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aijiangel 于 2013-9-24 21:05 编辑
回复 16# 迈克尔杰克松
1、患者术前存在肺功能障碍,平时爬楼梯两层楼就感觉气促,需休息缓解(左心功能不全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劳力性呼吸困难),无哮喘病史(有慢支、结核等肺部疾病史吗?),憋气实验26S(屏气实验是初步评估心肺功能的简易方法,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屏气实验也可以<30S),因条件有限未做肺功能检查(“吹气实验”应该做)。心脏彩超无明显异常(彩超医生的诊断水平对检查结果有很大影响,麻醉医生应该根据临床表现和体征来评估心脏功能,辅助检查只能作为参考依据),动态心电图示偶发房性早搏,内科会诊无实质性处理措施。了解病史后签署麻醉同意书,与家属沟通可能存在困难气道的情况,也说明了风险性,家属表示理解。
2、患者身高150cm,体重56Kg,属于临界肥胖吧(属于超重),张口度、甲颏距、头后仰程度均无明显异常,因为我院条件有限处理困难气道着实很困难(中国的现状都一样,基层医院大多没有气管插管可视设备;但是喉罩、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口(鼻)咽通气道、经皮气管切开套装或者气管切开包、环甲膜穿刺包等应该配备,不需要多少资金,麻醉科应该配齐),所以在心里面一直反复演练,一旦出现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只有普通弯喉镜片和加强气管导管(有些基层医院加强型气管导管也没有)。药物方面没有司可林这类短效肌松药(很便宜,符合基层患者低消费心理需求,关键时刻也很好用,让医院买吧)。
3、患者诱导后一直到建立人工气道,丙泊酚持续静滴(申请买个微量输注泵吧,那样用药剂量会精确一些),诱导时还写掉了2mg咪唑(以后报告病例要认真详细,不然大家会误解误论的),停丙泊酚之前应该不存在意识恢复吧,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濒死感及丙泊酚失效。拮抗药的应用这个确实有很大的问题,新斯的明用得草率了,自我检讨。插管时的问题,很多时候说得轻巧,谁都知道导管塑形,轻柔操作,这些我自认为真是做到了的...但是谁能有个量化的标准,什么样的操作是非暴力的(我判定是否暴力操作的标准是:试插3次无声音嘶哑、无通气(呼吸)困难、无粘膜组织损伤水肿和出血。下级医师最多试插3次而且不允许发生喉水肿这一严重并发症!允许插不上管,因为麻醉技术也是有分级管理的,在我这里困难气道插管是具备高龄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麻醉医生才能干的活),什么样的导管塑形能够到达声门口?(认真复习一下正常人口咽喉气管的解剖学关系以及困难气道患者解剖学变异的表现,去大医院进修学习和实践,在可视设备下认真观察困难气道困难在哪里,你就明白什么样的困难气道该怎么样塑型气管导管就能够到达声门了。推荐你看看薛富善教授主编的《现代呼吸道管理学》)存在个体差异(能做到个体化和循证麻醉的麻醉医生就是成熟的麻醉医生了),病人方面,医生方面,当然我们没办法要求病人的喉头要长什么样子(我们必须了解和熟悉各种喉部解剖学异常病人的处理方法,才能胸有成竹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只能要求我们自己不断总结学习(学习别人的经验是最智慧的学习方法,少走弯路)。
4、地塞米松10mg是预防性给予,当时还没出现症状。
5、患者出现不能通气时,我的第一反应也是舌后坠?喉头痉挛?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当时患者氧饱和度已经开始下降,确定不是因舌后坠引起后确实没考虑这么多关于确诊方面的问题,不能通气,不能气管插管,氧饱和度持续降低,血压持续升高。我所想的是怎样才能第一时间建立人工气道,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因为外科医生在场,无菌手术包已经打开,所以还是选择了气管切开,一面切开一面面罩加压(气管切开是有创操作,有其适应症;麻醉后通气困难时要明确是否下呼吸道原因,即急性肺水肿、支气管痉挛,喉痉挛也会导致喉阻塞,但是都不是气管切开的适应症,确认是喉水肿导致的喉阻塞,而且药物不能解除,才考虑气管切开。麻醉医生应具备胆大心细,思维敏捷,条理分明,眼疾手快,临危不乱的素质)。
6、关于用药,确实这方面欠缺经验,病人当时血压飙升,心率增快已经出现了偶发的室性早搏,考虑是co2蓄积的表现。速尿减轻容量负荷、酚妥拉明降低外周阻力这是针对血压的问题处理;氨茶碱的应用因为诊断不明确,也是考虑可能存在支气管痉挛;用甘露醇时已经存在缺氧几分钟了,减轻脑水肿。关键是人工气道的建立,第一时间建立了气道那么这些药都可以省掉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病例的理解,希望各位老师补充,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望批评指正。(才做完手术看见战友评论,深深的自责,难以入眠咯...)(既然发生了,坦然面对,自强比自责更重要!总结经验教训,发挥自己的优势,查找自己的不足,汲取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让自己成为优秀的麻醉医生是终极目标!麻醉医生是魔术师——掌控人的生命和意识,也是杂技演员——每天都在走钢丝,我祈望同道都修炼成超级舞者——在生命河的岸边悠然漫步,就是不湿鞋!:loveliness: ) |