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现有的状况(该状况的描述与分析将在第五部分进行讨论)没有大变化的前提下,我们按照每年每千人医生数增长1.5%的比率增长,预测50年后的我国每千人医生数。 年度 | 2010 | 2015 | 2020 | 2025 | 2030 | 2035 | 2040 | 2045 | 2050 | 2055 | 2057 | 每千人医生数 | 1.61 | 1.73 | 1.87 | 2.01 | 2.17 | 2.34 | 2.52 | 2.71 | 2.92 | 3.15 | 3.24 |
根据以上预测数据得出50年后的2057年,我国的每千人医生数才能够达到德国在2000年的水平。 我国进行医改主要参考的两个国家:英国和美国,其每千人医生数均已达到2.2人和2.4人。而按照我国目前的每千人医生增长率来算,我们还需要25~30年左右,才能达到这个数字。而因为我国目前《执业医师法》对于医生的行医地点的限制(这次新医改开始允许医生的多点执业将有利于改变这一现状),使得我国的每千人医生数的质量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在医疗服务的主要生产资源――人力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可以得出大致结论:那就是如果供方(主要指软件资源)没有大的变化,我国医改的后果将必然不如英国或美国的医疗服务现状。换句话说,就是老百姓要么花费大量的收入来支付医疗服务,要么长时间地等待接受医疗服务。
在此次医改方案中,政府财政支出主要在补需方,及供方的硬件方面。而补需方的政策具体实施,再反馈到供方,则需要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而如果卫生工作人员的收入问题不能得到合适的解决,供方的反应则会很缓慢甚至没反应。如此,我国希望通过补需方来拉动供方的方案,则可能搁浅。
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一,国家适当降低执业医师的执业标准,放低门槛,让更多目前不符合条件但愿意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的人员参与进来。再逐步提高执业医师的执业标准;二,对医疗卫生人员队伍的工资体系进行改革,承认其社会劳动价值,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员进入到医疗卫生队伍当中;三,国家给予报考医学院校的学生学费上的资助。通过降低学习成本来吸引年轻人加入未来的医疗卫生队伍。
医疗改革,是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坚决执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一件大实事。但无论是国内国外,历史给予我们可供借鉴的经验都不多。因此,它必然是一件历时长久而艰辛的工作。而实现人人病有所医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