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麻醉 视频 中级
楼主: liuliu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护心情] 蝙蝠之家

[复制链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20:19:36 | 只看该作者
基督教
天主教
信仰的根基
基督
彼得
首领
基督耶稣
教皇--基督代表人
中保
基督耶稣
加上马利亚、圣人、神父等
救恩
本乎恩,因着信,白白得到
本乎恩,因着功德及圣礼
得救的根基
神的话(圣经),圣灵的感动
人的话(教皇谕旨),天主教会
目的
拯救未信的人,造就已信的人
使人加入教会,增加教会的势力
敬拜对象
三位一体的真神
加上马利亚、圣人、圣像、偶像、天使、遗物等等
能力的来源
神的爱,圣灵大能
恐惧与迷信
果子
平安、喜乐、满足、主里的自由
忧愁、无定、恐惧、束缚
最终结局
永远与神同在
炼狱之火
基督教是在因信称义的根基上信靠耶稣基督得救,天主教好要加上人的行为才能得救,实际上是不相信神借着圣经上的宣告,没有义人一个也没有,都是需要被拯救的,都是无法靠自己的行为称义的,因为活在靠自己失败定罪的恐惧和害怕中,不能享受得救的平安喜乐!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22:25:36 | 只看该作者
β-受体阻滞剂对一般高血压病人是有害的

MedWire新闻 一项对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的荟萃分析显示: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高血压病人,其心率减慢跟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危险增加相关。
此发现是出乎意料的,且与在心肌梗塞或心衰病人应用β-受体阻滞剂效果相反,对于这些病人应用β-受体阻滞剂来减慢心率是被公认为有益的。

这项研究由圣路加罗斯福医院和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Frank Messerli研究小组做的研究,旨在评价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影响。作者说“鉴于静息心率是一个危险因素,减缓它应该会产生有利影响” 。

他们收查了临床对照研究资料来评价β-受体阻滞剂作为第一线治疗高血压以及1年后随访的数据。九个实验都是符合条件的。其中包括34096例随机分为β-受体阻滞剂(主要是阿替洛尔),30139采取其他抗高血压药物,以及3987例服用安慰剂对比。

没想到, Messerli等人发现,β-受体阻滞剂治疗1年后心率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 p <0.0001 )成反比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p <0.0001 ),心肌梗死( p<0.0001 ) ,脑卒中( P值为0.06 )和心力衰竭( p < 0.0001 ) 。

作者说,对于结果最可能的解释是,药物引起的心率减慢导致搏出和反射脉冲波的心脏失同步,从而增加中心的大动脉压力和靶器官的血流动力学负担。

他们得出结论:“与心肌梗死和心脏衰竭患者相反,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增加了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

在一篇相关的社论中Norman Kaplan(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达拉斯,德克萨斯州)说,新的数据进一步证明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原发性非复杂性高血压治疗是不合适的。

他说“有了这些证据, β-受体阻滞剂仍适用于心脏衰竭,适用于心梗后和适用于心律失常,但不适合于合并有这些强制的适应证的高血压病人。”

活动公告:做任务得积分和权限(新手奖励计划) (←点击查看详情)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2-18 22:02:44 | 只看该作者
谨防鼓励高价购房透支未来
作者:曹建海
南风窗 年2期 字数:2962

  名义上为了满足人民改善居住需求的二套房政策,本质上还是鼓励炒房,希望能够通过包括投机在内的住房需求把房地产市场拉动起来,促进资金进人房地产市场。
  
  2008年11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重申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拉动钢铁、建材及家电家居用品等产业发展举足轻重,对金融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要求出台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最具“震撼性”的政策,一是加大对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暂定一年实行减免政策。
  那么,这些政策对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从短期和长期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房价与拉动内需
  
