰,以一只手在下颏部向患者的上方抬举下颏,力争将患者的舌体抬离咽后壁,从而解除舌后坠造成的气道梗阻。此方法在临床使用时的局限性较多。当患者存在头颈部粗短、肥胖、鼻道阻塞、牙关紧闭、颈部强直等情况时,往往难以奏效。此时需考虑采用双手托下颌法或其他方法。 2、双手托下颌法: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立于患者的头端,将患者的头略后仰,双手的示指或中指置于患者下颌角的后支,向前、上方托举下颌。为了有效地将患者的舌体抬离咽后壁,应尽量使患者下门齿的高度超过上门齿(俗称为“地包天”)。 (二)口咽、鼻咽通气管的使用 1、口咽通气管:是用金属、硬橡胶或硬塑料制成的、外观略呈J形、中空的人工气道。 操作方法:依据患者的体型选择适当大小的通气管。向患者头侧方向将通气管的前端(其凹面朝向头端)插入口腔,然后一边旋转通气管180°、一边推进通气管直至咽腔。此方法可避免在推送通气管的过程中将舌体推向口腔深部,造成置管困难。也可利用压舌板或喉镜片压迫舌体后,将通气管放入口咽部。此时口咽通气管的弯曲弧线恰好与患者舌体的自然弧度贴合。 注意事项:①清醒或浅麻醉患者使用口咽通气管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呛咳、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等反射,因此只适用于非清醒或麻醉深度恰当的患者;②通气管位置放置不恰当时,反而会将舌根推至咽腔深部而加重梗阻或引起喉痉挛、舌及咽部损伤等;③如患者不能开口,又不宜使用鼻咽通气管时,可先将两个压舌板分别置入双侧上下后臼齿之间,利用杠杆作用撬开口腔,再置入口咽通气管。 2、鼻咽通气管:是用橡胶或塑料等制成的软质中空导管,长度约15cm,外形与气管导管相似。其前端斜口较短而钝圆,不带套囊。主要用于解除舌后坠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梗阻,尤其是咬肌痉挛的患者。由于患者对其耐受性好,较少发生恶心、呕吐和喉痉挛。由于通气管是由患者的鼻孔插入,且管径较大,易致出血,因此,对于凝血功能异常、颅底骨折、鼻咽腔感染或鼻中隔外伤移位等患者禁忌使用。 操作方法:①选择通畅的一侧鼻孔置入。插入前在鼻腔内滴入适量血管收缩药,如麻黄碱等,以减少鼻腔出血的风险。②先于通气管表面涂以含局部麻醉药的医用润滑剂 (导管胶)。③通气管的插入长度一般为鼻尖至外耳道的距离,这样通气管前端恰好位于会厌的上方。④通气管必须沿下鼻道插入,保持插入方向与面部完全垂直,严禁指向鼻顶部方向插入,以免造成损伤出血。⑤插入动作应轻柔、缓慢,遇有阻力不应强行插入,可稍稍旋转导管直至无阻力感后再继续推进。 二、面罩通气 1、适应证:①为无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危险者的短小手术施行全麻通气;②气管内插管前为患者预充氧去氮;③紧急情况下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如心肺复苏的现场急救。 2、操作方法 (1)物品的准备:选择大小合适的透明通气面罩,以使面罩能紧贴鼻梁、面颊和口,并可观察到口唇颜色和分泌物情况。检查贮气球囊,使之与供氧管相连接,并确保无漏气。应备有适当的口咽通气管、鼻咽通气管,以及负压吸引装置等。 (2)面罩的放置:单人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持面罩,用小指提起下颌角,中指与无名指置于下颌骨处,示指与拇指置于面罩上,适当用力以保持面罩的气密性;右手控制贮气球囊行手法通气。如患者头面部较大、面罩难以密闭时,则可能需要双人操作。这时,操作者双手维持面罩于良好的位置,助手控制贮气球囊。也可使用四头带帮助将面罩固定于患者的面部。要求既要保证面罩与患者面部的紧密贴合、无明显漏气,又要能通过托举下颌角的动作解除舌后坠造成的气道梗阻。 (3)辅助或控制呼吸的操作要点:在操作者用右手或由助手行辅助或控制呼吸时,应通过观察或手感来判断患者胸廓起伏的幅度和通气阻力的大小,并评估通气效果。