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麻醉科简介 file:///C:/DOCUME~1/FY-MZK~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DOCUME~1/FY-MZK~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jpg file:///C:/DOCUME~1/FY-MZK~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5.jpg 科室基本情况 科室发展历程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创建于1936年,前身为国立中央高级助产职业学校附属产院,现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保健、科研为一体的妇产科专科医院。 1958年成立麻醉组, 1971年正式成为临床二级学科,组建麻醉科,并配备专业的麻醉科医生, 2008年被评为南京市医学重点专科, 2008年开展麻醉门诊, 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医学重点专科, 2005年建立麻醉后恢复室, 2009年组建下属科室MICU, 2013年被授予全国首批产科麻醉培训基地。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麻醉科有了长足发展,科室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十年,科室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在做好临床麻醉和教学的同时,科研也是齐头并进,在分娩镇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的研究更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我科于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分娩镇痛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进行了大量关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和研究,为国内的分娩镇痛提供了大量实验数据和临床参考,摸索出了一套符合亚洲人体质特点的分娩镇痛方法和用药特点。近年来,一大批新技术、新业务应用于临床,为病人和孕产妇提供了更为安全和舒适的手术和分娩过程。 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们已成功为8万多名产妇实施了分娩镇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4年麻醉科的工作量更是达到了空前的规模。2014年完成分娩镇痛10931例(镇痛率达96%),各类临床麻醉17983例,其中剖宫产麻醉8000多例,妇科手术9000多例,无痛人流14315例。 科室现状 麻醉科现有医护人员86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9人、住院医师9人,麻醉护士13人,文员2人,博士后1人,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24人,硕士生导师3人。 麻醉科拥有手术室16间,其中产科手术室7间,妇科手术室9间,PACU床位12张,ICU床位8张。。拥有进口麻醉机17台,国产麻醉机3台,多功能心电监护仪44台,多功能呼吸机5台,单/双向波除颤起搏仪2台,血气分析仪3台,BIS监测仪1台,麻醉气体分析仪4台,便携式超声1台,视频喉镜2套,视可尼1套,进口TCI注射泵3台、微量注射泵19台,自体血回收机2台,纤维支气管镜2部。
常规开展分娩镇痛(麻醉医生24小时进驻产房)、妇产科、乳腺、日间手术、整形及小儿手术麻醉,为分娩、手术后患者提供分娩镇痛及术后镇痛服务,开设麻醉门诊提供麻醉与镇痛咨询以及会诊服务,承担危重病人监测治疗工作。麻醉种类有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麻醉、喉罩麻醉、静脉全麻)、椎管内麻醉(腰麻、硬膜外、腰硬联合、骶管阻滞)、基础麻醉、监测下麻醉等。开展监测项目有ECG、HR、RR、SpO2、PETCO2、BIS、T、麻醉气体浓度、有创动静脉压力及血气分析等。 学术交流与科研 麻醉科主要从事分娩镇痛、妇产科麻醉、疼痛学基础和临床以及分子药理学方向研究,学术氛围浓厚。每周组织一次业务学习讲座,深入探讨临床麻醉的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最新的发展方向和动态,开展疑难、危重症病例讨论,提升科室整体实力。每两周组织一次科研小组例会,确定科研方向,汇报各在研项目进展,交流最新的科研动态。 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科室讲座交流,与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美国哈佛医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学术机构有长期的合作交流。 科室科研经费充足,获得了众多的各级各类基金项目,分别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 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Menin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9a/Glp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表观遗传学机制》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MIF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多巴胺能神经元表观遗传学抑制》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七氟醚麻醉致婴幼儿远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新机制》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Mir-145靶向调控Nav1.8致糖尿病神经痛缓解的机制研究》 省市级课题40多项 2004年《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对泌乳的影响》 2006年《皮质醇在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抑制宫缩中的作用》 2007年《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抑制宫缩的机制及皮质醇在其中的作用》 2009年《硬膜外规律间断输注给药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研究》 2010年《硬膜外全程分娩镇痛优化模式的大样本研究》 2014年《硬膜外全程分娩镇痛优化模式的大样本研究》等 获奖情况 2002获南京市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 2008获南京市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 2009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 2010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医学技术进步奖、南京市科技进步奖; 2012年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江苏省妇幼保健新技术引进奖; 2013年获南京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特别贡献奖、医疗质量管理先进科室三等奖; 2014年获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江苏省妇幼保健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 麻醉科发表SCI论文37篇,核心及统计源期刊120余篇,参编专著4部,发明专利15个。 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和部分学术骨干情况 沈晓凤 file:///C:/DOCUME~1/FY-MZK~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7.jpg 沈晓凤,学科带头人,麻醉科主任兼ICU主任,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副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副组长、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分娩镇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西结合疼痛专业常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麻醉专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疼痛专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麻醉医师协会委员、江苏省麻醉质量控制委员会委员、南京市麻醉专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市麻醉质量控制委员会委员、《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实用疼痛学杂志》通讯编委。 从事妇产麻醉及分娩镇痛专业,研究方向:分娩镇痛在临床的运用及对母婴的影响。 