  国家频频出台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为什么刺激经济一定要刺激楼市?从中国的情况看,住房和汽车应是消费中的两大热点,一旦这两个部分熄火,中国的消费增长将出现巨大的滑坡。2007年,中国商品房的销售总额是2.96万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住房销售。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按支出法计算)为26.2万亿元,其中消费占49%,大约是12.8万亿元,购房款占消费的20%左右,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比重;另外一个部分是汽车消费,2008年以来在中国批发零售业的销售总额中,汽车销售占了28%,成品油消费占了12%,这两个部分加起来占批发零售业销售额的40%。在中国的出口成为经济增长拖累,住房和汽车这两大热点一旦熄火,那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的打击,将是非常明显的。
  然而,在房地产价格虚高、严重脱离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条件下,要想保证住房消费增长的可持续性,从理论上看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剔除住房消费中的投资和投机需求,真实的住房消费远没有近3万亿之高。住房需求的不真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品房价格虚高,2007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单价为每平方米3885元。这个价格相对于2006年的3367元,上涨了15.4%,且是包含了全国县镇、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之后的价格水平。另一方面,在房价大幅度上涨的2003~2007年,中国商品房的交易量是虚高的。原因在于商品房需求中包括较多的投机需求,不属于真实需求。对于这些炒家而言,买房的目的是为了卖房,房屋从开发商手里转到炒家手里,并没有实现真实的消费,所以这种占全国消费20%的购房消费是不可持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拉动经济扩大内需,不能依靠刺激国内居民购房。在现有房价虚高的情况下,鼓励老百姓买得太多,必然会挤压了其他的消费,并且透支了未来的消费;所以不应该鼓励现在购房,除非房价是合理的。
  房价回落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才有可能是真实的?事实上真实的价格水平,是要剔除掉房地产价格中的各种暴利,包括政府土地出让中的暴利、开发商的暴利以及炒房暴利。按此计算,全国城镇平均房价应是2000元左右。如果全国平均房价能降到这个水平,肯定会促进住房需求量的大幅度提高。
  
  房价下跌到合理水平将刺激两部分需求:一部分是人们改善住房的需求。因为价格比较合理,原来不准备买房的现在也准备买了;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刺激那些中低收入的群体加入到购房队伍中来。不管采取怎样的刺激消费方式,一个根本的原则是,必须在公平交易中实现公众的消费;反过来,简单地把公众的钱从银行取出来,尽管短期扩大了需求,但是这个消费需求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一定要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扩大内需,绝对不能欺骗消费者,这是一个原则;否则必然会加剧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矛盾。
  
  二套房政策可能埋下按揭隐患
  
  国家出台针对房地产业的优惠政策,尤其是二套房信贷政策和免征营业税等政策,固然可以减轻购房者的负担,但这些政策对于房价回落的推动作用有限,而且可能由此引起按揭问题。
  从政府对于房价调控的各种手段效果来看,对房价压力最大的是扩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并且越是在好的地段建设经济适用房,房价下降的效果越明显。这也是一直以来政府和房地产开放商之间的博弈。但是目前地方政府为了防止地价和房价下跌,普遍把经济适用房建在了偏远地段,损害了经济适用房的应有声誉。
  现在的问题在于,国家放松了对房地产开发商的银根,包括开发贷款和消费按揭贷款两个部分都出现了明显松动,对开发商降房价的压力就明显不够了。消费按揭贷款的放松就表现在二套房政策等已出台的政策上。在房地产信贷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国家的倡议对房地产开发商是否有效,并没有一个必然的结果。
  但是当救市政策变成了开发商绑架银行体系的筹码时,政府要实现房地产调控目标,就困难重重了。现在,摆在房地产商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获得信贷喘息机会,并将包袱转给商业银行体系——开发商集体不降价,房屋销售不畅,未来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二是房地产商集体竞相降价,推动一些比较乐观的白领群体踊跃购房。但当这些乐观的白领群体都已成为有房族和多房族之后,房地产开发商所面对的,就是那些即使降价一半也买不起房、数量庞大的低收入群体,房屋严重过剩、卖不出去的风险仍存。
  对二套房政策出台和二手房减免税政策的出台,开发商集体应当是满意的。但是,这种信贷松动的最大风险在于,2009年将成为房地产开发商集中做假按揭的一年,2010年由于假按揭案件爆发,房价将出现真正大幅度的回落。房价崩盘反而不能刺激消费,老百姓会认为房价还会回落,继续持观望态度,真正刺激消费要到2011年、2012年之后。
  名义上为了满足人民改善居住需求的二套房政策,本质上还是鼓励炒房,希望能够通过包括投机在内的住房需求把房地产市场拉动起来,促进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在房价走势已呈“势如破竹”的条件下,政策自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应依靠发展经济适用房拉动内需
  
