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氯.胺.酮在麻醉领域临床应用要点|氯.胺.酮|艾司|麻醉|患者|-健康界
转载来源:医聊围术期
艾司氯.胺.酮作为NMDA受体拮抗剂,是一种具有强效镇痛作用的静脉麻醉药,艾司氯.胺.酮起效迅速,消除迅速,不抑制自主呼吸,可轻微兴奋循环系统,在一些特定的围术期患者的临床麻醉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以下是艾司氯.胺.酮在这些特定患者用药的总结,给临床用药提供借鉴。
1、艾司氯.胺.酮在基础麻醉或小儿全麻手术中的应用
对于术前哭闹的小儿或难以配合开放静脉通道的患者,艾司氯.胺.酮可采用肌注给药的方式,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让患者快速并安全进入麻醉状态,方便麻醉静脉通道的建立。同时艾司氯.胺.酮在小儿麻醉具有起效迅速,强效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是小儿全麻手术安全便捷的选择。
推荐用药方案:本品用于麻醉诱导期的给药剂量为0.5~1mg/kg 静脉注射,或者2~4mg/kg 肌肉注射给药。如果需要的话,可再注射一半的初始剂量用于麻醉维持,在一般情况下,每10~15分钟给药一次[1]。联合丙泊酚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大大减少精神类不良反应的发生。
2、艾司氯.胺.酮在全麻剖宫产中的应用
有相当比例的产妇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实施椎管内麻醉,对于此类患者需要采用全麻进行剖宫产,剖宫产全身麻醉必须同时考虑麻醉的深度以及麻醉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因此全身麻醉药的种类和用量需谨慎选择。2020年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指出艾司氯.胺.酮镇痛作用强,对新生儿影响小,特别适用于血容量低、合并哮喘时的麻醉诱导[2]。此外,艾司氯.胺.酮的镇痛作用,可降低气管插管和切皮时的应激反应。
推荐用药方案:艾司氯.胺.酮静脉注射0.5mg/kg联合丙泊酚1.0-2.0mg/kg+肌松药进行全麻诱导[3-4]
3、艾司氯.胺.酮在非插管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对于肌松要求不高的短小手术可实施非气管插管,非插管手术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恢复,但在手术中需要保证充足的镇静镇痛,保证患者呼吸和循环的稳定。艾司氯.胺.酮对呼吸影响轻微,可保留自主呼吸,安全性高,轻微循环兴奋作用可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此外,艾司氯.胺.酮镇痛作用,可降低切皮时的应激反应。特别适用于保留自主呼吸的的短小手术。
推荐用药方案1(全麻短小手术) :艾司氯.胺.酮0.15-0.3mg/kg缓慢静注,丙泊酚2.0mg/kg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术中丙泊酚2-4mg/kg维持,根据需求,单次追加艾司氯.胺.酮0.25mg/kg[5-6]。
推荐用药方案2(局麻短小手术) :臂丛神经阻滞后,切皮前10min缓慢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mg/kg[7]
4、艾司氯.胺.酮在脊柱全麻手术中的应用
在脊柱全麻手术中,需要通过运动诱发电位的监测来评估脊柱神经功能,其他全麻药物均会抑制动作诱发电位的幅度,而艾司氯.胺.酮不改变动作诱发电位[8],适合用于脊柱全麻手术。
推荐用药方案:麻醉诱导:右美托咪定0.3-0.4μg/kg,丙泊酚2-3mg/kg,舒芬太尼0.2-0.3μg/kg,顺式阿曲库铵0.2mg/kg,艾司氯.胺.酮0.3mg/kg。麻醉维持:术中吸入1%七氟烷,泵注依托咪酯6-8μg/kg/min,瑞芬太尼0.1-0.15μg/kg/min,间断追加两次艾司氯.胺.酮0.25-0.3mg/kg。
5、艾司氯.胺.酮在烧伤患者切痂手术中的应用
艾司氯.胺.酮由于其优异的体表镇痛效果及呼吸抑制轻微的特性特别适合于烧伤患者的麻醉与镇痛,对于重度烧伤合并低血容量的患者,艾司氯.胺.酮轻度兴奋循环作用可稳定循环。
推荐用药方案1. 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4-0.5mg/kg联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 0.1mg/kg,麻醉维持:艾司氯.胺.酮0.5mg/kg/h联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1mg/kg/h 泵注,根据患者疼痛刺激反应及生命体征调整用量,间断静脉推注艾司氯.胺.酮0.5mg/kg。
推荐用药方案2. 麻醉诱导:1.5mg/kg丙泊酚,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15mg/kg,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4ng/ml靶控输注,到达靶浓度且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0.6mg/kg罗库溴铵,90s吸氧去氮后予以气管插管。麻醉维持: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维持在4ng/ml,七氟烷以1.5%~2%浓度吸入,艾司氯.胺.酮0.09mg/kg/h泵注[9]。
推荐用药方案3. 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丙泊酚1.0mg/kg或右美托咪定0.5μg/kg后给予0.5mg/kg艾司氯.胺.酮,当患者出现不适时,给予丙泊酚1.0mg/kg或右美托咪定0.5μg/kg[10].