作为负责人或主研人员参加国内研究项目17余项:其中2005年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项:《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分娩潜伏期镇痛的临床研究》;2006年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皮质醇在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抑制宫缩中的作用》;2007年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重点项目1项:《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抑制宫缩的机制及皮质醇在其中的作用》、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面上项目1项:《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拮抗治疗效果评价》;2008年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1项:《Menin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项:《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的临床安全性及对新生豚鼠学习记忆的影响》;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青年)1项:《Menin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1项:《神经轴麻醉剖宫产容量复苏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学影响及机制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项:《硬膜外规律间断输注给药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研究》;2010年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重点项目1项:《脊髓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项:《分娩第二产程硬膜外镇痛的临床研究》;2011年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青年科技人才启动项目)1项:《桥脑网状结构GABA神经传导抑制在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中的作用》;2012年南京市卫生局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神经病理性疼痛Menin致谷氨酸受体基因甲基化机制》、南医大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1项:《己糖激酶-2促进缺氧诱导因子上调致肺血管细胞凋亡抵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青年)1项:《七氟醚麻醉致婴幼儿远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新机制》、省级条件建设与民生科技专项基金1项:《硬膜外全程分娩镇痛优化模式的大样本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重点项目1项:《幼年七氟醚麻醉硬气元气认知功能障碍脑桥机制》。 获得各类奖项14余项:2002获南京市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008获南京市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009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2010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医学技术进步奖、南京市科技进步奖;2011年获医疗质量管理先进科室三等奖;2012年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江苏省妇幼保健新技术引进奖;2013年获南京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特别贡献奖、医疗质量管理先进科室三等奖;2014年获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江苏省妇幼保健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现发表文章50余篇,参编专著3部,副主编1部。获得专利2项。 徐世琴 file:///C:/DOCUME~1/FY-MZK~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9.jpg 徐世琴,后备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领军人才,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南京市第八批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 1994年7月毕业于徐州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麻醉科工作。长期从事妇产科麻醉、分娩镇痛及手术后镇痛的研究。2014年01月-2014 年06月在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做访问学者。 主持或主要参与科研课题12项,包括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MIF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多巴胺能神经元表观遗传学抑制》;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G9a/Glp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表观遗传学机制》;2011年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1项:《桥脑网状结构GABA神经传导抑制在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中的作用》;2010年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项:《分娩第二产程硬膜外镇痛的临床研究》;2009年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及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各1项:《神经轴麻醉剖宫产容量复苏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学影响及机制分析》及《硬膜外规律间断输注给药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研究》;2008年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及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的临床安全性及对新生豚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Menin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2007年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面上项目1项:《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拮抗治疗效果评价》;2005年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项:《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分娩潜伏期镇痛的临床研究》;2004年院内课题2项:《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对泌乳的影响》及《分娩潜伏期应用罗哌卡因进行硬膜外麻醉镇痛的临床研究》。其中分娩镇痛相关课题6项。 研究成果获2014年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4年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3年南京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2012年江苏省妇幼保健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01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0年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0年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9年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2008年及2002年两次荣获南京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 发表论文55篇,其中SCI论文16篇,分娩镇痛相关论文14篇。参编专著2部。获得专利2项。 