  在国家出台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意见中,也有一些政策是针对保障性住房的。这些政策对于拉动内需总体是有好处的,但在具体执行措施上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法:一是投资收购房地产商的存量住房;二是新建。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实施收购方式,但这种方式成败的关键是到底用多少钱收购。如果收购的目的是做经济适用房的,收购价格一定不能超过经济适用房的定价;超过这个价格,等于用公共财政贴补开发商了,新建显然优于投资收购。
  目前看到的相关政策中也有发展廉租房的建议,但应切忌把廉租房社区搞成狭小的穷人失业人员社区。如果廉租房比例过大,糟糕的社区文化可能无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
改善。整体上,中国应当参照新加坡模式推动经济适用房建设,依靠经济适用房的生产和消费,拉动中国住房需求的真实增长。
  只要保障房在正常地段正常建设,那么对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将是非常明显的。从房屋形态的最终层面看,剔除土地位置引起的价格差异,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在使用价值上并无任何不同,不同的是后者不能为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不劳而获的“暴利”。由此看来,以商品房投资为绝对主体的房地产开发业所创造的GDP,本质上是通过排斥居民自建、单位自建、政府保障性住房等形态而获得的不当得利,不仅对城乡居民消费,而且对农工商等经济实体发展,都形成了严重的透支。
  经验证明,以盈利性房地产开发为支柱产业的做法,虽然在拉动建材、钢铁及家电家居用品等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以下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可能抵消上述积极作用:一是住房价格远远超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及其增长,导致房屋大量积压过剩;二是房地产开发及其拉动的钢铁、建材等产业对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形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对而言,非盈利性或微利性住房开发,按照相当于或略高于房屋建设开发成本核定房地产销售价格,可以大大降低居民购房的支出成本,居民获得住房的同时,合理安排吃、穿、用、行、教育、医疗等消费支出,最终实现生活水平的均衡提高;同时,非盈利性或微利性住房开发由于具有明确的使用指向性,不仅节约了营销费用等不必要的支出,更避免了商品房销售的过剩问题。由于非盈利性住房开发同样带动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建筑业等产业,因此大力发展非盈利性房地产产业对于当前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目前应着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住房形态,同时为开放居民自建房、集体土地房屋平等流转等创造条件。借鉴国外经验
  奥巴马新政出台之后,并没有特别明显要拉动房地产经济的举措。与中国房价相比,美国的房价本来就是很低的,目前美国中位数的房价-家庭收入比只有3倍。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为何易破?也是因为他有一个参照价格——自建房的成本。在中国农村,自建一套住房只要几万人民币,但农村房屋不能办理产权证,不可抵押;而位置相邻的开发商开发的商品房动辄百万元以上,要回落到接近农村自建房成本的价格,还遥遥无期。美国无论城乡,不管是建筑商、居民自建的房屋,都拥有统一的、合法的产权。在存在自建的体制下,如果自建成本为每平方米800元,商品房价卖到1000元,就出现房地产泡沫了。
  进入本世纪以来,房地产和金融作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支持了美国众多消费者的收入。现在这些人的收入突然没了,美国家庭摆脱债务的欲望又非常强烈,势必导致美国消费锐减。美国要挽救经济仍须振兴制造业,依靠房地产价格上涨拉动经济成长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
  对于中国而言,依靠住房和汽车消费,其增长的潜力是有限度的。因为消费者只有在住房方面减少支出,在吃、穿、用等方面才能增加支出、扩大消费,才能为其他行业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否则,包括服装工业、食品工业、农业等产业,都很难发展起来,占中国人口绝大部分的中国农民很难富裕起来,依靠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只能是一句空话。
  最终,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一定要有好的政治环境,杜绝官商勾结和经济建设中的豆腐渣工程;要挤干存在于经济中的各种泡沫,通过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扩大就业,提高国家的竞争力。扩大内需的重点就是要转向民生,转向三农,转向社会保障,转向医疗,只有很好地解决了这几个问题,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才有希望。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3:01:32 | 只看该作者
金融危机带来的十三个“意外副作用”

