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师在为病人实施麻醉,不到一分钟,病人就会进入麻醉状态。
说起手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妙手回春的外科医生,下刀如有神,一切一缝为患者解除病痛。俗话说,开刀去病,麻醉保命。但是很少有人想到,要让病人被“开膛破肚”而不感到疼痛,保证病人安全舒适地从手术台上回到病房,麻醉医师就像个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对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他们在这个鲜为人知的岗位上,从事着跟死神博弈的工作。
工作:为病人保驾 为手术护航
5月1日中午12时10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楼手术室里,一台高位颈椎手术即将开始。记者获准在手术室观看手术过程。
12时30分,麻醉正式开始。两名麻醉医师分别站在手术台的两端,一人从患者的踝静脉注入麻醉药,另一人用麻醉面罩罩住患者的口鼻施行辅助呼吸。他们密切地注视着手术台旁的监护仪,上面显示着患者血压、脉搏、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等重要生命体征的变化。
大约40秒以后,一名麻醉医师在患者的耳边轻轻呼唤他的名字,患者没有反应,睫毛反射消失了,他已经进入了麻醉状态。这时,麻醉医师熟练地为病人插入气管导管,接上麻醉呼吸机,呼吸机有节奏地工作起来。外科医生上台,手术正式开始……
作为这台手术的负责人之一,骨科专家、医科大一附院脊柱骨病外科主任肖增明教授告诉记者,这是一台难度非常大的手术,区内很少有医院能够开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优秀的麻醉医师就是外科医生的一颗定心丸,没有他们的保驾护航,手术的成功根本无从谈起。
心声:不求感谢 只求平安
打一针麻药,让病人睡过去就行了,大多数人就是这样理解麻醉医师的工作的。如果真正了解了他们的职责,曾经躺过手术台的病人估计会在心里默默感谢那位让自己沉沉睡去的麻醉医生。
广西临床麻醉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医科大一附院麻醉科主任刘敬臣教授说,麻醉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的特殊医疗技术。不管是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由于麻醉药固有的副作用、病情的复杂性以及手术等不良刺激,有时会导致病人出现难以预料的生命体征的剧烈变化,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术中大出血、心肌梗死、药物严重过敏等。这些突发情况需要麻醉医师及时正确的紧急处理,方能让病人起死回生。
说到麻醉医师在手术中所起的作用,刘教授向记者提到了这样一次手术。一位年仅23岁的患者因颈部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需施行紧急手术。当手术刀切开皮肤的一刹那,血液呈喷射状不断涌出,在一个小时里,病人出血近2万毫升,是人体内血液总量的4倍!
情况危急,输血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流血的速度。当时负责手术麻醉的值班医生陈序组织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对病人展开抢救。手术医师在台上寻找出血口,麻醉医师则在病人身上建立了6条有效输液通路(普通手术一般只有2条),通过加压输血、输液以及应用血管收缩药等措施进行抢救,维持病人的血压。抢救为手术医生找到动脉破裂口并进行有效止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病人最终转危为安。
然而经过惊心动魄的抢救后,病人及其家属感激涕零地拉住的往往是外科医生的手,掌声都留在了幕前。刘教授说,这些都不重要,不求感谢,只求病人平安。
感触:敬畏生命 责任重大
麻醉医师每天的工作就是跟生命打交道,有过太多从死神手里抢人的经历,使得他们对生命心怀敬畏。麻醉医师肖志凌说,他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病人的麻醉深度、血压、呼吸、脉搏、体温、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一系列的过程复杂得连机器都无法比拟。因此尽管麻醉是一门科学,但是真正上了手术台,除了仪器上闪烁的数字外,更需要麻醉师用心去感受病人的每一次生命脉动。
麻醉医师在手术前要访视病人,除了了解患者的病情外,还要做麻醉前评估,确定病人的危险因素,预计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并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做麻醉前的必要准备,选择对病人安全性最大的麻醉方法。
肖医生说,在访视病人的时候,病人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一针麻药打下去,会不会就再也醒不过来了?他能从中体会到病人的恐惧。在这个时候,病人是非常无助的,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医生。也正是因为肩上的责任重大,多数麻醉师都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心态:随时充电 不负嘱托
知识面广、观察力强,处理果断,刘教授说,这是麻醉医师应具备的素质,他们其实应该是半个外科医生,半个内科医生。在外科医师进行手术时,麻醉医师必须负责处理病人因为接受麻醉和手术而引起的一切病情变化,在手术过程中维护病人的基本生理功能的稳定,如血压、心跳、呼吸等等,还要随时调节麻醉深度。因此,他们需要对病理生理、药理以及许多内外科诊疗知识等方面都有所掌握,才能足以应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例如为一个极度肥胖的病人进行手术,有经验的麻醉医师会事先考虑到,如果全麻后用气管插管,可因病人的舌根后坠,引起呼吸道梗阻,插管困难,从而导致窒息,所以要考虑清醒插管。像这样的经验需要不断的积累。
每天早晨,医科大一附院麻醉科的医务人员都会提前半小时上班,进行科内小讲座,了解国内外麻醉领域的新进展,或集体讨论在临床上碰到的疑难问题,作出解决问题决策,帮助麻醉医师随时充电。在麻醉科教室的黑板上,记者看到了密密麻麻的英文单词,那是他们学习国外文献时留下的。刘教授说,麻醉医师只有不断充电,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才能对得起病人的生命嘱托。
(南国早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