可通过使患者头部略后仰、抬起颏部或托起下颌的方法,使患者下颌骨向前上抬起并张口,来改善通气效果。必要时可置入口咽或鼻咽通气管。吹入一次潮气量(6~8ml/kg)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秒。缓慢而均匀地供气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胃膨胀的发生。 3、注意事项:由于在进行面罩通气时,并没有将人工气道与下呼吸道紧密连接,因而使用时需要注意: (1)必须彻底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血液和异物等,否则在正压通气下,有加重气道梗阻的风险。 (2)面罩通气时,气体有进入胃肠道的风险,使患者发生反流误吸的风险增加。 (3)对于下呼吸道梗阻,面罩通气往往效果差或无效。 4、常见并发症:较长时间面罩通气引起的口、眼或鼻周围软组织压伤最为常见,而胃内容物反流误吸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保持患者镇静和(或)配合、控制通气压力和潮气量等是防止反流误吸最有效的措施。 三、气管插管术 (一)气管内插管 1、适应证:气管内插管可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便于及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或血液;进行有效的人工或机械通气;便于吸入全麻药的应用。因此,凡是在全麻时,难以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者(如颅内手术、开胸手术、俯卧位手术等),因疾病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者(如肿瘤压迫气管),全麻药对呼吸有明显抑制或应用肌松药者,都应行气管内插管。因各种原因需要进行机械通气者、心肺复苏以及新生儿严重窒息时,都是气管内插管的适应证。 2、插管前准备:插管前必须做到所有设备和器材就位且功能正常,人员到位,相关药品(麻醉药、血管活性药等)准备到位。插管前准备不足或对困难气道预计不够,不仅可导致插管失败,更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常用器械包括:喉镜、气管导管、牙垫或口塞、表面麻醉用喷雾器,衔接管、管芯、插管钳、固定胶带以及负压吸引装置等。 (1)插管前对患者的检查和评估:插管前应常规对患者进行有关检查和评估,并了解气管内插管的难易程度。患者既往的手术麻醉史对判断插管的难易度有重要参考价值。 (2)喉镜的选择和检查:根据操作者使用习惯及患者情况选择喉镜种类。目前最常用的仍是最传统的Macintosh喉镜(弯喉镜片)。成人气管内插管多选择3号或4号Macintosh喉镜。使用前须检查喉镜电池的电量是否充足、喉镜片前端的灯泡或光纤是否明亮。 (3)气管导管的选择和检查:成人一般选择内径7.0~7.5mm的气管导管,小儿气管导管内径(mm)可根据经验公式进行选择,即导管内径(mm)=患儿年龄(岁)/4+4。选择好导管后,应另外再备两根分别大于和小于该导管内径0.5mm的导管,以备插管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气管导管的型号。检查导管套囊是否漏气,并将导管前端用医用润滑剂或生理盐水润滑;将导管芯置于气管导管腔内,根据患者的喉部位置情况,将气管导管保持合适的弯曲度,以便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导管芯前端不能超出气管导管。 (4)药品的准备和核对: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和准备合适的麻醉药品,以及辅助用药,包括镇静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松药等。麻醉期间所用药品,必须经过核对后方可使用。 