  

2009年02月22日 07:44: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对于整个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冲击,并且波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有些影响是我们已经预见的,但是另外有一些却来得有点儿“意外”。美国《外交政策》月刊日前发表文章列出了金融危机的13个“意外”副作用,其中有些是好的“意外”,比如说全球变暖的速度将放缓;有些则不是很乐观,比如说
政府会更容易腐败;而有些则是“意外”中的“意外”,比如说丰满的年长女性将取代骨感的年轻女子成为《花花公子》等男性杂志的新宠。

    一、政府更容易招募公务员

    金融危机爆发前,25岁左右精明能干的年轻人都想着去华尔街挣大钱,很少会愿意到政府部门工作。因此,过去几年,美国政府在公务人员招募上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不过,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由于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公务员因其稳定和被裁员风险低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工作。

    二、政府更容易滋生腐败

    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需求都大幅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竭力求生存的企业而言,搞定一个数额巨大的政府订单无疑是“雪中送炭”,因此政府腐败有了更便利的土壤。1月份,德国一个以反腐败为主旨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发表报告称,在当前的危机中,生存取代正直成为企业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而腐败必然会增加。

    三、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我们目前对于全球变暖所做出的一些预测都是基于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大概没有人曾预见华尔街有一天会遭遇如此“惨败”,进而拖累全球经济增速大幅放缓。所以,全球经济衰退的时间越长,其排放的温室气体就越少,我们的天空就能更蓝一些。

    四、网民将遭遇更多的广告

    在经济危机下,很多企业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报纸也不例外。为了免于破产,现在很多报纸越来越倾向于在各自网站吸引广告以弥补报纸广告收入的滑坡。因此,在浏览新闻时,网民将遭遇更多的各式各样的广告——弹出式广告、欢迎类的对话框等等,同时一篇文章还会被切分成更多页以增加点击率。

    五、进教堂的人更多了

    经济低迷期总是福音教堂的繁荣期。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的一个经济学家对福音教堂的信徒人数做了分析,发现从1968年到2004年每经历一次经济衰退,教堂信徒人数就会增加50%。

    六、孩子们学会节俭了

    有研究显示,不管人们有多少钱,每个人童年时代的宏观经济情况总会对这个人成年以后的理财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说,大萧条时代长成的那一代人较之其父辈或子辈在理财方面都更加保守,不喜欢冒险。因此,有理由相信现在的孩子将来很可能会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沉迷于电子证券交易。

    七、丰满成熟女性成为新宠

    华尔街流行一句话:“市场行情越差,女人裙子越长。”其中不无道理。生物进化论学者告诉人们,在经济困难时期,应该寻找“更加成熟”的伴侣。近来的一些调查也显示,经济衰退之时,《花花公子》的夹页海报通常是丰满的年长女子,而非经济繁荣时期的骨感年轻女子。同样,这一时期电影里的男女主角也趋向选用更加年长的演员。

    八、更多年轻人愿意从军了

    有调查显示,受当前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人群是18岁到24岁的这些人,而18岁到24岁正是从军的黄金年龄。部队薪水稳定且福利好,在当前风起云涌的经济形势下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庇护所”。再加上,伊拉克战争已接近尾声,新入伍的士兵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担心被派往危险地带作战。因此,有数据显示, 2008年第四季度美军5年内首次超额完成士兵招募任务。

    九、私立学校风光不在

    长时间的经济衰退无疑会给高等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10年里,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私立学校轻易就能得到丰厚的捐赠,因此无论在资源上还是在学费上都领先公立学校很多。继哈佛大学开先河以后,许多名牌大学争而效仿采用了一种叫做个人经济状况与学术表现相分离的录取政策,即对于所有申请者的个人经济状况不过问,而单着重于学生的学术表现,对于优秀的申请者给予丰厚的经济支持。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有数据显示,美国的私立学校捐赠在过去的一年里减少了10%到30%,因此未来学校在给予申请者经济支持上将更加保守。而且受信贷紧缩影响,在经济危机中,学生也更难申请到学生贷款。

