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布为教授看来,日本的麻醉学科虽然与欧美等国不同,但其发展也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科室的人员结构也比较固定,通常是1名教授,2名副教授,4~5名讲师(相当于中国的主治医生)这样的设置情况。相对而言,国内的麻醉学科在人员结构等方面则比较混乱。虽然近年来已建立了相对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但仍因各种历史原因,还遗留大量问题有待解决。在日本,ベネチアンリンクID ブレスレット,从上世纪60年代起,厚生劳动省就引入了麻醉科标榜医师资格审查制度。要求在专门的麻醉医生指导下,经过两年的临床麻醉经验或是做过300例以上的全麻经验者,再经考试合格,由厚生省麻醉科标榜资格审查委员审批后给予标榜医(即麻醉专科医生)资格。只有那些已获得此类认证资格的人,才可以正式成为麻醉科的工作人员。因为在日本,麻醉被看成是一项专业技术难度很高的工作,一步之差就会危及生命。因此麻醉科的医生也得到了特殊的待遇。还有一种资格叫麻醉专门医师,这是日本麻醉学会的考核资格。要求有5年的临床麻醉经验,经过麻醉学会的笔试、口试及实际操作+麻醉学会参加学分,发表学分及论文学分,综合评定后给予认证资格,此项认定始于1963年。比上述两种资格认定更高一个级别的就是麻醉指导医师,这也是麻醉学会的一个资质认定,要求被审核者必须有从事lO年以上麻醉工作的经验,其中5年做过麻醉专门医师,具有指导和培养麻醉专门医师的能力,有临床成果,研究成果,指导成果等,所有条件一并满足才有资格参与评定。这些资格认定制度一方面确立了麻醉医生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于布为介绍说,日本大概有80所大学附属医院,有些住院医生如果觉得升职无望,就会选择离开大学医院,或自己开业或去私人医院就职。而目前在中国,由于人事制度和一些体制的限制,人员的流动通常是缺乏自主性,加之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国人传统观念的束缚,更进一步限制了人才的流动。相对来说,在日本的麻醉科,年轻员工的流动性更大一些,而老员工则较少。不过从社会的角度看,这反倒是个好事,有利于团队的稳定和发展。在日本,麻醉科医生拥有手术室的主导控制权,所谓患者的一呼一吸都掌握在麻醉医生的手中。在刚刚结束的第28届日本临床麻醉学会年会上,弘前大学名誉教授松木明知先生就做了一篇题为《麻醉科医生的本质——whois the Captain?》的演讲,就麻醉科医生的工作本质及其在手术室中承担的责任等话题和与会在于布为教授看来,日本的麻醉学科发展也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者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