3、气管内插管方法:根据插管时是否需要显露声门分为明视插管和盲探插管;根据插管路径分为经口插管和经鼻插管;根据插管前麻醉方法分为慢诱导插管、快诱导插管和清醒插管等。 (1)经口明视气管内插管术 1)预充氧去氮:患者插管前以面罩吸纯氧至少3分钟,以排出患者体内的氮气,增加肺内的氧气储备,延长插管的安全时限。 2)插管的体位:自患者的口腔至气管之间可以人为地划出三条解剖轴线:口轴线为口腔至咽后壁的轴线(OA)、咽轴线为咽后壁至喉头的轴线(PA)、喉轴线为喉腔至气管上段的轴线(LA)。患者仰卧时,这三轴线彼此相交成角,并不处于一条直线。如果在患者枕下垫一薄枕,使患者的头部垫高约10cm,并头后仰(“嗅花位”),可以使患者咽、口、喉三轴线接近重叠,插管径路接近为一条直线,利于显露声门。 3)插管操作方法:操作者左手持喉镜柄,右手提颏张口并拨开上下唇。从患者右侧口角置入喉镜片,边沿患者的舌背面向下滑行,在将喉镜片逐渐移至口正中部的同时,将舌体略压向左侧。显露悬雍垂后,继续沿舌背部的曲线轻柔地将喉镜片向下滑入,直至看见会厌软骨。使用弯喉镜片时,在明视下将喉镜片的前端伸入舌根与会厌软骨根部之间的会厌谷,再向上、略向前方上提喉镜,使会厌向上翘起紧贴喉镜片,以显露声门。如果使用直喉镜片(如Miller喉镜)时,在暴露会厌软骨后,将镜片置于会厌软骨的喉面,直接向前上方挑起会厌,即可显露声门。注意上提喉镜时,用力的方向应与喉镜柄的方向一致,即朝向患者脚部上方天花板的方向,大致为前上方45°。这时注意不要弯曲自己的腕部或将喉镜片在患者的牙齿上撬动,以免损伤牙齿或软组织。 置管时右手以持笔式持气管导管,在明视声门的情况下将气管导管沿患者的右口角置入,避免导管阻挡操作者的视野,亦不要使牙齿刮破导管套囊。气管导管进入声门后,将导管内的导管芯拔出,继续置管,直到气管导管的套囊进入声带下3~4cm的位置。然后将牙垫置入患者的门齿之间,退出喉镜。使用注射器将导管套囊充气,最佳充气标准是使套囊内压力为手控呼吸下套囊周围无漏气时的最小压力。成年人置管平均深度(即气管导管前端至门齿距离)为18~22cm。 4)气管导管位置的判定:理想的导管位置其前端应位于气管的中段,气管隆嵴上3~7cm。确认气管导管位置的常用方法包括:①将气管导管与CO2探测器或呼气末CO2监测相连,行数次人工通气,以检测气道内出现的CO2;出现正常的PETCO2波形是气管导管位于气管内的可靠指标。②以听诊器依次置于患者两侧的胸前区及腋中线,听诊并观察正压通气时双肺的呼吸音和胸廓起伏幅度是否一致。插管后若患者一侧肺呼吸音消失,提示导管可能过深而进入了另一侧主支气管,需要缓慢地退管,直到双肺呼吸音对称。③若条件允许,可以胸片来判断导管的位置。要确保导管上的标志线前端位于气管中部,而没有进入一侧支气管。但该方法并不能可靠地判断导管是否位于食管内。 5)气管导管的固定:最好采用专用的导管固定器来固定导管;也可采用胶带或气管导管固定带固定导管。ICU患者插管后应用适当的镇静药物,并限制患者上肢的活动,以防患者自己意外拔管。 6)注意事项:①插管时患者应处于适当的麻醉深度,以使咬肌松弛、张口满意,并抑制咽喉反射;②暴露过程中如发现咽喉反射活跃,宜暂停插管,在辅助通气下适当加深麻醉;清醒插管者可作喉部表面麻醉;③喉镜的着力点应始终位于喉镜片的顶端,并釆用上提喉镜的手法,严禁将上门齿作为支点,以防损伤牙齿;④导管插入声门时必须动作轻柔,避免使用暴力。 (2)经鼻气管内插管术 1)适应证:与经口明视气管内插管相似。尤其适于一些不适合经口明视气管内插管的特殊患者选用,如颈椎不稳、下领骨骨折、口咽部感染、需较长时间带管者等。 2)禁忌证:此操作的创伤程度高于经口明视气管内插管。主要禁忌用于凝血功能障碍、面部中段创伤、颅底骨折以及可能有颅内压升高等患者。 3)操作要点:经鼻气管内插管包括经鼻明视法和盲探法两种。 经鼻明视气管内插管时,喉镜的操作要领与经口明视气管内插管相似。选择通气较好的一侧鼻孔插管。气管导管应使用医用润滑剂充分润滑,鼻腔内施行表面麻醉,并滴入数滴3%麻黄碱以使鼻腔黏膜血管收缩,减少出血风险。置管时注意气管导管应与面部垂直置入鼻孔,沿下鼻道插管,以免出现损伤和难以控制的出血。导管难以进入声门时,可采用插管钳辅助置管。 经鼻盲探气管内插管是在保留患者自主呼吸的情况下,导管置入鼻腔后,通过患者呼吸气流的导引而盲探置管的一种方法,既往多用于喉镜暴露困难或不适于喉镜暴露而需气管内插管的患者。