    十、人们更希望推迟退休

    受当前这场经济危机影响,那些计划现在或几年内退休的“准”退休人员因为退休金缩水,将不得不推迟退休时间。有数据显示,仅2008年,那些按401K计划(401K计划规定缴纳的退休金一部分将用于购买证券)缴了至少20年退休金的美国人发现他们的退休金账户平均缩水两成。随之而来的一个连锁反应就是,由于“准”退休人员推迟了退休时间,他们本来应该空出的职位没有了,所以那些原本有希望晋升“填缺”的人将不得不再在现在的位子上干几年。办公室政治只能更加惨烈。

    十一、全球化进程开始放缓

    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往往会造成保护主义抬头。跨境旅游有可能大幅减少,海外留学项目也会受影响——《纽约时报》近日报道赴海外留学的韩国学生大幅减少,而各大新闻机构也会砍掉一些驻海外机构以降低成本。在经济危机中,自顾尚且不暇的人哪里有心情去关心别的人、别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

    十二、研究危机的专家更忙碌了

    经济危机使各行各业跌势不止,但至少有一个业务必然会繁荣,那就是经济危机的研讨会。那些早就预测这轮泡沫破裂的经济学家、“末日博士”等,想必会在全球各大研讨会上兜售自己的复苏建议以及“早就告诉过你”之类的预言家般的智慧。的确,仅今年1月,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就曾到访伊斯坦布尔、迪拜、阿布扎比、伦敦、利雅得、苏黎世、达沃斯和莫斯科,这位著名的“末日博士”早在2008年2月就预言美国金融系统将崩溃。如果说未来可能会有些改变,那么可能就是以后鲁比尼教授只能改坐经济舱了。

    十三、有关“大萧条”的作品流行

    相似的时代有着相似的时代情感。因此,可以预见“大萧条”时代的文学有望主导亚马逊书目排行榜,另外,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肯·本斯也在制作一部25集的纪录片,记录这个时代的汤姆·乔德。汤姆·乔德是美国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著名小说《愤怒的葡萄》一书的主人公。《愤怒的葡萄》由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 斯坦贝克发表于1939年,描写美国30年代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41#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4:55:01 | 只看该作者
尼布尔1934年写的——“我的上帝,请赐我宁静,去接受所我不能改变的;赐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赐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My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

尼布尔《宁静祷文》1934

主啊!求你赐予我宁静身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且赐予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每一天面对生活,享受生命的每一时刻;迎接艰难困苦,因为这是迈向和平的必经之道;像上主那样,对付这不是我们所想要的罪恶世界,坚信上主会使正义彰显,一切更新;只要我顺服您的旨意,我今生得到合适的欢愉;来世与主共享永恒的快乐。阿门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Accepting hardship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 forever in the next. Amen.

[ 本帖最后由 liuliu87 于 2009-3-10 15:35 编辑 ]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42#
 楼主| 发表于 2009-3-23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迷上了美剧,看了-------24小时、豪斯医生、lie to me 等等 ,放松心情,作用有限:'(

清代学者刘开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 本帖最后由 liuliu87 于 2009-3-23 19:56 编辑 ]

论坛公告:2013年论坛版主火热招聘中!! (←点击查看详情

43#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8:16:33 | 只看该作者
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21:14:0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美元陷阱简介
PAUL KRUGMAN是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与国际事务教授。
其对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分析,令人深思,使人警醒。


