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ingxue1971 于 2012-4-22 22:51 编辑
第12章 高血压
A1、高血压的定义和严重程度的分级
血压超过年龄、性别及种族所允许的正常高限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儿童正常血压的高限为:
青少年期:100/75mmHg
儿童期:85/55mmHg
婴儿期:70/45mmHg
高血压的分级:
理想值:<120/80mmHg
正常值:<130/85mmHg
高于正常:130-139/85-89mmHg
高血压:Ⅰ级140-159/90-99mmHg
Ⅱ级 160-179/100-109mmHg
Ⅲ级 >180/110mmHg
收缩期高血压(ISH)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脉压增高(PPH)脉压差>65mmHg
收缩期高血压是大血管系统疾病或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
舒张期高血压继发于微血管系统疾病
A3、高血压的分类及病因
收缩期和舒张期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原因不明
肾性高血压: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囊肿,糖尿病性肾病,慢性肾盂肾炎、肾盂积水、肾血管狭窄、肾素性肿瘤、原发性的钠储留。
内分泌性高血压:cushing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遗传性肾上腺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甲低、甲亢、类癌瘤、口服避孕药、皮质醇激素
神经源性高血压:心理因素、颅内压增高、脊髓部位问题、家族性自主神经异常、铅中毒、睡眠呼吸暂停,格林巴利综合症
混合型高血压:动脉缩窄、血管内容量增加、妊高症、结节性多动脉炎、记性卟啉症、高钙血症、酒精和毒品滥用、手术应激性急性压力升高。
收缩期高血压伴脉压增宽:
心排出量增加
大动脉硬化
A4高血压的临床分型
血管收缩性高血压:常见于慢性肾血管性高血压,表现为舒张期高血压,体循环阻力正常,有的伴有心排血量和心率降低
高动力性高血压:见于外科手术后的患者,表现为急性收缩期高血压,脉压差增大,伴有心排血量、心率和全身血管阻力的增加。
原发性高血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心排血量正常,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明显增加应激所导致的交感神经反应,如气管插管
随着血管壁的增厚以及血管壁的厚度与血管内径比值的增加,伴随血管收缩产生血压明显增加,血管舒张血压明显降低。
血压水平越高,心血管系统疾病会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而提前出现。如果不系统治疗,会有50%患者死于冠心病或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将近有33%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卒中,10%-15%患者出死于现肾衰.A6单纯收缩期高血(ISH)伴脉压增高(PPH)的病理生理机制是什么? ISH是以大动脉及其分支为主的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ISH和PPH均反映血管硬化,表现血压的搏动成分,而平均动脉压(MAP)则反映静态成分。心室的收缩状态、心率、射血量、大动脉的顺应性及脉搏波的速率都直接影响心脏的收缩。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相关因素如肥胖、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及遗传因素可使大动脉的顺应性明显降低,最终的结果是各级动脉硬化,从而不能缓冲血流冲击的压力负荷,导致收缩压显著升高。脉搏波是描述血流和压力生理学特性的重要参数。正常生理状态下,射血容量以传递波的方式输送至外周。当到达外周后,特别是在分支处,会产生一个反射波或是一个逆行波,此波传向主动脉瓣。此波到达通常和舒张期的起始重叠,增加了舒张压的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动脉硬化的加剧,使得向外周的传递波和反射波的传播速度更快,在收缩晚期提前回来的反射波增加了收缩压的成分,使后负荷增加。舒张期增强的丢失,导致了收缩压和舒张压不成比例的增加,前者较高而后者相对而言较低。这就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脉压增高的特点。 脉压也反映血管硬化的一个指标,同时也是压力波在动脉树之间的传播和反射比率的参数。 A7长期存在的高血压会对终末器官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长期存在的高血压可对心、眼、肾、脑等终末器官造成影响。
心脏病包括:左心室肥大、心律失常、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 眼部疾病: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视网膜病。 肾脏疾病:肾病 脑部疾病: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在年轻患者中舒张期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很好的预测因子。超过60岁的患者中收缩压、脉压预示患脑卒中、冠心病和死亡的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