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原宗宝 于 2013-6-11 07:41 编辑
----频发异位起搏的机制,目前有两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1.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 2.折返激动 当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超过了窦房结的自律性时就会产生期前收缩!该患者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抑制了窦房结自律性以及房室结的传导性。 以上两点是基于患者一般情况正常,单纯从心脏的角度来讲是这两方面病因,但是为什么 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会增高? 为什么会形成折返激动 ?折返主要是心脏结构中存在一闭合的环路,比如房室结内折返和房室折返是形成室上速的病理解剖基础,心房内的大折返形成房扑,肺静脉口处射频消融就是阻断了心房结构改变时的小折返形成以治疗房颤,我的理解是:折返激动大部分都有形成折返的病理解剖基础,属于“病理解剖学”,并且可以付诸“外科”治疗。 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就是“病理生理学了”,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超过了窦房结的自律性时就会产生期前收缩!为什么会出现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超过了窦房结的自律性呢?face=新宋体>该患者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抑制了窦房结自律性以及房室结的传导性: 楼主的考虑不无道理, 不过这种情况前提是上位激动的产生和传导出现障碍,异位起搏点兴奋性正常。似乎应用在解释“洋地黄中毒时----房室传导阻滞伴有室性自主心律”更为合理,洋地黄类药物就是通过阻断钠钙交换延长了房室结的不应期,中毒时导致房室传导阻滞,这时心室自律细胞的作用被窦房结“释放”,出现心室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超过了窦房结的自律性的情况。此时往往是非自发的室性自主心律。而β受体阻滞剂则是阻断了β受体的兴奋,(窦房结-房室结-葡式纤维-心肌,)阻断了心交感神经冲动向心脏释放的过程,即阻断了冲动从中枢到达效应器,β受体阻断剂是减慢了心率,不过应该不是通过抑制慢反应自律细胞的自律性和传导性来实现的,至于可能存在的 β受体阻滞剂抑制了窦房结自律性以及房室结的传导性偏偏放过了浦肯野纤维的可能性,实在才疏学浅,就不可知之了。 而频发室早往往是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异常增高的情况下出现的,举个例子,AMI时第一个24小时内最常见恶性心律失常出现,且室性心律失常更为常见,为社么呢?心室肌缺血缺氧后,ATP代谢异常,离子泵转运功能障碍,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是故出现室早、室速、多源性室速、甚或R-ON-T、室颤等,也就是说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异常增高大部分是有病因的,不会无缘无故的就增高了,或氧代谢障碍、或电解质紊乱。此时要求标本兼治,抗心律失常同时积极改善心脏的氧供需平衡,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 抗心律失常药的地位已经不再是像以前一样风光无限好,早些年频发室早的患者心内科一瓶子美西律打发了,病人自己都知道吃上药就不心跳了,停药几天又犯了,自己就去买了,现在医生观念改了,开始积极地治疗“心悸”背后的问题,很少有病人美西律一吃好几年的情况了,这就是医学的进步。具体的药物没见到病人不好说,就像利多卡因是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可洋地黄中毒时室性心律失常反而首选苯妥因钠,“病万变、药亦万变”。 我举个例子,如果对于术中不可预知的急性大出血而造成的严重失血性休克,在不能立即输血的情况下,还是要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吗?昨天科室有个患者做腹腔镜胆囊切除,建立气腹的时候奇静脉破裂,15分钟之内出血3500ml,这种患者就算不上麻醉都应该昏迷了!足够的麻醉深度还有意义么? 这个问题主要要看病人情况和管台麻醉医生的处理,TIVA包含了几大因素,我们是不是就是在追求满足这几个方面呢?肌松肯定要的,不松怎么手术?镇痛也要,否则应激太强烈。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可以依赖补充容量+血管活性药物。还有意识消失,严重休克时仅用肌松药就可以完成气管插管,为什么?患者意识已经很淡漠了,在缺乏BIS等意识监护的条件下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观察瞳孔,瞳孔缩小、固定、无对光发射,结膜干燥,那好,行了,就维持这样,只要瞳孔有对光发射,镇静药上,因为…………一个病号丙泊酚都8mg/kg/h了,可就是有对光反射,结果术中知晓,静脉药不行就上醚,见过吸了醚不好醒的,还没见过醚放不到的。 诱导后患者的心率55次/分,血压60/40mmHg,间羟胺、去甲肾都是要降心率的,而肾上腺素对于冠心病患者是禁用的 此时心率下降可能是两个原因:1、麻醉药物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如阿片类就会增加迷走张力降低心率。2、静脉反射,血压下降了,为了的好更多的前负荷以维持心输出量,舒张期会努力延长,以增加回心血量,此时血压上来了心率就起来了,所以间羟胺、去甲肾都是要降心率的 都是因为外周阻力高了,所以在心输出量上就做出了调节:降低心率。这也是这几年去甲肾比多巴胺大出风头的地方。说白了循环就是调节心率、心律、血管张力、血容量之间的关系,一副麻将大江南北打法各不相同,可都是和了的赢钱,殊途同归嘛。 最后弱弱的问一句:冠心病心脏骤停了,肾上腺素还禁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