该方法要求操作者具备丰富的插管经验,成功率也难以保障,并不适合初学者使用。近年来,随着纤维支气管镜等辅助插管技术日益成熟和推广,该方法在临床上的使用日渐减少。 (二)支气管内插管 支气管内插管是将支气管导管置入气管隆嵴以下的支气管内,以建立单肺或双肺分别人工通气的方法。其目的是将两侧肺隔开分别通气,并可分别吸除双侧肺内的分泌物。主要用于咯血患者、肺脓肿或囊肿患者、其他肺部或食管手术以及支气管肺泡灌冼等患者,以保护非手术侧肺功能或提高胸腔内手术野的显露质量。 支气管内插管需要特制的支气管导管。支气管导管主要有两种:双腔支气管导管(分为左侧管和右侧管)和Univent导管。双腔支气管导管型号包括28~41F(一般成年男性为39~41F,女性为35~37F),每一型号均有专门用于左侧或右侧的双腔支气管导管。多数情况下使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即可完成手术,以降低右上叶支气管被导管阻塞的风险。但有不少学者主张选择非手术侧双腔支气管导管,这可保证导管不会妨碍需行主支气管切除的手术操作,也可避免手术操作牵拉肺门而影响支气管导管的位置。 (三)气管内插管的常见并发症 1、气管内插管所引起的创伤:气管内插管可能造成口唇、舌、牙齿、咽喉或气管黏膜的损伤,偶可引起环杓关节脱位或声带损伤。只要细心操作,避免暴力,一般不会发,或症状轻微。 2、气管导管不畅:气管导管扭曲、导管气囊充气过多阻塞导管开口、俯卧位时头部扭曲、头过度后仰等体位使导管前端斜开口处贴向气管壁,以及导管衔接处内径过细等多种原因,均可能导致气道不全或完全阻塞。此时应根据原因做好预防。一旦发生,经处理仍不能解除时,可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原因,并给予相应处理,或立即更换气管内导管。 3、痰液过多或痰痂:痰液过多或痰痂阻塞气管导管常见于小儿或长时间留置导管的患者。对于长时间留置导管的患者要定期吸痰,并且进行气道湿化,以防痰痂形成。在充气套囊上方的气管与导管之间的缝隙内可存留较多的分泌物或痰液,一旦套囊放气,即可能流入气道内引起气道梗阻,所以要定期清理干净。 4、气管导管插入过深阻塞一侧支气管:气管导管插入过深容易误入一侧支气管而使另一侧支气管无通气,特别是在插管后头部位置变动,以及腹腔镜气腹手术引起膈肌和气管上抬时易发生。最好的诊断方法是听诊两肺呼吸音和观察两侧胸部呼吸动度。一旦发生应及时调整好气管导管的位置。 5、麻醉机或呼吸机故障:麻醉机或呼吸机活瓣失灵、管道脱落、呼吸机湿化水在管道内凝结过多阻塞气道以及其他机械因素均可引起气道阻塞。及时发现并处理非常重要,必要时更换麻醉机或呼吸机。 四、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是通过切开颈段气管开放下呼吸道,并可置入金属或硅胶气管切开套管,以解除上呼吸道梗阻。这是建立通畅人工气道的一种常见手术操作,是临床医师应掌握的急救技能之一,尤其是麻醉与危重病医学专业医师。 目前,除传统的气管切开术外,可供选择的气管切开方法,还包括环甲膜穿刺术、环甲膜切开术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其主要适应证包括:①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上呼吸道梗阻,如急性喉炎、严重喉痉挛和上呼吸道异物阻塞等;②口腔颌面部严重外伤,无法行气管内插管者;③各种原因所致的气管内插管失败,尤其是出现非预见性的困难气道时;④下呼吸道痰液或分泌物潴留或阻塞,为便于及时清理气道、维持下呼吸道通畅时;⑤需较长时间保持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等。 气管切开术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皮下气肿、气胸、纵隔气肿、出血、气道梗阻、喉部神经损伤、食管损伤甚至气管食管瘘、声带损伤、声门下狭窄以及气管狭窄等。 (一)常规气管切幵术 1、术前准备:除需准备制式的气管切开包外,还应准备好氧气、负压吸引器、气管切开套管、简易呼吸皮囊或呼吸机以及各种急救药品等。对于非紧急气管切开的患者,可考虑先行气管内插管和氧疗,待呼吸困难缓解后,再行气管切开术。 2、体位:一般取仰卧位,肩颈部适当垫高,使头后仰、气管尽量接近皮肤,便于手术的暴露和操作。颈部常规消毒、铺单或洞巾。 3、麻醉:对于全麻状态下或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可不必麻醉。其他多选用局部浸润麻醉,阻滞范围上自甲状软骨下缘,下至胸骨上窝。 4、操作方法:一般为双人操作,作颈部正中直切口,自甲状软骨下缘至接近胸骨上窝处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以血管钳沿正中线钝性分离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暴露出甲状腺峡部。向上牵引甲状腺峡部,或切断并缝扎峡部,以暴露出气管环。一般于第2~4气管环处用尖刀片自下向上切开两个气管环;以弯血管钳撑开气管切口,置入适当大小的气管切开套管;拔出管芯,吸净术野及气管内的血液和分泌物,并检查无明显出血。将气管切开套管与呼吸机连接行机械通气或维持开放气道自主呼吸。以套管上的系带环绕颈部将切开套管固定,注意避免固定过紧或过松,以免压迫颈部血管或切开套管意外脱出。皮肤切口一般不需缝合,以无菌纱布垫覆盖于皮肤切口与套管之间即可。 (二)环甲膜穿刺术 该方法是仅在急性严重上呼吸道梗阻情况下采取的急救措施。一般尽量选用大口径的静脉套管针或金属针头,经环甲膜穿刺。穿刺时,针体与患者皮肤成30°角,针尖指向患者足端,当感觉到明显落空感、回抽有空气吋,表明针尖进入气管,即可退出针芯将套管针留在气管内。通过套管针可进行高频喷射通气或接麻醉机行小潮气量手法快速通气。该方法只能作为困难气道的紧急处理措施,应同时准备和尽快施行常规气管切开或气管内插管。 (三)环甲膜切幵术 与环甲膜穿刺术相似,环甲膜切开术通常也是作为一种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紧急措施,应同时准备和尽快进行常规气管切开或气管内插管。操作时尽量将患者置于与常规气管切幵术相同的体位,于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间作一长约2~4cm的皮肤横切口,于接近环状软骨处切开环甲膜,以弯血管钳撑大切口。此时即可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经环甲膜切口置入适当大小的气管切开套管或气管导管,与呼吸机或麻醉机连接可行机械通气。 (四)经皮扩张气管切幵术 操作方法:取颈前正中第1~2或第2~3气管环间隙处作一长约1cm的皮肤横切口;以穿刺套管针在切口正中垂直向下穿刺入气管内;当穿刺针有明显落空感且注射器回抽见空气后,退出针芯并经套管针置入导引钢丝至气管内;退出套管针并将导引钢丝留在气管内;使用不同管径的扩张器经导引钢丝依次从小到大钝性扩张穿刺径路;退出扩张器,经导引钢丝置入气管切开导管并置留在气管内。确认气管切开导管进入气管内后拔出导引钢丝,将切开导管套囊充气。清理气道和导管固定方法与气管切开术相同。有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套件是在置入导引钢丝后,采用特制的弯血管钳沿导引钢丝进行钝性扩张,然后置入气管切开导管。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由于无需切开气管软骨环,亦无需逐层手术分离颈前组织,因而具有操作更简单、迅速、安全且创伤小的优点。术后发生声带损伤、严重出血、气道狭窄和食管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亦显著降低。 五、喉罩通气道的应用 喉罩通气道(LMA)是一种特殊形状的通气管,多由硅胶或塑料制成。 1、喉罩的优点:①携带方便;②操作方法易学;③对喉头的刺激小,经适当镇静的患者在保留自主呼吸的情况下即可置入;④呛咳、喉痉挛等的发生率低;⑤误插入食管的可能性极低;⑥能较好地避免或减轻声带和气道损伤;⑦不需特殊的辅助器械或设备,一般都以盲探法置入;⑧气道阻力往往低于气管内插管。 