Back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wags joked that our trade with China had turned out to be fair and balanced after all: They sold us poison toys and tainted seafood; we sold them fraudulent securities.
But these days, both sides of that deal are breaking down. On one side, the world’s appetite for Chinese goods has fallen off sharply. China’s exports have plunged in recent months and are now down 26 percent from a year ago. On the other side, the Chinese are evidently getting anxious about those securities.
But China still seems to have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And that’s a problem for all of us.
The big news last week was a speech by Zhou Xiaochuan, the governor of China’s central bank, calling for a new “super-sovereign reserve currency.”
The paranoid wing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promptly warned of a dastardly plot to make America give up the dollar. But Mr. Zhou’s speech was actually an admission of weakness. In effect, he was saying that China had driven itself into a dollar trap, and that it can neither get itself out nor change the policies that put it in that trap in the first place.
Some background: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is decade, China began running large trade surpluses and also began attracting substantial inflows of foreign capital. If China had had a floating exchange rate — like, say, Canada — this would have led to a rise in the value of its currency, which, in turn, would have slowed the growth of China’s exports.
But China chose instead to keep the value of the yuan in terms of the dollar more or less fixed. To do this, it had to buy up dollars as they came flooding in. As the years went by, those trade surpluses just kept growing — and so did China’s hoard of foreign assets.
Now the joke about fraudulent securities was actually unfair. Aside from a late, ill-considered plunge into equities (at the very top of the market), the Chinese mainly accumulated very safe assets, with U.S. Treasury bills — T-bills, for short — making up a large part of the total. But while T-bills are as safe from default as anything on the planet, they yield a very low rate of return.
Was there a deep strategy behind this vast accumulation of low-yielding assets? Probably not. China acquired its $2 trillion stash — turn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into the T-bills Republic — the same way Britain acquired its empire: in a fit of absence of mind.
And just the other day, it seems, China’s leaders woke up and realized that they had a problem.
The low yield doesn’t seem to bother them much, even now. But they are, apparently, worried about the fact that around 70 percent of those assets are dollar-denominated, so any future fall in the dollar would mean a big capital loss for China. Hence Mr. Zhou’s proposal to move to a new reserve currency along the lines of the S.D.R.’s, or special drawing rights, in which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keeps its accounts.
But there’s both less and more here than meets the eye. S.D.R.’s aren’t real money. They’re accounting units whose value is set by a basket of dollars, euros, Japanese yen and British pounds. And there’s nothing to keep China from diversifying its reserves away from the dollar, indeed from holding a reserve basket match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D.R.’s — nothing, that is, except for the fact that China now owns so many dollars that it can’t sell them off without driving the dollar down and triggering the very capital loss its leaders fear.