6、艾司氯.胺.酮在哮喘患者麻醉中的应用
艾司氯.胺.酮具有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反应性气道疾病或支气管痉挛的患者应用艾司氯.胺.酮可改善肺的顺应性。此外,艾司氯.胺.酮的镇痛作用可改善重症可哮喘患者气管插管的咽喉疼痛不适感,有利于人机配合。
推荐用药方案1. 在哮喘持续状态插管时,本品0.5-1mg/kg静脉注射,必要时剂量可增加至最大2.5mg/kg[1]。
推荐用药方案2. 轻中度哮喘患者静脉注射0.2-0.25mg/kg艾司氯.胺.酮,30min内输注相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可使最大呼气流速迅速恢复[11]。
推荐用药方案3. 麻醉诱导:给予咪唑安定3mg,地塞米松10mg,艾司氯.胺.酮0.5mg/kg,丙泊酚2mg/kg,芬太尼0.15mg,顺阿曲库铵15mg,术中维持:艾司氯.胺.酮0.2mg/kg/h泵注,丙泊酚2.0-3.0μg/ml把控输注,间断静注芬太尼0.05mg。
7、艾司氯.胺.酮在低血容量/低血压患者中的应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麻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艾司氯.胺.酮快速起效和轻微兴奋循环的作用,适合用于低血容量或低血压患者,尤其是对由此引起的休克患者可进行快速诱导,更具优势。
推荐用药方案1. 舒芬太尼0.4μg/kg+艾司氯.胺.酮0.6mg/kg+维库溴铵0.12mg/kg进行麻醉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期持续泵注艾司氯.胺.酮0.4mg/kg/h,七氟烷2-2.5%吸入,维持呼末CO235-45mmHg,氧浓度50%,呼吸比1:2。
推荐用药方案2. 麻醉诱导:咪唑安定2mg+艾司氯.胺.酮0.4mg/kg+舒芬太尼0.2μg/kg+丙泊酚0.7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麻醉维持:艾司氯.胺.酮泵注1.5mg/kg/h+丙泊酚2.5mg/kg/h+瑞芬太尼3.5μg/kg/h+顺式阿曲库铵0.1mg/kg/h+右美托咪定0.25μg/kg/h。
推荐用药方案3. 麻醉诱导:芬太尼2μg/kg+咪唑安定0.05 mg/kg+罗库溴铵0.8 mg/kg,同时丙泊酚 TCI 2μg/ml加艾司氯.胺.酮0.25 mg/kg[12]。
注:用药方案来源为艾司氯.胺.酮欧洲原研说明书、氯.胺.酮或艾司氯.胺.酮相关文献、病例TALK项目优秀投稿病例。
1. 欧洲艾司氯.胺.酮说明书
2.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20
3. 陈杰.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剖宫产全身麻醉的临床观察[J]. 吉林医学,2013,34(30):6286
4. 岳惠玉,白文娟,刘梅,郑军,韩丽春. 不同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诱导对剖宫产新生儿Apgar评分和神经行为的影响[J]. 医学综述,2016,22(12):2441-2443.
5. 阎雪彬,王明安,欧阳文. 异丙酚联合氯.胺.酮用于无痛宫腔镜检查麻醉的临床观察[J]. 中国内镜杂志,2004(09):67-69
6. 韩肇艺,施建中,徐荣钢,陈潮炳. 宫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和体会[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01):53-54.
7. 顾晓霞,庞萍,彭雪,王晶晶,卢悦,徐明坤. 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在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手术患者的应用[J]. 江苏医药,2021,47(04):356-358.
8. Yang L H , Lin S M , Lee W Y , et al. Intraoperative transcranial electric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 monitoring during spinal surgery under intravenous ketamine or etomidate anaesthesia[J]. Acta Neurochirurgica,1994,127(3-4):191- 198.
9. 费翔,孙雪峰,李萌萌,耗建华,米卫东.小剂量氯.胺.酮减轻烧伤切痂植皮术中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的效应[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06):593-596.
10. Gunay C D , Aliye E , Zeynep T , et al. Ketamine-Propofol vs Ketamine-Dexmedetomidine Combinations in Pediatric Patients Undergoing Burn Dressing Changes[J]. Journal of Burn Care & Researc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Burn Association, 1900, 33(6).
11. Esmailian M , Esfahani M K , Heydari F . The Effect of Low-Dose Ketamine in Treating Acute Asthma Attack;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2018.
12. 刘红军,周志强,孙杰,杨建军,徐建国. 丙泊酚伍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创伤病人麻醉诱导时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03):167-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