2、喉罩的局限性:喉罩作为一种声门上的通气技术,其本身并未能充全控制气道,因而在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①难以完全避免反流误吸的发生;②在气道压过尚或置管位置不佳时,有致胃扩张或漏气的风险;③气道梗阻的发生率较高,主要是喉罩推挤会厌致其变形或卷曲所致;④长时间使用可造成咽喉部压迫性损伤,甚至出现会厌水肿和气道梗阻;⑤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暂时性构音障碍。 3、喉罩的适应证:①无反流误吸风险的手术麻醉,尤其是非预见性气管内插管困难的患者;②颈椎不稳定患者,施行气管内插管需移动头部而有较大顾虑时;③短小手术需人工通气或保留自主呼吸的患者;④紧急气道处理和心肺复苏时及时建立人工通气等。 4、喉罩的禁忌证主要包括:①饱胃、腹内压过高、有反流误吸高风险的患者;②张口度过小(<2.5~3.Ocm)的患者;③咽喉部感染、水肿、活动性出血、血管瘤和组织损伤等病变的患者;④通气压力需大于25cmH2O的气道狭窄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等。 5、放置喉罩的方法:LMA-classic喉罩在其通气管的前端连接一扁长凹形(勺状)套囊。套囊充气后,其大小恰好能盖住喉头,从而将人工气道与患者的自然气道(喉及下呼吸道)相连。一般设有1、2、2.5、3、4和5号六种型号,分别适用于新生儿、婴儿、儿童和成人。多根据患者的体重选择相应推荐体重范围内使用的喉罩型号。 (1)置管前应检查喉罩各部分的连接是否可靠,套囊是否漏气。在喉罩勺状套囊的背面作适度润滑备用。由于喉罩不进入气管内,故对患者的刺激性较小,可在适度镇静加咽喉部表面麻醉下置入。不能配合者也可应用肌松药后置入。 (2)—般采用盲探法放置。患者仰卧位,操作者用左手推下颌或下唇使患者张口,右手持喉罩,罩口朝向患者下颌方向,将喉罩顶向患者硬腭方向置入口腔;沿舌正中线贴咽后壁向下推送,直至遇阻力不能再推进为止。不可将喉罩以垂直的方式插入口腔,以免喉罩打折或卷曲而难以保持正确的置入方向。置入后将套囊充气后检查喉罩位置是否合适。 (3)喉罩位置的判断:喉罩置入的最佳位置应该为:前端位于下咽底部,紧贴食管上段括约肌的前壁,两侧位于梨状窝内,勺状套囊的上边界贴住舌根,将其抵向前方。这时,会厌应位于喉罩的勺状凹陷内,罩内的通气口正对声门。一般通过连接麻醉机或呼吸皮囊行正压通气进行初步判断。如胸廓起伏良好,且经皮听诊咽喉部无明显的漏气,多提示喉罩位置良好。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判断喉罩位置最确切的方法。然而,即使喉罩的位置欠佳,只要没有明显的漏气和气道阻力增高,也多能维持较好的通气。 (4)喉罩位置的调整:喉罩置入后,如有漏气应及时调节其位置:①喉罩后退一段距离后重新置管并适当充气,充气过度反而增加漏气的风险;②调节患者头颈部的屈曲度;③轻轻压迫患者的甲状软骨部位;④更换为大一号的喉罩;⑤选择不同类型的喉罩;⑥如仍漏气明显,应考虑行气管内插管。 6、喉罩的常见并发症:①拔管后口咽喉部不适和疼痛,多可自行恢复;②长时间留置、套囊压力过高或喉罩位置不佳时,可引起暂时性的构音障碍、喉头水肿、声门梗阻等;③胃内容物反流误吸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与喉罩漏气及气道压力过高有关。带有引流管的双管喉罩(如LMA-Proseal),可置入胃肠引流管引流。 六、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的应用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ETC)是一种具有食管阻塞式通气管和常规气管内插管双重功能的双腔、双气囊导管。与常规气管内插管和喉罩等通气技术相比,它具有使用简单和置管迅速等优点,且能较可靠地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的风险。 