So what Mr. Zhou’s proposal actually amounts to is a plea that someone rescue China from the consequences of its own investment mistakes. That’s not going to happen.
And the call for some magic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China’s excess of dollars suggests something else: that China’s leaders haven’t come to grips with the fact that the rules of the game have changed in a fundamental way.
Two years ago, we lived in a world in which China could save much more than it invested and dispose of the excess savings in America. That world is gone.
Yet the day after his new-reserve-currency speech, Mr. Zhou gave another speech in which he seemed to assert that China’s extremely high savings rate is immutable, a result of Confucianism, which values “anti-extravagance.” Meanwhile, “it is not the right tim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save more. In other words, let’s go on as we were.
That’s also not going to happen.
The bottom line is that China hasn’t yet faced up to the wrenching changes that will be needed to deal with this global crisis. The same could, of course, be said of the Japanese, the Europeans — and us.
And that failure to face up to new realities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despite some glimmers of good news — the G-20 summit accomplished more than I thought it would — this crisis probably still has years to run.
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开始阶段,有人开玩笑说,我们与中国的贸易变得公平、平衡了:他们卖给我们有毒玩具和受污染的海洋食品,我们卖给他们欺诈性的债券。
但这些天来,这笔交易的双方都不干了。一方面,世界对中国产品的偏好急剧下降。近几个月来,中国的出口大幅跳水,已经比一年前下降了26%。另一方面,中国明显对这些债券变得焦躁不安。
但是中国仍然存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这对我们大家都是个问题。
上周的一条大新闻就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一次讲话中,呼吁形成一种新的“超主权储备货币”。
共和党那些偏执狂立即警告,有一个阴谋,企图让美国放弃美元。但周小川的讲话实际只是一种虚弱的表现而已。实际上,他是说,中国已经把自己赶进了美元陷阱,他既不可能自己爬出来,也不可能改变原先让自己掉进这种陷阱的政策。
此事的背景是:在本世纪初,中国开始产生大量的贸易盈余,同时开始吸引大量的外资。如果中国有象加拿大那样的浮动汇率机制,这就会导致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反过来,这就会放慢中国出口的增长。
但是中国选择了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的基本稳定。为此,在美元大量涌入时,中国就只能买进美元。这些年来,中国的贸易盈余一直增长。这样,中国拥有的外国资产也在一直增长。
现在,有关欺诈性债券的玩笑实在不公平。除了最近胡乱买进的股票(在市场高位)之外,中国积累的主要是非常安全的资产——美国国债,其中短期美国国债占了大部分。尽管这些美国国债没有不偿付的风险,但其回报其实很低。
在这些积累起来的大量低回报资产后面,有什么深谋远略吗?很可能没有。中国获得了2万亿美元储备——把人民共和国变成了美国国债共和国——与英国获得至高无上权利的方式一样:在不经意间。
只是在前些日子,似乎中国领导人觉醒了,并意识到他们遇到了问题。
即使现在,这些资产的低回报性似乎还没有困扰他们。但是,这些资产的70%是美元资产,所以将来美元跌落也就意味着中国资本的大笔损失。对此,他们明显感到担心。因此,周小川建议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记账单位“特别提款权”(SDR)作为新的储备货币。
但事情没这么简单。SDR不是真正的货币,只是记账单位。其价值由欧元、日元、英镑等组成的一篮子货币确定。中国绝不能在使其储备多元化时,能够摆脱美元。也绝不能把外汇储备变换成与SDR完全一样比例的一篮子货币。——绝不能够。而且还要考虑到,中国现在拥有数量如此之多的美元。当他们卖出美元的时候,肯定导致美元下跌,从而引起中国领导人最忧虑的资本损失。
所以,周小川的建议,实际上是一种恳求,恳求有人来拯救中国,使其免于遭受投资失败的后果。这是不会发生的。
还有,有人呼吁找到某种魔术般的办法来解决中国过多的美元问题。此事本身表明,中国领导人还没有意识到,游戏的规则已经根本改变了。
2年前,中国能够存下比其投资多得多的资金,而且能够处理好其在美国的过多存款。现在,这样的世界不存在了。
在发表有关新储备货币的讲话后一天,周小川在另一次讲话中,似乎断言中国的超高储蓄率是不可改变的。这要归因于儒家学说,它“反对过度奢侈”。同时,现在也不是美国提高储蓄率的“适当时机”。换言之,一切都不会改变。
这也是不会发生的。
中国还没有直面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处理此次全球危机所需要的。当然,日本、欧洲,以及我们也都是这样。
没能直面新现实的主要原因是,尽管G20峰会带来了比我的想象更多的好消息,此次危机很可能还要数年才能过去。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17:42:01 | 只看该作者