冯善武 file:///C:/DOCUME~1/FY-MZK~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1.jpg 冯善武,学术骨干,博士,重点人才,副主任医师,江苏省发育生物学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妇产科麻醉及镇痛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2014年曾赴加拿大多伦多北美产科麻醉和围产期医学年会、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医院进行访问交流。 主持江苏省科技厅省级条件建设与民生科技专项项目(BL2014016)1项,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基金(YKK11058、YKK08119)2项,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2013NJMU135、08NMUM063)。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4篇,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发表在国际权威麻醉学期刊Anaesthesia(2013, 68(3): 236-244; 2013 IF:3.846),系我国第一篇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SCI论文。参编专著2部。获国家专利4项(专利共有人)。获2014年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三)、2014年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三)、2014年江苏省妇幼保健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第二)、2013年南京市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第二)、2012年江苏省妇幼保健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第一)、2010年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九)、2007年江苏青年麻醉医师论文一等奖(第一)各1项。自2009年至今为Acta Anaesthesiologica Scandinavica、Minerva Anestesiologica、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Inflammation、Indian J Pharmacol、Med Sci Monit等杂志的Peer-Reviewer,从事审稿工作。 汪福洲 file:///C:/DOCUME~1/FY-MZK~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3.jpg 汪福洲,学术骨干,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现任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2012),南京市医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疼痛教研室主任、妇幼医学研究中心北美研究室主任(轮职)、院重点人才培养对象,美国纽约州立大学Mitogenetics研究项目科学建议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世界疼痛研究学会、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和美国科学进步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疼痛学,在急慢性疼痛病理发生机制,临床疼痛治疗新模式开发,疼痛病原学与诊断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多项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美国Wake Forest University医学中心James C. Eisenach教授(Anesthesiology杂志现任主编)疼痛实验室做Postdoctoral研究工作;2012年11月-2013年10月转为Research Fellow。2013年11月回国继续从事疼痛学方面研究。2014年08月-10月,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作短期讲学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美国BASER研究研究基金一项,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受邀担任Medical Science Monitor Basic Research和Science Insights两杂志Editor-in-Chief,现为World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World Journal of Meta-Analysis以及《亚洲急诊医学病例研究》三杂志编委会委员。为《临床麻醉学杂志》英文编辑和《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通讯编委。发表SCI及国外期刊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30篇。参编书目4章,其中3章为应邀英文书目。 获2014年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3年美国Bonoi科学与教育学院两年资助BASER研究基金奖、201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0年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连续两年获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全国SCI论文大赛奖(2009、2010年)。获专利3项。自2005年至今为国外29家杂志的Peer Reviewer,累计审稿达306篇,其中包括British Medical Journal、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Anesthesiology、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mmunology、Journal of Pain等专业权威杂志。 本专科核心技术及应用情况 (一) 分娩镇痛 我科于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分娩镇痛,在全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为8万多名产妇提供了安全、舒适、愉快的分娩过程,2014年我科完成分娩镇痛10931例(镇痛率达96%)。我科常规开展硬膜外分娩镇痛,麻醉科医生24小时进驻产房,应对产房的各种突发情况。同时我们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瑞芬太尼应用于分娩镇痛,使得有椎管内麻醉禁忌的产妇也获得了分娩镇痛的机会,拓展了我们的分娩镇痛面,更好的为广大产妇提供高质量的镇痛效果。 (二) 剖宫产麻醉技术 我院产科每年剖宫产在9000例左右,各种病理产科多发、常见,对麻醉技术要求高,我院剖宫产常规使用的麻醉方法有:腰硬联合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单次腰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等,各种麻醉方法均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在气管插管全麻剖宫产方面进行的大量的观察和研究,摸索出了一套合理的全麻剖宫产用药方案,既能抑制手术创伤对产妇的刺激有不影响婴儿的呼吸和肌张力。 (三) 有创穿刺技术 有创穿刺包括动脉穿刺置管和深静脉穿刺置管。我科对产科危重症和妇科创伤较大、手术时间较长的病人常规进行动脉和静脉穿刺置管测压,也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有创穿刺,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四) 血液回收技术 自体血液回收技术是通过血液回收装置(血液回收机)将自身血液成分回输给自己,以满足手术或紧急情况时需要的一种输血方法。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原理是通过负压吸引装置将患者创伤或术中流出的血液收集到储血滤血器中,在吸引过程中与适当的抗凝剂混合,经多层过滤后再利用高速离心的血液回收罐把血细胞分离出来,把废液、破碎细胞及有害成分分流道废液袋中。用生理盐水或复方林格氏液等对血细胞进行清洗、净化和浓缩,最后再把纯净、浓缩的血细胞保存在收集袋中,回输给患者。我科现有自体血回收机两台,在异位妊娠大出血的患者中常规应用。 进修医生招生情况 我科将根据科室进修医生在科人数合理、不定期的安排进修,以保证进修的质量。 申请进修者须满足下列基本条件: 1. 遵纪守法,职业道德良好,能吃苦耐劳,身心健康。 2. 正规全日制医学院校毕业,原则上要求进修生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3. 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 进修时间:一般要求三个月或半年。 联系方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科教科 025-52226160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麻醉科 雷黎明
热忱欢迎广大基层麻醉医生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麻醉科进修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