1、ETC的结构:ETC是由硅胶或塑料制成的双腔导管,远端有一套囊,可充气约10~15ml,近端有一套囊可充气约l00ml。其中一个腔直达导管远端并开放,称为气管腔;另一个腔在远端套囊的近端形成盲端,并于两套囊之间有侧孔,称为食管腔。当ETC置入后,可通过听诊来确定导管的位置。当导管进入食管时,可经食管腔借助套囊之间的开孔进行通气,双肺可听到呼吸音;当导管进入气管时,可经气管腔直接进行通气,咽部套囊可放气。导管上距近端套囊约8cm处有一标记线,当该标记线与门齿平齐时,提示插管深度适当。 2、ETC的禁忌证:①意识存在或咽反射活跃者;②上呼吸道外伤、感染、出血、肿瘤、服用腐蚀性液体者;③明确或可疑存在食管疾患或食管静脉曲张者;④16岁以下的患者;⑤身高<150cm或>200cm的患者;⑥怀疑有颈椎损伤或需要颈椎制动的患者等。对于饱胃和反流误吸的高危患者,应属于相对禁忌证,急需时应谨慎采用。 3、ETC的置入方法 (1)使用前准备:应仔细检查ETC,确保导管无损伤;检查两个套囊是否漏气、损伤或套囊部分凸起等;检查完毕后,尽量抽尽套囊内的气体;以导管胶充分润滑导管外壁。 (2)操作方法:患者去枕平卧位,头适当后仰。操作者以左手上提下颏张口并拨开上下唇;右手以持笔式握住ETC,沿口腔正中线舌体表面将导管插入口内;顺势推进ETC直到标志线与患者门齿水平平齐,停止置管。分别为近端套囊和远端套囊充气约100ml和15ml。 (3)导管位置的测试:先将ETC的食管腔与麻醉机相连,手法行间歇正压通气,以听诊或监测ETCO2的方法,来确定导管的位置。听诊双肺呼吸音和上腹部的胃内气过水声。如双肺呼吸音清晰、对称,胸廓起伏良好,上腹部未能闻及气过水声,且可监测到正常的CO2波形,说明此时ETC的气管腔位于患者的食管内,即可以经食官腔进行机械通气。若未听到双肺呼吸音,也未监测到CO2波形,则应将气管腔与麻醉机相连进行正压通气,若可听到双肺呼吸音,并能监测CO2波形,说明导管的气管腔进入气管内,可经气管腔进行机械通气。 (4)ETC的常见并发症:软组织损伤和出血、食管撕裂甚至穿孔、声带损伤等,极少数甚至可能出现动脉破裂、气胸和窒息死亡等严重后果。因此,操作中应强调动作轻柔,遇有置管困难时,应及时改用其他方法,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第三节 困难气道的处理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及其评估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 1、困难面罩通气:指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维持患者正常的氧合和(或)适当的通气,使用面罩纯氧正压通气时,无法维持患者的SpO2在90%以上。 2、困难气管内插管:指使用直接喉镜插管时出现的困难。一般包括两种情况:①在常规喉镜暴露下无法看到声门的任何部分;②在常规喉镜暴露下,插管时间超过10分钟或尝试3次以上插管失败。 临床上,当仅有气管内插管困难而无面罩通气困难时,定义为非急症气道。因为这时患者多可维持适当的通气和氧合,麻醉科医师有充足时间考虑采用其他技术建立人工气道。而面罩通气困难兼有气管内插管困难者,定义为急症气道。因为患者可在数分钟内进入缺氧状态,必须紧急建立人工气道。 (二)困难气道的评估 1、病史:了解患者病史,尤其是气道附近有无外伤、炎症、畸形和肿瘤及其治疗或手术史,麻醉史以及困难气道病史,有无喉鸣、打鼾或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暂停、鼻出血史等。 2、—般体检:检查有无肥胖、门齿前突或松动、小下颌、颈短粗、颞颌关节强直;有无舌、口腔、颌面、颈部病变及气管移位。拟经鼻插管者,还需检查鼻道通气情况及有无鼻部病变。 3、特殊检查 (1)张口度:张口度指最大张口时上下门齿之间的距离。正常值为3.5~5.6cm;小于3cm气管内插管可能有困难;小于1.5cm或无法张口者多置入喉镜困难,即使能置入喉镜,显露声门亦不佳,可造成困难气道。 (2)甲颏间距:甲颏间距指患者头部后仰至最大限度时,甲状软骨切迹至下颌骨颏突间的距离。正常值≥6.5cm;间距为6~6.5cm时,插管可能困难;小于6cm,则插管困难几率高。 (3)颈部活动度:颈部屈伸度是指患者最大限度地屈颈到伸颈的活动范围,正常值大于90°;颈部中立位到最大后仰位可达35°。颈部屈伸度小于80°,插管多有困难。 (4)舌咽的相对大小:舌体太大或咽腔太小都会影响直接喉镜显露声门。通常可通过改良Mallampati试验评估:患者端坐,面向检查者,头部正中位,用力张口和伸舌至最大限度。根据咽部结构的可见度分为四级:Ⅰ级:可见软腭、咽腭弓、悬雍垂;Ⅱ级:可见软腭、咽腭弓,悬雍垂部分被舌根遮盖;Ⅲ级:仅见软聘;Ⅳ级:未能见软腭。Ⅰ~Ⅱ级者气管内插管一般无困难,Ⅲ~Ⅳ级者插管多有困难。 4、放射影像学检查:颈部及胸部正侧位影像(X线、CT及MRI等检查)有助于鉴别困难气道及其可能原因。 二、困难气道的处理 (一)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处理流程 1、明确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困难气道的风险性,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由对困难气道处理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主持气道管理,并配有助手参加。 3、麻醉前应确定气管内插管的首选方案和备选方案,并做好相应准备。尽量选用麻醉科医师本人最熟悉的方法和器具。 4、气道处理前以面罩吸氧去氮,以延长患者对无通气的耐受时间。 5、首选清醒气管内插管方法,防止可预料的困难气道变成急症气道。 6、在轻度镇静、镇痛和充分表面麻醉(包括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面麻醉)后,尝试用喉镜显露声门。若能显露声门,则可直接进行气管内插管;若声门显露不佳,可采用常规喉镜结合插管探条(喉镜下至少能看见会厌时)、光棒、纤维支气管镜或经鼻盲探等技术,进行插管;也可采用可视喉镜或用插管型喉罩插管。 7、在困难气道处理过程中要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密切监测SpO2,确保患者的通气和氧合。 8、反复3次以上仍未能成功插管时,应放弃麻醉和推迟手术,待总结经验后再次进行气道处理。 (二)未预料的困难气道处理流程 1、提倡在进行快速麻醉诱导时分两步给药。首先是使用实验量的全麻药,使患者意识消失即可;在注射主要的全麻诱导药和肌松药之前,应常规进行面罩通气实验,以判断能否借助面罩实施控制通气。对于借助面罩难以进行控制通气者,应放弃使用肌松药和后续的全麻药,以防止出现急症气道。 2、对于借助面罩能进行有效通气,但声门暴露或插管困难者,应按照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处理流程来处理。插管时间原则上不大于1分钟,或SpO2不低于92%。插管不成功时,应再次进行通气至达到最佳氧合,然后调整插管方法或人员后再次试行插管。 3、对于全麻诱导后出现的面罩通气困难,应立即寻求帮助;同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通气问题,如面罩正压通气(使用口咽或鼻咽通气道)、喉罩通气等。若能改善通气,可考虑唤醒患者。 4、若通气困难仍难以纠正,应考虑立即采用急症气道处理措施,如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喉罩通气、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内插管、逆行引导气管内插管、环甲膜穿刺高频喷射通气和环甲膜切开置管等。 5、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可考虑及时终止麻醉,并取消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