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

2009年4月2日是联合国"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WAAD)。联合国号召所有成员国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全社会对自闭症的认识,并鼓励对自闭症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

   全球约有67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自闭症。儿童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的人数将超过被诊断患有糖尿病、癌症和艾滋病的人数总和。男童患自闭症的机率是女童的4倍。

  目前还没有预防和根治自闭症的方法,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在语言和智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缺乏对自闭症的认识和专业技术不足,是妨碍自闭症患者健康成长及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

  世界最大的自闭症科研和宣传机构Autism Speaks于4月2日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协调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活动,包括集会、讲座和艺术表演等,以增强公众对自闭症的认识。

  Autism Speaks创始人Bob和Suzanne Wright夫妇将于当地时间2日早晨为纽约证交所敲响开市钟。艺术家大野洋子将在联合国发布一件为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制作的作品。联合国秘书长夫人、英国首相夫人等多位第一夫人/女性领袖发表了呼吁公众关注自闭症的视频讲话。



  早期干预

  自闭症是一种因神经系统失调影响到大脑功能而引致的终身发展障碍,症状在三岁前出现,患者多为儿童,分布在许多国家,不分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地位,其特征为社交互动能力缺失、言语和非言语沟通困难,行为、兴趣和活动有限和重复。

  自闭症在世界所有地区的儿童中流行,发病率约为1/150,男童的发病率约为1/90。Autism Speaks科研负责人Geraldine Dawson说,自闭症既有遗传原因,也有环境原因,它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不同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大不相同。有的人无法与他人交流,生活需要特殊照顾;也有的人拥有卓异的才能,在专业方面有杰出成就。

  早期诊断、适当研究和干预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由于缺乏认识,一些家长和医生采取“等等看”的态度,但自闭症不会自然痊愈,这种做法有害无益。美国儿科医学学会建议对所有18个月至24个月的婴儿进行自闭症篩查。

  Autism Speaks创始人Bob Wright说,自闭症目前还不能被治愈,但能够得到改善。他说,儿童自闭症如果在3岁之前诊断出来,接受干预后取得显著改善的机会很大;如果在5、6岁之后才得到诊断,机会就大大减少。


  增强认识

  Bob Wright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曾任NBC环球公司CEO。他的外孙于几年前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Wright夫妇于2005年成立Autism Speaks机构,旨在于全球范围内增强对自闭症的认识、提供服务和研究合作,包括帮助世界各地制订适合当地文化背景的宣传方法和资料;创建标准化篩查和诊断工具;为家庭、医疗人员和特殊教育工作者提供训练。


  Bob说,对于自闭症,“最大的问题是认识。”

WAAD Brochure Simplified Chinese Formatted for Web.pdf

467.77 KB, 下载次数: 4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46#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23:33: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uliu87 于 2009-6-12 20:08 编辑

  【I Dreamed a Dream】
  I dreamed a dream in time gone by
  我梦到往日的一个梦
  When hope was high
  那时充满希望
  And life worth living
  生命有价值
  I dreamed that love would never die
  我梦到爱永不凋零
  I dreamed that God would be forgiving
  我梦到天主是宽容的
  Then I was young and unafraid
  那时我仍年轻无惧
  And dreams were made and used and wasted
  我浪掷梦想
  There was no ransom to be paid
  而无须付出任何代价
  No song unsung, no wine untasted
  无歌不唱, 无酒不尝
  But the tigers come at night
  然而老虎却在夜里
  With their voices soft as thunder
  带著他们低沈如雷的声音来到
  As they tear your hope apart
  他们将你的希望撕裂
  And they turn your dream to shame
  他们让你的梦想幻灭
  He slept a summer by my side
  他陪了我一个夏季
  He filled my days with endless wonder
  用无尽的惊喜充实了我的生活
  He took my childhood in his stride
  他轻易地丰富了我年轻的时光
  But he was gone when autumn came
  但秋天降临时他离去了
  And still I dream he’ll come to me
  而我还梦想著他会回到我身边
  That we will live the years together
  那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
  But there are dreams that cannot be
  但那是无法实现的梦想
  And there are storms we cannot weather
  那是我们无法捱过的暴风雨
  I had a dream my life would be
  我曾梦想著我的人生
  So different from this hell I’m living
  完全不像我现在般的生活
  So different now from what it seemed
  现在不像我曾经想像的
  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
  如今现实的生活已经扼杀了我昔日的梦想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47#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8:14:08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爱情呢???{:3_49:}

《你没有做到的事情》

记得那一天我
/借过你的新车,
/而我撞凹了它?
/我以为你会杀了我。
/但你没有。
/还记得那一次我
/拖你去海滩,
/而你说天会下雨,
/果然下了。
/我以为你会说,“我告诉过你啦。”
/但你并没有。
/你记得那一次我向所有的男子挑逗来引你妒忌?
/而你又没有。
/你记不记得那一次我在你新车的地毯上吐了满地的草莓饼?
/我以为你一定会厌恶我。
/但你没有。
/记不记得那一回我忘记告诉你那个舞会是穿礼服的,
/而你只穿牛仔裤到场?
/我以为你必然放弃我了。
/但你没有。
/是的,有许多许多的事你全都没有做。
/而你容忍我钟爱我保护我。
/有许多许多的事我要回报你,
/当你从越南回来。
/但是你没有!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48#
发表于 2009-6-6 00:37:01 | 只看该作者
liuliu87同学还是主治啊?:):)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搜索 官方QQ群

QQ|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8-28 15:33 , Processed in 0.17786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